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遗传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答案

最新遗传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答案

遗传:指亲代与子代之间相似的现象。

变异: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

细胞:生物有机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围的核细胞,其遗传物质分散于整个细胞或集中于某一区域形成拟核。

如:细菌、蓝藻等。

真核细胞:有核膜包围的完整细胞核结构的细胞。

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及真菌类。

单细胞动物多属于这类细胞。

染色质:指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线性结构,因其易被碱性染料染色而得名,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的主要形式。

染色体:指细胞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聚缩而呈现为一定数目和形态的复合结构。

常染色质:指间期细胞核内纤细处于伸展状态,并对碱性染料着色浅的染色质。

异染色质:指间期核内聚缩程度高,并对碱性染料着色深的染色质。

姊妹染色单体:一条染色体(或DNA)经复制形成的两个分子,仍由一个着丝粒相连的两条染色单体。

同源染色体:指形态、结构相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

核型分析:在细胞遗传学上,可根据染色体的长度、找着丝点的位置、长短臂之比(臂比)、次缢痕的位置、随体的有无等特征对染色体予以分类和编号,这种队生物细胞核内全部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所进行的分析。

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包括约200bp的DNA超螺旋、由H2A/H2B/H3/H4各2分子构成的蛋白质八聚体。

受精:也称作配子融合,指生殖细胞(配子)结合的过程。

双受精:被子植物中两个精核中的一个与卵细胞(n)受精结合为合子(2n),将发育成种子的胚。

而另一个与2个极核受精结合为胚乳核的过程。

花粉直感(胚乳直感):指胚乳(3n)性状受精核影响二人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的现象。

果实直感(种皮直感):是指种皮或果皮组织爱(2n)在发育过程中受花粉影响而表现副本的某些性状的现象。

胚乳直感和果实直感在表现方式上相似,但两者却有本质上的区别。

胚乳直感是受精的结果,而果实直感却不是受精的结果。

生活周期:个体发育全过程或称生活史。

世代交替:在大多数有性生殖的生物中,生活周期包括一个无性时代和一个有性世代,二者交替发生,称为世代交替。

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中的偶线期出现的同源染色体配对的现象。

无融合生殖:雌、雄配子不发生核融合,但有能形成种子的一种特殊生殖方式。

性状:指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

单位性状:被区分开的每一个具体的性状。

等位基因:遗传学中将控制一对相对性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对应位点的两个基因称为等位基因。

完全显性:F1所表现的性状都和亲本之一完全一样,这样的显性表现称为完全显性。

不完全显性:有些性状,其杂种F1的性状表现是双亲性状的中间型。

复等位基因:遗传学把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点上存在的3个或3个以上的等位基因称复等位基因。

基因互作:不同对基因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同一单位性状变形的结果。

类型:互补作用: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纯合显性或杂合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

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积加作用:两种限女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能分别表现相似的性状,两种显性基因均不存在时又表现第三种性状,这种基因互作称为积加作用。

重叠作用:不同对基因互作是,不同的显性基因对表现型产生相同的影响,F2产生15:1的比例。

两队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以单位性状发生作用,而且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其遮盖作用的基因如果是显性基因,称为上位显性基因。

隐性上位作用:在两对互作的基因中,其中一对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其上位性作用。

抑制作用:在两队独立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想在的表现,但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作用。

多因一效:许多基因影响同一个性状的表现。

一因多效:一个基因可以影响许多性状的发育。

返祖遗传:在后代中出现祖先性状的现象。

基因位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显性转换:显性性状在不同条件下发生转化你的现象。

交换: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对应片段的交换,从而引起相应基因间的交换与重组。

交换值: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单体发生交换的频率。

相引相:甲乙两个显性性状连接在一起遗传,而甲乙两个隐性性状连接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

相斥相:甲显性性状和乙隐性性状连接在一起遗传,而乙显性性状和甲隐性性状连接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

基因定位: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符合系数:表示干扰的程度,指理论交换值与实际交换值的比值,变动与0-1之间。

干扰:一个单交换发生后,在它邻近再发生第二个单减缓的机会就会减少的现象。

连锁遗传图:1条染色体的多个基因按一定顺序,间隔一定距离作线性排列的位置图称连锁图或遗传学图。

性连锁(伴性遗传):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

限性遗传:指位于Y染色体(XY型)或W染色体(ZW型)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局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

从性遗传:它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是由于内分泌及其他关系使某些性状或只出现于雌雄一方,或在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

