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特色小镇案例特色小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首先,产业定位不能“大而全”,力求“特而强”。
“产业选择决定小镇未来,必须紧扣产业升级趋势,锁定产业主攻方向,构筑产业创新高地。
定位突出‘独特’。
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
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
”每个特色小镇都紧扣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
形成具有基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不能“百镇一面”、同质竞争。
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
其次,功能叠加不能“散而弱”,力求“聚而合”。
“功能叠加不是机械的‘功能相加’,关键是功能融合。
要深挖、延伸、融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避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真正产生叠加效应、推进融合发展。
”再次,建设形态不能“大而广”,力求“精而美”。
“美就是竞争力。
无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要‘一镇一风格’,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
求精,不贪大。
小,就是集约集成;小,就是精益求精。
根据地形地貌,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确定小镇风格,建设‘高颜值’小镇。
”最后,制度供给不能“老而僵”,力求“活而新”。
“特色小镇的建设不能沿用老思路、老办法,必须在探索中实践、在创新中完善。
改革突出‘试验’。
特色小镇的定位是综合改革试验区。
凡是国家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上报;凡是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实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
政策突出‘个性’。
如何进行农味突出的特色小城镇规划?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小城镇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一是农民收入提高带来机遇,二是产业转移和农民工回乡创业带来机遇,三是高铁、公路、桥梁、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和完善带来机遇,四是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变化带来机遇。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特色小城镇建设理当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
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基于多年农业农村规划设计经验和实践案例,认为特色小城镇的规划设计,要根据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自身核心竞争力进行规划设计,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是根本原则。
对于一些距离大中城市比较近的城郊地区,具备交通方便快捷、区域旅游要素多、民俗文化深厚、主题特色鲜明、地形地貌独特等条件的,在规划设计和后期建设运营上,应大力结合乡村旅游发展,通过乡村旅游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解决农村就业,提供回乡创业空间,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特色小城镇。
发展特色小城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特色小城镇的建设首先是加快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路径,新型城镇化要求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同时也是搭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平台的有效举措,加快城镇化特别是特色小城镇建设步伐,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抓手,也是满足群众过上美好生化新期待的迫切需要。
最后,是探索推动小城镇建设的科学方法。
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基于多年农业农村规划设计经验和实践案例,认为特色小城镇的建设需要资金引导,土地支持;科学规划,突出特色;项目带动,加快建设;创新体制,激发活力;夯实责任,严格考核五项措施并举。
从而强化示范特色、打造空间特色、凸显地域特色、营造文化特色、夯实产业特点。
最终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全面落实新型城镇化规划,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把特色小城镇建设作为带动引导性工程,推动农民就近城镇化的民生工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样板工程。
三产融合与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融合发展路径是什么?2016年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近日提出的《关于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企业集群,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认为现代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必须要有三产融合的产业规划思想作为支撑。
应立足高起点、高标准,统筹农业、乡村、生态、文化、景观等各层面要素,重点以科技示范为引领,现代农业三产融合为支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特色,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打造科技示范引领、一二三产融合、产村互动一体、模式机制创新的特色小城镇,引领示范带本区域及周边地区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下,都市农业、休闲旅游农业、观光农业对特色小城镇布局有哪些影响?都市农业、休闲旅游农业、观光农业与特色小城镇空间布局互为支撑、依托、承接的关系。
是点与面的协调补充统一关系。
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认为在规划内容层面:1、明确区域发展资源、生态资源,人文条件等方面内容;2、结合区域城乡交通、经济、政策背景,统筹规划;3、分析区域现状产业条件,确定产业发展条件,专家论证,结合产业链确定产业发内容;4、农业科技支撑、实施要求。
在具体的发展战略层面提出:1、从区域城乡统筹重新梳理发展战略、发展定位、产业发展选择、资源支撑条件,对区域景观资源、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特色、地域风貌等进行统筹分析,合理规划,并提出发展的具体措施、规划内容及农业科技植入,技术提升,信息化管理等。
