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机关怎么依法行政20XX年5月29日,沈先生如往常一样,将他的普利马面包车停在了海口市国贸大道国联大厦门口,但这次却不能象往常一样开走了,因为他的车被一个黄色的大铁夹子牢牢锁住了,外边还有几个大盖帽守株待兔般地等着他的到来。
沈先生非常奇怪,大家都在这儿停车,为什么单单把我的车锁住?每天都在这儿停车,为什么单单今天把车锁住?咪表办的人固名思议是管咪表,怎么管到小区的门口来了?沈先生决定向咪表办的大盖帽问个明白,可大盖帽们没一个能说得明白,更没一个能说服沈先生,他们为什么锁住他的车。
就在争执不下的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一个穿黑T恤的人,他自称代表国家来处理,他说处理也行,不处理也行,如果沈先生不配合,他就罚伍佰。
本就不服的沈先生听代表国家的黑T恤这么一讲更不服了,他干脆狠下一条心:我今天什么事儿也不干了,看你能把我的车锁多久?咪表办的大盖帽从八点一直锁到十二点,实在拿沈先生没办法,其中的一位不知给谁拨了一个,一位交通大盖帽驾着警车迅即驶来。
交通大盖帽比咪表办的似乎文明了许多,他二话没说,啪的一下把一张黄色的请沈先生到交警秩序科接受处罚的“黄单子”粘到了沈先生的车挡风玻璃上,然后熟练地拿起照相机把他所做的一切拍了下来,拉上咪表大盖帽一块儿开车走了。
咪表办大盖帽搞不定,拉来交通大盖帽来帮忙。
咪表办大盖帽让沈先生到咪表办接受处理,交通大盖帽让沈先生到秩序科接受处理,沈先生真的没想到,一大早还没出门,到成了咪表办、交通大盖帽的香饽饽,争着抢着让他去接受处理?沈先生这下更搞不明白了,他们都这么热情,抢着让我去接受处理,我到底让上哪儿去接受处理呢?对呀,我没犯法呀!咪表、交通大盖帽怎能随便让我去接受处理?沈先生一怒之下,将城管、交警统统告上法庭,他要求法院撤销第一被告海口市城市管理局(以下简称城管局)的《城市咪表管理通知书》并确认其锁车行为为违法行为;同时沈先生请求撤销第二被告海口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支队(以下简称交警队)下达的《交通违章告知单》。
沈先生认为,无论自己停车是否违章,城管局没有管辖权,无权锁车,无权对其进行处理。
交警队虽可上路执法,但自己并未违章,其也无权处理。
沈先生还认为,对自己一项行为由两个部门同时处理违法,执法人员不着装,不出示证件,不调查,不让其陈述和申辩也违法。
城管局认为,沈先生停放车辆的位置是在国联大厦前的人行道上,且在非停车泊位内,属违法停放车辆。
国务院20XX批准海口市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海口市政府办公室20XX年10月23日对城管局《关于城市道路临时停车管理问题批复》,“城市道路临时停车实行统一管理,纳入城市管理范畴,由你局负责实施。
”海口市政府还于20XX年11月27日在《海口晚报》上发布《关于加强停车管理的通告》,称“自通告发布之日起,凡未经批准,擅自设立道路停车场(位)的,或不按规定在道路上停放车辆的,由城市管理局负责查处,及时清理,消除影响。
”故城管局有权依据《交通违章处理程序规定》对违章乱停放的车辆锁定车轮。
城管局还称,咪表管理人员在履行职务时,都是着装挂牌执行公务的,不存在还要向原告出示执法证件表明身份的问题。
锁车是强制措施,并不是行政处罚。
交警队辩称其没有实施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
在城管局执法人员处理未果的情况下,要求交警队工作人员前来处理。
交警队依据《交通违章告知单》告知沈先生一些违章的事实及接受处理的途径等,但并未对沈先生做出具体的处罚或者强制措施,属于不具备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不属于法院受案范围,应驳回沈先生的诉讼请求。
一审法院认为:“海口市人民政府为加强城市市容和静态交通管理,进一步规范停车秩序,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于2002年7月29日作出了海府[20XX]38号‘关于加强城市道路临时停车管理的通告’,将海口市城市道路临时停车实行咪表管理,凡需在道路上适时停放的车辆必须停放在统一划定的咪表停车位上,凡未按规定停放车辆的,由市城管局和市交警支队按有关规定处理。
同年10月23日,海口市政府又以海府办函[20XX]67号‘关于城市道路临时停车管理问题的批复’的形式进一步明确了城市道路临时停车实行统一管理,纳入城市管理的范畴。
20XX年11月27日,海口市政府在海口晚报上登载了‘关于加强停车管理的通告’向全社会公示了被告市城管局具有城市道路临时停车管理的职权。
海口市政府的以上规定,并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且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关于在海南省海口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复函》的精神是一致的。
原告停放的车辆位置,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道路段,不属海口市城市管理局划定的停车泊位,该车的停放同时阻碍了人行道的顺畅通行,应属违章停车。
被告市城管局据此对原告违章行为进行管理,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锁车等临时管理措施,并没有超越职权。
被告市城管局和被告市交巡警支队分别给原告开具《城市咪表管理通知书》和《交通违章告知书》,仅通知原告到指定地点接受处理,并未对原告作出具体的行政处罚,且实际上原告至今也未通知接受处理,其权利并未受到损失。
综上,原告的诉讼请求理由不充分,本院不予采信。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国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六条第(四)项的规定,判决如下:驳回原告沈先生的诉讼请求。
”沈先生不服,依法向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沈先生认为:1、一审判决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第5条和《行政处罚法》第16条及第24条。
公安机关是道路交通管理机关,国务院及海南省政府并未批准城管局为集中行政处罚机关,城管局无权上路执法。
