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丽乡村建设-案例分析及开发模式探究

美丽乡村建设-案例分析及开发模式探究


6 渔业开发型模式 7 草原牧场型模式 8 环境整治型模式 9 休闲旅游型模式 10 高效农业型模式
Village
1 产业发展型模式
概述 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
特点 典型案例
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 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 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 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
高家堂村将自然生态与美丽乡村完美结合,围绕"生态立村———生态 经济村"这一核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环境优势,把生态 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现如今,高家堂村生态经济快速发展,以生态农 业、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生态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全村已形成竹产业生 态、生态型观光型高效竹林基地、竹林鸡养殖规模,富有浓厚乡村气息的农 家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成为经济增长支柱。 高家堂村把发展重点放在做好改造和提升笋竹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功能突 出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布局,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从98年开始,对3000 余亩的山林实施封山育林,禁止砍伐。并于2003年投资130万元修建了环境 水库——仙龙湖,对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还配套建设了 休闲健身公园、观景亭、生态文化长廊等。新建林道5.2公里,极大方便了 农民生产、生活。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平乐农民画家们的牡丹画作品远销西安、上海、香港、新 加坡、日本等地,多次参加各种展览并获奖。2007年4月,平乐村农民牡丹画家自愿 组建洛阳平乐牡丹书画院,精选120余幅作品在洛阳市美术馆隆重举办了农民书画展, 展示了平乐牡丹画创作的规模和水平。
千百年来,平乐村民有着崇尚文化艺术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农 民开始追求高雅的精神文化生活,从事书画艺术的人越来越多。随着牡丹花会的举办 和旅游业的日益繁荣,与洛阳有着深厚历史渊源而又雍容华贵的牡丹成为洛阳的重要 文化符号。游人在观赏洛阳牡丹的同时,喜欢购买寓意富贵吉祥的牡丹画作留念,从 事书画艺术的平乐村民开始将创作主题集中到牡丹。
美丽乡村建设
开发模式
Village
2014 开发模式
国家农业部于2013年启动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于2014年2月正式对外发 布美丽乡村建设十4 5
产业发展型模式 生态保护型模式 城郊集约型模式 社会综治型模式 文化传承型模式
5 文化传承型模式
分布 主要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 以及传统文化的地区
特点 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 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
典型案例 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
Village
平乐村地处汉魏故城遗址,文化积淀深厚,因公元62年东汉明帝为迎接大汉图 腾筑"平乐观"而得名。该村以农民牡丹画而闻名全国,农民画家已发展到800多人。" 一幅画、一亩粮、小牡丹、大产业",这是流传在河南省孟津县平乐村村民口中的一 句新民谣。近年来,平乐村按照"有名气、有特色、有依托、有基础"的"四有"标准, 以牡丹画产业发展为龙头,扩大乡村旅游产业规模,探索出了一条新时期依靠文化传 承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
4 社会综治型模式
分布 主要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居住较集中的村镇
特点 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大,基础设施相对完 善。
典型案例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弓棚子镇广发村
Village
天津市西青区大寺王村镇北邻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邻天津微电子城。该村距 天津港10公里,距天津国际机场15公里,距市中心15公里,交通四通八达。全村580 户,人口1862人,占有土地4000余亩。
近年来,永联村先后共投入2.5亿元,积极发展以农业观光、农事 体验、生态休闲、自然景观、农耕文化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初步形成 了以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鲜切花基地、苗木公司、现代粮食基地、特 种水产养殖基地、垂钓中心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链,休闲观光农 业年收入7573.7万元。村里建设的"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为张家港唯一 一家四星级乡村旅游区。
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
Village
永联村是江苏省乡村发展最具代表的乡村之一,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 试点村,地处江南,长江之滨,隶属于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
永联曾被称为"华夏第一钢村",曾是张家港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 最落后的村。改革开放期间,村领导组织村民挖塘养鱼、开办企业,陆续办起 了水泥预制品厂、家具厂、枕套厂等七八个小工厂以及村集体轧钢厂,收益颇 丰。在村集体的共同努力下永联村不仅完全脱贫,还跨入全县十大富裕村的行 列。永联村是以企带村发展起来的,村集体有了经济实力,就可以为新农村建 设、美丽乡村建设"加油扩能"。