2、统筹区域产业发展基础、生态环境、资源环境等情况,以农业产业发展为主体,区域发展条件为支撑,以农业科技、农业效益为目标,以农业产业布局、协调村镇空间布局,合理承接城市功能辐射带动,合理提出迁村并点或就地城镇化发展路径,合理配套农产品加工物流以及其他相关农业产业设施等内容。
3、在村镇体系规划布局,村镇空间布局等分面应统筹都市农业、休闲旅游农业、观光农业的用地布局,形成生态、田园村镇的整体规划格局。
4、农业产业科技,品种技术、休闲旅游、景观环境等多层面与特色小城镇进行统筹规划。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如何推动特色小城镇规划实施?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做好镇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策略上以现代农业为核心的发展路径包括农业功能、农业生态、产品、技术、农业信息管理、物流及农民创业增收等均是特色小城镇规划方面的关键。
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基于多年农业农村规划设计经验和实践案例,认为特色小城镇的建设,首先要重点分析现代农业的发展基础,统筹规划规划区的总体布局,立足发展产业的合理配套建设支撑体系、产业链发展的内在需求,与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农产品加工、公用设施等发展水平相衔接。
其次,植入现代农业的科技,新品种新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是现代农业发展核心生命力。
最后,现代农业的发展越来成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建设的主要手段及发展路径。
在特色小城镇规划的空间布局、职能定位上如何承接和落实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定位和空间布局的协调是至关重要的。
特色小镇案例总结分析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西庄镇一、基本情况(1)基础数据镇域总面积:144.81平方公里下辖村庄数量:10个(行政村)镇域常住人口:34982人镇GDP:5.8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0.83万元公共财政收入:1209万元主导产业:农林牧渔所获称号:全国重点建设小城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2)发展基础、发展优势和特色资源发展基础: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铅锌矿、钛矿、粘土、石英石(砂)、石灰石等,具备发展质地良好的建筑生产用材条件。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名胜古迹、人文景观众多,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龙桥、2006年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基金会遗产保护名录——团山民居群、黄龙寺风景区、“打响武装解放建水第一枪”的乡会桥起义旧址、谢家湾温泉等。
发展优势:西庄镇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人文景观众多、田园景观优美,是建水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建水县城的”后花园“和”天然氧吧“的美誉。
特色资源:西庄镇旅游人文资源丰富,居住着彝、傣、哈尼、壮等15种少数民族,有包括团山村、新房村在内的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数量位列云南之首。
那里古迹众多,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龙桥、列入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基金会遗产保护名录的团山民居群、黄龙寺风景区,“打响武装解放建水第一枪”的乡会桥起义旧址、谢家湾温泉等。
(3)规划编制情况建水县西庄镇于2012年规划编制了《建水县西庄特色小镇总体规划》二、特色体现(1)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主导产业发展:“联动开发”的产业模式。
培植、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组建“核心企业+基地+农户”、“市场+行业协会+基地+农户”等农业产业典型模式,发展三大产业链。
深度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业和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打造西庄特色旅游品牌链。
开发双龙桥湿地、团山民居,拆除与古建筑不相谐调现代建筑,搬迁部分村民,利用民居开办客栈民宿,建设停车场、游客接待站、农家乐等设施,逐步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美化环境,并建设从建水城开往团山村的旅游观光火车,进一步丰富旅游内容,吸引大量游客前往旅游。
(2)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宜居社区建设:“生态靓镇”的环境营造。
以“生态靓镇”为战略实施,在全镇上下形成了生态文明共识,树立了“切实保护好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善待自然生态、珍惜自然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发展理念。
(3)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西庄镇民俗文化因其汉移民屯田及个旧矿冶大开发、工商反哺的历史背景,其民风民俗大多保留中原汉文化传统,深受儒家思想和封建礼教影响,又有着汉彝文化融合的痕迹。
其主要表现在婚嫁、丧葬、节庆、礼仪、饮食等方面,各个民族的原始宗教,如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民族文化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是西庄历史文化中的文化精粹。
(4)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实施“四大战略、三大产业、两大跨越”发展思路,打造西部泸江烟柳乡村文化体验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部署“一城三村”(即建水古城,团山村、新房村、碗窑村)的旅游发展战略,强力助推了西庄镇特色旅游小镇建设和“一线四区”三村发展,促进特色旅游、传统村落保护、基础设施、观光农业不断进步。
脱贫攻坚战,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地方政策支持:为改善西庄镇域交通条件在泸江河西岸村庄沿线新建11公里的国道323改造工程;环境方面对泸江河沿线进行环境整治新建10公里的景观大道;资金方面对西庄镇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及8个省级示范村进行规划实施工作,,共争取上级项目资金3560万元等。
2017年6月15日,云南省特色小镇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云南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共计105个小镇入选创建名单,2017年必须建设完成投资规模的20%以上,并且要求在9月底之前全部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