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一、名词解释1.《国语》:作者迄今尚无定论,旧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撰,共21卷,其记事上起周穆王征犬戎(约公元前967年),下迄韩、赵、魏三家灭智伯(公元前453年),记载前后约五百多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史事。

因与《春秋》记事时间段略为相同,故又有《春秋外传》之称。

2.《战国策》:原作者不详。

体例为国别体。

今传本30卷33篇。

其记事继“春秋”之后周贞定王十六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开始,到楚汉之际,秦二世继位为止,其间240余年史实。

西汉末刘向综合整理《国策》、《国事》、等数种史料而编定为33篇,其多载战国游士之策谋,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材料。

非所谓“正史”、“国史”,而为“杂史”,不免道听途说、夸张虚构,有不完全与史实相符之处。

3.《水经注》:作者郦道元作《水经注》,博览群书,引书多到430余种。

而注文30万字左右,为原文1万多的20倍;卷帙由原来的3卷,增为40卷。

因此,虽名为注释,实则自成为一全面系统的水文地理著作,是考查古代河流水道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

郦道元作注,并不只限于条列河流的地理位置,而是“即地以存古”,《水经注》的史学价值还远不止于此。

4.《洛阳伽蓝记》:北魏杨炫之著,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成书于东魏孝静帝时。

伽蓝,意为众园,众沙门修行的处所,即佛寺。

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以佛寺的盛衰而揭露社会现实,以警示后人。

与郦道元《水经注》一起,历来被认为是北朝文学的双璧。

5 .《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著,原名《世说》,北宋时晏殊加以删拼,遂为今之流行本,为3卷。

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许多名人学士的遗闻琐事。

全书分门别类,辑录成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门,记历史上真实人物的轶闻趣事1200余则。

其历史价值在于材料丰富生动,可与正史互补,使笔记体例完善成熟.6.《礼记》: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汇集了战国秦汉间儒家的言论,特别是关于“礼制”方面的言论,内容博杂。

有的解释礼经,有的考证和记载礼节制度,有的记述某项礼节条文和某项政令,有的是谈关于礼制的理论。

书中资料反映出古代社会伦理观念、宗法制度、阶级关系和儒家各派的思想等等,对研究古代社会政治、思想有重要参考价值。

7.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山东邹城市)人,儒家学派重要代表。

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以及性善论、理想人格的主张。

孟子的仁政思想突出了“民”的地位,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具有明显的民本色彩。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在儒学的成熟、发展上有重要的地位。

孟子受到后世的尊崇,被称为“亚圣”。

晚年他退居讲学,与弟子万章等人著有《孟子》七篇。

8.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思想家荀况和其门人所著。

《荀子》一书,《汉志·儒家》著录33篇,今存32篇,总结和发展了先秦哲学思想,内容涉及自然观、认识论、逻辑、人性论、社会政治思想、治学精神与方法等方面,总体主张,是以礼、法、术来维持社会秩序,对法家思想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作者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赵人是集先秦诸子思想之大成的思想家。

9.《韩非子》:战国时期法家韩非的作品集,基本上出自韩非本人的手笔,由后人编纂成书。

原名《韩子》,唐代以后,为区别于韩愈而改称《韩非子》。

韩非提出“以法为主”及法、术、势三者相结合的政治主张,形成了较系统的法治理论。

全书的核心是通过法、术、势的密切结合,进而加强君主集权,以适应建立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的历史趋势。

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要求,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至于所谓一切权势归君主个人掌握的极端专制主义理论,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二、论述题(一).试述《水经注》的主要内容、重要价值与不足1.主要内容:郦道元作《水经注》,博览群书,从较古的《山海经》、《禹贡》,到离他较近的《佛国记》,晋僧道安的《水记》、虞江雍的《江记》等,引书多到430余种。

郦道元还对所注河流水道尽可能地亲自进行实地调查,寻访古迹,追溯源流,所记河流水道1389条,大至江河、小至溪津陂泽,皆包罗在内。

对于这些河流水道的源流支脉、出入分合,莫不一一详载,为原文137条的10倍。

而注文30万字左右,为原文1万多的20倍;卷帙由原来的3卷,增为40卷。

2.价值:虽名为注释,实则自成为一全面系统的水文地理著作,是考查古代河流水道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因为郦道元作注,并不只限于条列河流的地理位置,而是“即地以存古”,对于河流水道所经过的山川都市,坟墓祠堂,府第寺庙,名胜石刻,故事歌谣,甚至传说异闻,动物植物皆有记载。

为研究当时社会提供了多方面的一手材料。

3.不足:由于郦道元生活在南北分裂时期的北朝,他对于南方水道和地理形势,但凭耳闻,未曾目睹,所以书中所记“详于北而略于南”。

不过,郦道元为人、写作的态度都比较严谨,即使是南方水道的记载,也基本可信。

(二).试述《文史通义》的主要内容及史学价值1.强调“作史贵知其意”,阐明治史应经世致用。

《文史通义》可与《史通》媲美,各有理论重点。

《史通》重点论述了史籍编纂的方法,如史体的长短得失,史料的搜集取舍,写史的形式技巧等。

但随着史学进一步的发展,从理论上说明史学的特点、作用,就越来越必要。

这些理论,对当时一潭死水般的学术界,吹进了带生气的新鲜空气,这是应该肯定的。

2.阐明“六经皆史”之说,扩大了史学研究、史料搜集的范围,并开启了清代学术新风其内篇之一的卷首第一句就提出“六经皆史”这个论断,在书中其它许多篇章中又一再加以论述。