一个行为不得给予两次处罚,两被上诉人均通知上诉人前去接受处理,处理的结果便是罚款,明显违法。
2、一审判决认定上诉人车辆停放位置错误,认定是违章停车错误,同时认定被上诉人城管局锁车未超越职权及上诉人“权利并未受到损失”也是错误的。
3、一审判决适用法律错误。
不应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第56条第四项,而应适用第54条。
一审判决认定事实错误,导致其适用法律错误。
交警队二审未予答辩,城管局做了与一审基本相同的答辩。
二审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根据国务院领导批准的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方案的原则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规定,批复同意海南省人民政府可以在海口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工作,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可以行使的具体职权包括行使公安交通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侵占道路行为的行政处罚。
海口市人民政府设立的海口市城市管理局是主管全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工作的市政府工作部门,市政府决定全市的停车管理统一由市城管局负责,这是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工作的一部分,故被上诉人海口市城市管理局行使公安交通管理方面的部分职权符合国务院批准同意在海口市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基本要求,且海口市城市管理局以《关于加强城市道路临时停车管理的通告》的形式将其上述职权已向社会公布,故原审判决认定被上诉人城管局对城市道路临时停车实行管理不属于行政越权行为定性正确。
被上诉人市城管局颁布的《关于加强城市道路临时停车管理的通告》明确规定‘在已设置咪表的路段,车辆占道临时停车必须停放在划定的咪表停车位上;在尚未设置咪表的路段,车辆占道临时停车应停放在划定的区域’。
根据这一规定,原审判决认定上诉人的琼A56853号轿车停在国贸路国联大厦门前的路段,该停车位置不属于市城管局划定的停车泊位,认定事实清楚,并不存在表述不清或矛盾之处。
被上诉人市城管局将上诉人停放车辆的车轮锁定是处理违章停车的一种强制措施,该强制措施的实施并不属于违法或行政越权行为。
但上诉人对此提出异议后,被上诉人市城管局应当按纠正违章停车的行政处理程序及时处理,或者当场处罚后予以放行,或者及时签发管理通知书通知上诉人事后到办公室接受处理,双方争执时间长达4个小时才予以放行车辆不符合行政处理的效率原则,客观上也会给上诉人其他的合法权益带来间接损害。
对此,被上诉人市城管局应当在执法中杜绝行政处理拖延不决的现象再次发生。
被上诉人市交警支队就上诉人停放车辆的同一事实,在被上诉人市城管局已经向上诉人签发了《城市咪表管理通知书》后也向上诉人签发了《交通违章告知单》,亦要求上诉人去接受处理,此现象说明市城管局实施城市综合执法工作虽然属于海口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工作的一部分,但其执法中行使公安交通管理方面的部分职权与被上诉人交警支队的管理职权的衔接尚不顺畅,尚需进一步完善。
但鉴于市城管局签发的《城市咪表管理通知书》告知上诉人当场不服处理可到办公室接受处理,而当场处理的结果是解除了车轮锁放行车辆并未作出其他处理,亦没有进行任何处罚。
而被上诉人市交警支队签发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交通违章告知单》亦属于行政告知行为,不属于行政处理或行政处罚行为,上诉人若有异议可在接受处理时依法申辩,并依法定程序解决行政争议。
上诉人在被上诉人交警支队未作出行政处理或行政处罚前诉请撤销该行政告知行为,没有法律依据。
综上,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但判决在行政执法部门未作出行政决定或行政处罚前,根据两被上诉人履行行政告知行为而出具的法律文书的记载或表述,认定上诉人属于违章停车,该认定不当,应予纠正。
原审判决基于本案的事实与两被上诉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性质,驳回上诉人的诉讼请求,适用法律并无不当,应予维持。
上诉人提出的上诉理由虽有一定的道理,但无法支持其实现诉讼目的,上诉人的上诉请求,本院亦不予采纳。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61条第1项之规定,判决如下: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扣车事小,透过扣车事件反映出来的行政机关如何依法行政的问题,却是关系到你我他的永恒的话题,这也是一起小小的扣车行政官司被广泛关注的原因。
就此案所涉法理的问题,谈几点意见。
一、两行政机关即城管局、交警队行为的性质从城管局扣车过程看,所做行政行为包含三个方面:1、管理。
2、采取强制措施(锁车)。
3、处罚。
按城管处理此类事情的先例,本案此种情况将被处以罚款。
罚款的程序如本案一样,先发一个违章告知单,通知违章的单位和个人前来接受处罚。
交警队认为,其未对沈先生进行处罚,只是发了个通知而已,仅仅是一种行政指导行为。
对这个通知,沈先生可以去,也可以不去。
被告交警支队的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按公安部《交通违章处理程序规定》,通知当事人按规定时间到指定地点接受处罚就已经进入了处罚程序。
该规定第51条规定:“机动车驾驶员无正当理由超过三个月不执行下列规定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撤销其机动车驾驶证:……(二)不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受处罚……。
”当事人也绝非可去也可不去接受处理,如果当事人超过三个月不到公安机关接受处理,公安机关可以吊销机动车驾驶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