连锁遗传:指在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

基因突变:指基因内部发生了化学性状的变化,与原来的基因形成对性关系。

同义突变:由于生物的遗传密码子存在兼并现象,在某一碱基改变后,在原来的某种aa 的位置译成同一种aa,此现象称同义突变。

错义突变:由于bp的替换,使一种aa的密码子变为另一种aa的密码子,在合成多肽时,译成了不同的aa,从而引起基因突变。

此观点称错义突变。

移码突变:在正常的DNA分子中,1对或少数几对邻接的核苷酸的增加或减少,造成这一位置之后的一系列编码发生移位错误的改变,这种现象称移码突变。

突变率:指突变的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

中性突变:某此突变不影响生物的正常代谢过程。

诱变突变:又称人工突变,指人为地对生物体施加物理或化学因素所引起的突变,可分为物理诱变和化学诱变。

突变的重演性:指相同的基因突变可以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上重复发生。

缺失:指染色体的某一区段丢失了顶端缺失:染色体缺失了包括端粒在内的染色体末端区段中间缺失:染色体缺失了一条臂的内部区段端着丝粒染色体:缺失一整条臂的染色体缺失杂合体:细胞内某对染色体中一条为缺失染色体而另一条为正常染色体缺失纯合体:带有一对缺失相同区段同源染色体的个体环状染色体:一条染色体两个臂都发生顶端缺失,还可能发生两端的断头相互连接形成的染色体缺失环:中间缺失杂合体在偶线期和粗线期可能观察到二价体上形成环状或肿瘤状突起假显性现象:有时染色体片段缺失后,其非缺失同源染色体上的隐性等位基因不被掩盖而表现重复:是指染色体多了自身的某一区段顺接重复:是指重复区段与原有区段在染色体上排列方向相同反接重复:是指重复区段与原有区段的排列方向相反错位重复:重复区段并不总是与原有区段邻接,当重复区段出现在同一染色体的其他位置称为错位重复重复杂合体:指细胞内某对同源染色体,一条为重复染色体而另一条为正常染色体重复纯合体:指含有一对发生相同重复同源染色体重复环:重复区段较长,重复区段会被排挤出来,称为二价体的一个突出的环或瘤剂量效应:随着细胞内基因拷贝数增加,基因的表现能力和表现程度也会随之加强位置效应:基因的表现型效应会随其在染色体上位置不同而改变倒位:指染色体中发生了某一区段倒转臂内倒位:不包含着丝粒的染色体臂中间区段倒位称为臂内倒位臂间倒位:包含着丝粒的区段倒位称为臂间倒位倒位杂合体:细胞内某对染色体中一条为倒位染色体而另一条为正常染色体倒位纯合体:含有一对发生相同区段倒位同源染色体的个体后期Ⅰ桥:后期Ⅰ同源染色体相互分离时,两个着丝粒中间区段形成染色体桥后期Ⅱ桥:臂内倒位杂合体倒位圈内外多次交换,染色体桥也可能出现在后期Ⅱ交换抑制效应:倒位圈结构具有降低倒位区段基因重组率的效应易位:是指染色体上某一区段移接到其非同源染色体上相互易位:非同源染色体间发生了区段互换简单易位:某条染色体的一个臂内区段嵌入到非同源染色体上易位杂合体:指两对同源染色体各含一条易位染色体和一条正常染色体缺失定位:利用缺失的细胞学鉴定与假显性现象的方法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大致区域CIB:用于检测果蝇X染色体上的隐性突变和致死突变,并测定其基因突变的频率染色体组:一种生物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套染色体整倍体:染色体数是x整倍数的个体或细胞多倍体:三倍和三倍以上的整倍体同源多倍体:染色体组相同的多倍体,所有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一般是由二倍体经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的异源多倍体:染色体组不同的多倍体,其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物种非整倍体:在正常合子染色体数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1条或若干条染色体的个体或细胞超倍体:染色体多于2n的非整倍体亚倍体:染色体少于2n的非整倍体三体:在正常2n基础上,增加1条染色体的个体或细胞双三体:在正常2n基础上,有2对染色体各自都增加1条的个体或细胞四体:在正常2n基础上,某一对染色体多了两个成员的个体或细胞单体:在亚倍体中,染色体数比正常2n少1条的个体或细胞双单体:两对染色体各缺少1条的个体或细胞缺体:某对染色体的2条全部丢失了的个体或细胞同源染色体组:由3个或3个以上的同源染色体组成的一组染色体单倍体:是指具有配子数的个体或细胞偶倍数的异源多倍体:指各同源染色体组的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异源多倍体。

生物具有两个二倍体物种的染色体组成称为双二倍体。

节段异源多倍体:如果某异源多倍体的不同染色体组间有很高程度的同源关系,这样的多倍体称为节段异源多倍体。

多元单倍体:多倍体的单倍体含有2个或2个以上的染色体组。

染色体随机分离:基因距着丝点较近,非姊妹染色单体在该基因座与着丝点之间很少发生交换,则该基因就随着染色体的随机分离而分离染色单体随机分离:基因距着丝点较远,非姊妹染色单体在该基因座与着丝点之间容易发生交换,则该基因就随着染色单体随机地分离质量性状:表现不连续变异的性状。

数量性状: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

多基因假说:认为孟德尔的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也是解释数量性状遗传的基础,所不同的是,决定质量性状的基因为1对或少数几对,而决定数量性状的基因对数很多,要点:1.数量性状是由许多彼此独立地基因决定的,这些基因服从孟德尔遗传规律2.各基因的效应微小且相等3.各对等位基因表现为不完全显性,或表现为增效和减效作用4.各基因的作用是累加性的。

超亲遗传:指在数量性状的遗传中,杂种第二代及以后的分离世代群体中,出现超越双亲性状的新表型的现象。

基因互作:不同对基因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同一单位性状表现的结果。

互补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显性基因相互补充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缺少一种显性基因性状不能表达。

抑制作用:某显性基因本身并不直接控制性状的发育,但可抑制另一种基因的表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