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利用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学改革的全面展开,教师越来越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
但教师如果只一味追求表面上的师生互动,形式上的热闹氛围,而对课堂中的其他生成性资源视而不见或不及时处理的话,那么不仅教学效果没有落到实处,而且许多宝贵的资源也被白白的浪费了,学生也会错失进一步地深入学习与开拓思维的机会。
因此,关注课堂教学生成的问题,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内容,开发成教学资源,将会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基本素养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
二、对生成性资源的认识
生成,一般来说是指起源、创世、创造、产生和发生,就是“在新的情境中产生”。
本文中的生成,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因学情的变化,对预设的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调整,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教学机智与合理调控。
生成性资源,是指课堂教学中通过互动、对话、情境设置、教与学等活动即时产生的超出预先设计的问题。
课堂生成性教学③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常见来源、特点与作用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常见来源
1、学生练习中的问题与错误。
2、学生回答中的“节外生枝”。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迸发的思维火花和教学机智。
4、学生讨论中的分歧。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特点
1、创造性。
在教学中,教材是范例;教学活动是过程,二者是预设的,但不是不变的。
正如著名
的教育家叶澜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数学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的产生源于创造。
2、突发性。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有时是学生和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灵机一动,计上心来”的
结果,带有突发性。
但是这并不是说,课堂教学中为了有效利用生成性资源,而完全不预设。
科学的预设还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只有深入地备课,才能对生成的信息作快速地判断与取舍,才能把所需要的纳入到准备的“预案”中,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
正如歌德所说:“我能看到什么,取决于我已经知道什么。
”
3、可挖掘性。
使用任何一套教材进行教学都需要师生去挖掘、去创造性地使用,才能激活课堂中
的教与学。
例如:新教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生活情境等多种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主题图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那么这样的教学是“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教学;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4、不确定性。
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体现在教育价值的不同,有时
还可能产生负面的教育效应。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作用:
1、对教师预设的教学设计的完善。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他们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等都是不同的,因此他们的心理世界、思考角度、思维方式与水平也是不一样的。
对于是同一件事物,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
所以在课前,虽然老师已经有了科学的预设、理性的思考、精心的安排,深入地备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备学生已有的经验,备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但对于所有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与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还是无法一一预设出来的。
在具体实例中,学生的回答偏离了设计这题的初衷,主要原因是老师在题中设问开放过度,但是学生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求异思维和诚信品质,教师及时肯定与后来向数学运算方面的引导弥补了预设中的不足。
2、引起学生对问题的讨论与思考。
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乃至教师教学设计中的失误、灵机一动等,如果能被教师及时地抓住并恰当地进行引导、挖掘、升华,都会为课堂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可能。
都可能成为有利于学生成长、课堂教学的闪光点,这样的教学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比如:在七年级《合并同类项(1)》一课中,老师把同学分成六组。
在讲完同类项概念以后,设计了一个学生活动:给每组十张卡片,每张卡片上写了一个单项式,把这十张卡片中的同类项找出来,以达到巩固理解同类项的概念的目的。
在课堂上同学们领到任务以后,开始操作。
第二组同学花了两分钟不到的时间就完成了,第一、三、四、五组同学花了五分钟左右的时间也完成了,而第六组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于是老师请第二组同学展示活动成果,在学生展示完了以后,老师示意他们坐下,却发现个别同学欲言又止,就问:“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吗?”“我们组在活动时,先由组长给每人发两张,然后由一位同学读他手里的一张卡片上的式子,如果谁拿的与刚念的正好是同类项的,那么放在一起,完成了一组后,再读另一张,重复刚才的过程,很快就完成了任务。
”老师接下来肯定了这组学生团结合作的做法,并花了几分钟讲了合作的好处。
在上述例子中,老师的预设活动的意图是巩固同类项的概念,结果同学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了合作的好处。
老师及时的肯定,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合作学习的作用和如何有效合作。
让学生带着问号进入教室,解决一定的问题后,又带着一
些新问号离开教室,到生活的大课堂中继续探究和实践,无疑这些也都得益于教师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生成性资源的重视和利用。
让他们自己去收集两种方式的具体优惠措施的有关资料,并根据自己对调查取得的资料的理解自编题目作为课堂例题。
老师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思考、利用函数与不等式等有关知识点解决了问题以后,一个不经意的问题又引起了讨论声一片。
这样的教学氛围的产生在于教师设计的情境被学生所熟知,可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更利于学生主动地学习和“生成”。
四、在课堂中对生成性资源进行挖掘与有效运用
1、乐观看待学生练习中的问题与错误,挖掘生成性资源。
在课堂上学生不会只是一种思路,与教师具有同样的想法;教师也不能穷尽学生的所有的想法。
对于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与特殊解法,教师要利用自己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专业知识,在短时间内,做出最恰当的应答与判断。
教师既要抱着一种欣赏的眼光去接纳孩子的有创造性的、有个性的想法,又要注意不能忽略数学中的本质的东西。
老师对于学生所犯的的错误进行及时而又自然的纠正,那么这一环节就可能因此成为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的错误是教学的资源和财富。
同学有创意但不完美的解题方法,给老师的教学提供了一次好的契机,让学生懂得:解题方法不仅要有创意还要看是否具有科学性、严密性、严谨性。
所以,在课堂上不要怕学生说错了、做错了,那是在给大家创造思考和学习的机会。
2、关注学生回答中的“节外生枝”,捕捉生成性资源。
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可遇不可求,它就像闪电,一闪而逝,因此,及时发现极为重要,利用得好,它就会产生无穷的“能源”。
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在课堂互动中产生的有价值的新信息,并能在亮点处引领,在迷茫处引领,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使这些资源更有意义。
3、组织适合学生的活动情境,抓住生成性资源。
课堂教学中创设活动情境,其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真实化的境地里,以便于理解和感悟,因此,情境应该带有明显的生活化和冲突性,这样学生体验其中,经历新旧知识、方法的异同或矛盾,才会有所感、有所悟、有所问、有所生成。
4、及时抓住学生讨论中的分歧,合理利用生成性资源。
讨论往往是学生真实想法与知识快速运用的反映,教师对学生在讨论、争辩中所反映的信息,要有敏锐的感觉,准确的判断,最终作出恰当的反馈。
五、结束语
课堂中的生成既没有固定的、现成的目标,也没有刻板的模式。
课堂上生成性资源的挖掘与运用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素养。
科学的预设与有效的生成是相互依存的,因此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对生成性资源及时地捕捉、恰当的判断、合理的选择与有效的运用。
广济初级中学
田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