“六经”只是“政典”、“典章”的记录。

被尊为经,是后来“儒家者流”所为。

由此揭开了“六经”的神秘面纱,降低了经学的经典地位,在当时被视为异端邪说。

3.提出“史德”刘知几提出“三长”,章学诚又发展提出良史必具“史德”的标准。

“史德”就是“著述者之心术”,就是作史时能否忠实于客观史实,做到“善恶褒贬,务求公正”的品德。

当然,“史才”“史学”也同样不可缺少,写出的文章不生动,就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没有丰富的史实,也无法写出全面的历史。

4.承认史体变革的合理性,推崇通史对于史书体裁的变化,能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认为各种史体的变革都有相互因袭的关系,每种史体的产生,都是适应史学发展和时代要求,有自身的创造性。

5.对史书体例的新见解——撰述、记注在史籍分类上,过去都是按史体形式分为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等。

而章则按其功用分为“撰述”(著作之书)和“记注”(资料汇编)两类,并详细论述了两者不同。

6.提出“志属信史”在修撰方志上,章氏贡献犹大,第一次提出“志属信史”的意见,明确了方志在史学上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三、段落断句解读题1. 中有九層浮圖一所,架木爲之,舉高九十丈。

上有金剎,復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

去京師百里,已遥見之。

初掘基至黃泉下,得金像三十軀。

太后以爲信法之徵,是以營建過度也。

剎上有金寶瓶,容二十五斛。

寶瓶下有承露金盤一十一重,周匝皆垂金鐸。

復有鐵四道,引剎向浮圖四角,上亦有金鐸。

鐸大小如一石甕子。

浮圖有九級,角角皆懸金鐸,合上下有一百三十鐸。

浮圖有四面,面有三戶六牕,戶皆朱漆。

扉上有五行金釘,其十二門二十四扇,合有五千四百枚。

復有金環鋪首。

殫土木之功,窮造型之巧。

佛事精妙,不可思議。

繡柱金鋪,駭人心目。

至於高風永夜,寶鐸和鳴,鏗鏘之聲,聞及十餘里。

本段主要讲寺中佛塔的建造规模、特色。

2. 夫《春秋》者,繫日月而爲次,列時歲以相續。

中國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備載其事,形於目前。

理盡一言,語無重出。

此其所以爲長也。

至於賢士貞女,高才儁德,事當衝要者,必盱衡而備言;迹在沈冥者,不枉道而詳說。

如絳縣之老,杞梁之妻,或以酬晉卿而獲記,或以對齊君而見録。

其有賢如柳惠,仁若顔回,終不得彰其名氏,顯其言行。

故論其細也,則纖芥無遺;語其粗也,則丘山是棄。

此其所以爲短也。

本段指出编年体的优缺点。

3. “今大道既隱,天下爲家。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爲己。

大人世及以爲禮,城郭溝池以爲固,禮義以爲紀。

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妻,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爲己。

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

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衆以爲殃。

是謂小康。

”本段讲大道消失后小康社会的出现,小康社会所具有的特征。

4. 是故事強,則以外權市官於內;救小,則以內重求利於外,國利未立,封土厚祿至矣;主上雖卑,人臣尊矣;國地雖削,私家富矣。

事成則以權長重,事敗則以富退處。

人主之於其聽說也,於其臣,事未成則爵祿已尊矣。

事敗而弗誅,則游說之士,孰不爲用矰繳之說,而徼倖其後?故破國亡主,以聽言談者之浮說,此其故何也?是人君不明乎公私之利,不察當否之言,而誅罰不必其後也。

皆曰:“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

”夫王者,能攻人者也,而安,則不可攻也;強,則能攻人者也,治,則不可攻也。

治強不可責於外,內政之有也。

今不行法術於內,而事智於外,則不至於治強矣。

本段批评纵横家的个人利益是与国家利益相分离的,纵横家从事的外交活动也不能根本上使国家强盛,国君轻信和重用纵横家只会白白浪费国家的财富。

要实现富国强兵,应该立足于内政,推行法制。

5. 夫惟太祖躬上智獨見之明,而周知人物之情僞。

指揮付託,必盡其材,變置施設,必當其務。

故能駕馭將帥,訓齊士卒;外以夷狄,內以平中國。

於是除苛賦,止虐刑,廢強橫之藩鎮,誅貪殘之官吏,躬以簡儉爲天下先。

其於出政發令之間,一以安利元元爲事。

太宗承之以聰武,真宗守之以謙仁,以至仁宗、英宗,無有逸德。

此所以享國百年而天下無事也。

本段简单回顾从北宋建国至仁宗时期,赵家天下百年无事的原因。

6. 食妖宜絶矣,宜並杜絶呢羽毛之至。

杜之則蠶桑之利重,木棉之利重,蠶桑、木棉之利重,則中國實。

又凡鐘錶、玻璃、燕窩之屬,悅上都之少年,而奪其所重者,皆至不急之物也,宜皆杜之。

此一旁義。

宜勒限使夷人徙澳門,不許留一夷。

留夷館一所,爲互市之棲止。

此又一旁義。

火器宜講求,京師火器營,乾隆中攻金川用之,不知施於海便否?廣州有巧工能造火器否?胡宗憲《圖編》有可約略仿用者否?宜下羣吏議。

如帶廣州兵赴澳門,多帶巧匠,以便修整軍器。

此又一旁義。

本段提出了三方面的五条参考性的建议:①禁止进口毛纺织品、钟表、玻璃、燕窝,以减少白银外流,减小贸易逆差;②强制命令洋人全部撤出澳门,杜绝鸦片商以澳门为基地对华开展鸦片贸易;③重视火器的价值,尽量将火器用于海战,同时在广州聚集一批能制造火器的工匠;④充分将《筹海图编》的内容运用到海战中;⑤广州的驻兵奔赴澳门时,多带些能工巧匠,以便于随时维修和制造兵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