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初探
在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便是阅读,培养初中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培养语感、培养技能的主要方式,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把朗读当做一门课程认真的设计多元化的朗读教学,同时还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
但是在现如今的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究。
本篇文章主要探讨了语文朗读教学的必要性、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朗读教学的一些方法和策略,以供参考。
标签:语文教学朗读精致化课堂初中生
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思想,积极的引导学生发展思维、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等,学习语文的基本方式要熟练掌握知识,使初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朗读课程还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所以语文朗读教学在語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怎样通过语文朗读教学,提高学生读的能力,促进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综合素质是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必要性
朗读的意思是把没有声音的语言变换为有声语言,把书面上的语言用充沛感染力的声音进行表达。
语文就是“语言”、“文学”的统称,朗读理解文字中的艺术美和情感美。
语文朗读教学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和改善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主要方式。
因此,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重要作用。
对于初中学生来讲,语文朗读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是学习的第一步,只有掌握阅读方法才可以体会到文章的巧妙之处以及文章的情感思想。
除此之外,语文朗读还可以使学生增加老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其中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重要地位,有思想、有感情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向往、感动、深思、活跃语文课堂的气氛。
在语文朗读的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语文老师只是指导者,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的朗读内容进行引导即可。
语文教师如果可以充分的使用朗读教学法进行教学,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作用,让学生把书面客观的内容变换成有思想的语言,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1.师生对朗读教学不重视
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师生对于朗读教学不重视的情况。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老师没有端正自己的观念,在意识里认为考试不考的内容不必学习,并且朗读费力费时,不如节省出时间让学生自己做题。
在对文章进行朗读时,部分老师只是随口一念,朗读缺乏情感训练,学生在听得过程中没有感受到朗读带来的积极影响,久而久之失去了朗读的积极性。
在目前的初中
教学中,朗读在通畅情况下只是被当做了过渡环节,或者是作为自习课上的填充,从而影响了朗读的效果。
2.朗读质量低
在朗读课堂上,很多学生在朗读的时候都感到不自然,在读课文时因为紧张等因素致使结结巴巴、磕磕绊绊,将文章读的四分五裂,文章也缺乏美感,这种现象就说明了学生不熟悉朗读的方法[1]。
学生在初中时期进入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由天真活泼变得腼腆内敛,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许多学生觉得有情感的朗读是装腔做调,学生不愿意将自己的朗读效果展示给老师以及同学,导致朗读的质量低下。
3.教师对学生朗读训练力度低
在朗读教学中,语文老师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让几名朗读优秀的学生进行朗读,大多数学生都只是听众,导致学生没有达到规范的训练。
朗读练习是系统的练习,如果语文教师在训练学生朗读时只训练朗读能力好的同学,那么大部分同学都无法得到良好的训练,学生在朗读时缺乏老师的语法指导,使学生认为朗读只是语文教学中可有可无的环节,这也就导致了语文朗读教学的质量过低。
4.朗读的文章可选性少
朗读教学,就不仅是让学生只朗读课本上有限的课文,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益的课外书、作文书籍等都可以一起阅读。
但是在实际的朗读教学课程中,大多数老师对朗读都局限于课本中,有限的文章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失去对朗读的新鲜感,导致了朗读的质量低。
5.缺乏朗读目标
在初中的语文朗读教学中,语文教师没有给学生明确朗读的要求和目标,在朗读的过程中没有指导措施,在学生朗读后教师没有及时的给予评价,初中学生只是机械的完成老师的命令,没有用思想感情去朗读。
比如让学生朗读朱自清先生《背影》这一课时,老师都是先让学生自由的朗读,然后找出几名同学进行“范读”,学生读完之后老师只是简单的纠正一下发音,最后全班齐读。
这样的朗读方式,从表面上是反映了朗读的多样性,每一个学生都在参与朗读,但是在实际上这种朗读的目标只增强了学生朗读的记忆,学生没有办法从朗读中感受到父爱。
这种朗读方式缺乏目标,学生在朗读时知识机械朗读,没有办法提高朗读的效果。
三、提高朗读教学效果的措施
1.选择合适的朗读教材
在初中的语文课程教育中,语文、课外教材等都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朗读模
板,在教材中也有为了增强学生朗读能力而增加的一些文章,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提倡阅读,但是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是以朗读为主要目标,有的文章是训练学生速读能力的,有的文章是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明确每一篇文章的朗读目标。
在通常情况下比较适合朗读的是诗歌,所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对初中的教材文章进行充分研究,对每一本语文教材适合朗读的课文内容及时的进行梳理,保障学生在朗读前充分的理解相关意思。
2.使用多媒体辅助朗读
随着国家对教学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很多学校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媒体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
在朗读教学中,可以使用配乐等形式让学生进行朗读,让音乐与朗读充分的结合,互相强化、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在朗读的教学中科学合理的使用影色光声等综合技术,也可以达到良好的使用朗读效果。
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恰当使用现在的教学技术,营造气氛、创设情境,唤起初中学生的想象能力,运用多媒体设备准备范文朗读的音频或者视频等进行示范教学,从而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步增强,让学生充分的享受阅读的快乐。
3.朗读的时间要充足
初中的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这一课程,作为初中教师应给学生留出充裕的时间进行朗读,语文教学时的最主要方式就是朗读,语文教学中的关键内容也是朗读。
学生在进行自主朗读的时候,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感染力、读出味道、读出感觉。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朗读,让学生在朗读时感悟、品味。
初中语文教学的本质内容就是朗读,语文教师应该重视朗读,让朗读在语文课堂上成为常态。
4.明确朗读目标
朗读课文不是没有目的的读,因此语文老师再让学生进行朗读之前应该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以及目标。
对于不同类型的文章也应该提出不同的要求,只有合理的明确朗读目标才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时明确自己的任务,提高学生朗读的效果。
在初中教学中,有很多是值得朗读的文章,比如《故乡》这一文章教师可以教给学生用稳重的表达手法去朗读文章,在读的过程中充分的感受文章的韵味。
学生在预習朗读时要对字音进行纠正,把课文读顺,同时学生在朗读之前老师也应该设计一些和文章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探索的思维去朗读。
对课文美读就是要让学生不仅要注意文章的语调、字音,还要掌握好文章阅读的速度,读出充沛的情感,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有针对性的朗读,才可以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从而使学生把握文章的情感美、语言美。
5.学生朗读时加强指导
初中教师在朗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通过指导,让学生把握住整篇文章的基调,发挥出朗读的效果。
在朗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使初中学生明白朗读中的节奏、停顿、重音等内容。
在诗歌朗读中,由于诗歌的节奏鲜明,有比较强的抒情色彩,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的划分节奏,
在朗读的时候根据要表达思想感情的重音,最大限度的发挥朗读的作用。
比如学生在朗读《雪》这一课时,由于鲁迅先生描写的雪是有一定感情触动的,所以在朗读的时候要体现出雪的特点,学生在深情朗读时作为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的节奏、停顿、语调以及语气等,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鲁迅先生笔下有感、有形的雪。
只有经过老师精心指导,才可以让学生读出文章的味道。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培养重视学生的朗读能力,这不仅是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还是培养学生情感的方式。
因此作为老师应该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郭胜雁.朗读教学亟待加强——农村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浅析[J].今日科苑,2010,14:215.
[2]叶秋秋,马志成.近三年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分析及指导策略——《孔子拜师》一文重点词句教学例谈[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9,01:197-198+212.
[3]王建英.让朗读焕发迷人光彩——新课程背景下高段语文朗读教学策略谈[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9,11: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