总体目标:以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居环境、传承生态文化、培育文明新风为途径, 构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 人文和谐”的示范典型,形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进一步丰富和提升 新农村建设内涵,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
了分2类0项目具标体:目从标产,业并发将展原、则生性活要舒求适与、约民束生性和指谐标、结文合化起传来承。、支撑保障五个方面设定Village
3 城郊集约型模式
概述 主要是在大中城市郊区
特点 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 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 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
典型案例 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
Village
松江区泖港镇地处上海市松江区南部、黄浦江南岸,是松江浦南地区三镇的中心, 东北距上海市中心50公里,北距松江区中心10公里。该镇的发展不倚仗工业,而 是依托"气净、水净、土净"的独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环保农业、生态农业、休 闲农业,成为上海的"菜篮子"、"后花园",服务于以上海为主的周边大中城市。
同时,着重搞好竹产品开发,如将竹材经脱氧,防腐处理后应用到住宅的 建筑和装修中,开发竹围廊、竹地板、竹层面、竹灯罩、竹栏栅等产品, 取得了一定的效益。并积极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流通方面的服务。同 时积极鼓励农户进行竹林培育、生态养殖、开办农家乐,并将这三块内容 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农家乐乡村旅店,接待来自沪、杭、苏等大中城 市的观光旅游者,并让游客自己上山挖笋、捕鸡,使得旅客亲身感受到看 生态、住农家、品山珍、干农活的一系列乐趣,亲近自然环境,体验农家 生活,又不失休闲、度假的本色,此项活动深受旅客的喜爱,得到一致好 评,而农户本身也得到了实惠,增加了收入。
随着集体经济实力的壮大,永联村不断以工业反哺农业,强化农业产业 化经营。2000年,村里投巨资于"富民福民工程",成立了"永联苗木公 司",将全村4700亩可耕地全部实行流转,对土地进行集约化经营。这 一举措,不仅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大面积的苗木成为永钢集团的 绿色防护林和村庄的"绿肺",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目前,永联村正在 规划建设3000亩高效农业示范区,设立农业发展基金,并提供农业项 目启动资金,对发展特色养殖业予以补助,促进高效农业加快发展。
为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大城市休闲度假的市场需求,泖港镇借助
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近年来该镇开发和引进了大批中高档 旅游项目,从旅游项目空白镇发展成农村休闲旅游镇。同时,以乡土 民俗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整合生态农业、生态食品、农 业观光、农业养殖、村落文化、会务培训、疗养度假、农家餐饮等各 类乡村旅游资源,实现了农村休闲产业的功能集聚。目前,乡村旅游 已成为该镇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据不完全统计,仅2013年就先后 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近3000万元,利润总额达500 多万元,带动农副产品销售1500多万元,解决了300多名当地农民的 就业问题 同时,旅游景点的建造周边环境的改造,也使泖港的环境 越来越优美。
王村是天津东南方新农村发展的一颗耀眼的明星。王村被天津市政府命名为天津 市"示范村", 2012年,荣获"美丽乡村"称号。王村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城市 化。村里生活环境和谐有序,基础设施完善,家家户户住进新楼房,电脑、电话、汽 车走进农家,村民过着"干有所为,老有所养,少有所教、病有所医"其乐融融的城市 化生活。
该镇注重卫生环境的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展村庄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 使全镇生态环境和市容卫生状况显著改善,2010年,该镇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镇, 2011年成为上海市第一家创建成功的市级生态镇。截至2012年6月份,市容环境 质量已连续18个季度保持全市郊区108个乡镇第一名。泖港镇作为上海市的"菜篮 子",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农业上是极其明智的选择,该镇以创建高产田为抓手, 大力发展环保农业;以"三净"品牌为优势,大力发展农副经济;以节能环保为标 准,淘汰落后工业产能。此外,泖港镇还鼓励兴办家庭农场。泖港镇2007年起走 上了以家庭农场为主要经营模式的农业发展道路,如今已基本实现了家庭农场的 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具体做法一是规范土地流转,实行家庭农场集中经营;二 是完善服务管理,提高家庭农场运行质量;三是推动集约经营,优化家庭农场运 行模式。截至2012年上半年,泖港镇已有20324亩土地交由家庭农场经营,占全 镇粮田面积的87% 同时,随着家庭农场的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特别 是由此带来的土地产出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户承办家庭农场的积极性也空 前高涨。
近十年来,永联村投入数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村里的基础设施及社会公 共事业建设都得到快速发展。此外,为解决数量过万的村民的就业问题,村党 委还利用永钢集团的产业优势,创办了制钉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有效吸纳了 村里剩余劳动力。村里还开辟40亩地建设个私工业园,统一建造生产厂房,廉 价租给本村个私业主。另外,还利用本村多达两万人的外来流动人口的条件, 鼓励和引导村民发展餐饮、娱乐、房屋出租等服务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