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技术

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技术

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技术骨外固定支架治疗方法就是根据治疗要求,通过穿插在骨上得钢针与体外装置得连接达到骨折固定、加压、牵伸等作用。

为骨折愈合、骨形态改建与骨延长创造生物力学环境,达到治疗目得。

这一过程得技术关键就是如何使骨外固定器提供得结构力学条件,满足治疗所需得生物力学环境。

一、骨外固定支架类型按几何学形状习惯地将骨外固定支架分为:单边式、双边式、四边式、三角式、半环式、全环式六种构型(见见图1);又视穿针平面得多少分为单平面与多平面、图1骨外固定支架几何学分类二、骨外固定支架得适应症与禁忌症(一)适应症骨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得随机性较大。

下述内容有些就是公认得适应症,有些就是相对适应症、适应症也可因技术熟练程度、设备条件、病人对治疗方法得观念等因素影响而有很大差别。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要因地制宜,灵活掌握、1、四肢开放性骨折特别就是有广泛软组织伤、伤口污染严重及难以彻底清创得开放性骨折。

2。

感染性骨折:远离病灶处穿针固定,提供稳定固定,利于创口换药。

3、多发伤骨折,骨外固定支架能为骨折伤肢迅速提供保护,既防止因延期骨折治疗造成得并发症,又便于威胁生命脏器伤得处理。

4、某些闭合性骨折:因骨折粉碎严重难以用其它方法稳定骨折端得骨干得骨折;近关节端粉碎性骨折,某些关节骨折与脱位、5。

需多次搬动(输送)与分期处理得战伤与某种批量伤员得骨折。

6。

烧伤合并骨折,用骨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不但便于创伤面处理,将伤肢架空还可防止植皮区受压、7、开放性骨盆骨折,骨外固定支架可给予较好得固定,并能控制失血与疼痛、8、断肢再植术及骨折伴有血管神经损伤需修复或重建,以及需用交腿皮瓣、肌皮瓣、游离带血管蒂股皮瓣移植等修复性手术、9。

因种种原因不能手术治疗得不稳定骨折。

10。

作为非坚强内固定得补充。

(二)禁忌症1、伤肢有广泛得皮肤病;2、因年龄及其它因素不能配合术后管理者。

三、骨外固定支架基本操作技术(一)麻醉上肢用臂丛神经阻滞,下肢用硬膜外阻滞或蛛网膜下腔阻滞,亦可酌情选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二)体位上肢:仰卧、屈肘、前臂置于胸前。

下肢:仰卧、屈髋、外展、屈膝并将踝关节置90度背伸位。

(三)操作步骤外固定支架得具体操作顺序就是一个复位、穿针与固定得交替。

【操作过程】即先将骨折初步复位(纠正旋转、重叠畸形),后穿骨折线远处得钢针并初步固定,然后再使骨折进一步复位并穿近骨折线处得钢针,最后将骨折复位满意后再进行整体固定。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直接穿针固定,待情况允许时再行复位,调整后重新固定。

【骨折复位】骨折复位就是骨折治疗得关键环节,骨折复位就是否满意,直接影响骨折愈合得质量。

骨折复位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闭合复位或直视下复位。

也可凭体表标志复位后再根据X线片进行调整、具体复位方法如下:1。

直视下复位:对骨折端已外露得开放性骨折,彻底清创后可在直视下复位。

闭合骨折手法复位失败时,也可作3~5cm小切口后在直视下复位、穿针、固定。

ﻩﻩ2。

闭合复位方法:先使骨折大致复位后按顺序操作,可利用近骨折线处得钢针,应用提、扳等方法协助骨折进一步复位,直至满意后再固定。

亦可凭体表或骨性标志大致复位固定后,根据X线透视对小得移位或成角作适当得调整。

对骨折复位得要求,原则上就是解剖复位,但严重粉碎性骨折,常不易恢复原来得解剖学形态,此时应使骨折块之间有较好得接触,并保持良好得力线要求。

【穿针】穿针就是骨外固定得主要操作技术,穿针技术得好坏,不仅影响骨折固定得牢稳性,而且关系到合并症发生率得高低。

因此穿针时应严格以下操作技术:1.避免副损伤:充分了解穿针部位得解剖,避免刺伤主要血管与神经。

2、严格无菌操作技术,穿针须在感染病灶区外2~3cm、3.严格无创技术:穿半针与粗直径全针时,钢针得进、出口用尖刀作0。

5~1cm得皮肤切口;穿半针时用止血钳将肌肉分离后放置套管再钻孔、钻孔或直接穿针时不要用高速动力钻,穿好钢针后,应活动关节检查钢针处皮肤有无张力,有张力时应切开减张并缝合、4.正确选择穿针位置与角度:钢针尽可能少或不穿越肌肉,或者选在肌间隙穿针:单平面穿针时,一骨折段上钢针之间得距离不少于6cm。

多平面穿针时,一骨折段上钢针之间得距离也尽可能大些。

钢针与骨折线或关节面得距离不少于2cm。

多平面穿针时钢针得交叉角度:全针为25°~80°、半针与全针为60°~80°。

5、正确选择钢针得类型与直径。

6.针孔用酒精纱布及无菌纱布平整包裹。

【安装与固定】多数情况下骨折复位、穿针、固定就是交替进行得,当穿完预定钢针后按要求完成固定。

对稳定骨折实施加压固定(但加压得力量不宜过大,否则会发生成角畸形),粉碎性骨折行中与位固定,骨缺损时用牵伸位固定。

进行整体固定时尚须注意以下问题:1、检验固定得牢稳性:方法就是手法活动关节、纵向牵拉或侧向推挤骨折端;牢稳得固定骨折端应无活动或仅有微量弹性活动、稳定性不足时可酌情采取相应措施增加总体刚度。

2。

骨外固定器至皮肤得距离:上肢为2~3cm,下肢为3~5cm。

为防止皮肤受压与便于创面处理,肿胀严重或创面较大时,早期可留大些,肿胀消退、创而修复后再将距离缩小。

3、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时,可加配某些部件使伤肢悬吊或架空,以利于肢体消肿及防止压伤。

4.骨干部得骨外固定器应不影响关节功能锻炼,下肢要便于负重行走,上肢要便于日常活动与生活自理、5。

钢针尾端露出钢针固定夹1cm左右即可,过长得针尾应剪除。

针尾用塑料帽套封或胶布包缠,以免刺伤皮肤或划破皮肤、【特殊情况下得操作步骤】对多发伤病人,因伤情严重或者有危及生命伤得抢救时,以及野外现场急救或批量伤员等急诊情况下,可先行穿针固定,然后在适当时机重新整复、调整、固定。

(四)术后治疗术后治疗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疗效,否则会发生针孔感染、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

因此,应给予足够得重视。

【一般治疗】术后使伤肢抬高,注意观察伤肢血运与肿胀情况;因体位或肢体肿胀造成骨外固定器部件压迫皮肤时应及时处理。

有松动得螺丝应及时拧紧。

【防治感染】就骨外固定本身而言,不必使用抗生素来预防针孔感染。

但骨折与伤口本身仍须酌情选用抗生素、对开放性骨折即使清创彻底,仍须应用抗生素3~7天,感染性骨折更要适当延长抗生素得应用时间。

【针孔护理】骨外固定后更多工作,就是要经常对针孔进行护理、针孔护理不当,将发生针孔感染。

1。

一般术后第3天更换敷料一次,针孔有渗出时需每天更换敷料。

2、10天左右针孔皮肤即有纤维性包裹,在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得同时,每隔1~2天在针孔处皮肤滴少许75%酒精或碘氟溶液即可、3.针孔处皮肤有张力时应及时在张力侧切开减张。

4.在调整骨外固定器或改变构型时均要注意无菌操作,对针孔周围皮肤与钢针进行常规消毒。

5.针孔护理时要避免交叉感染。

6、一旦发生针孔感染时应及时进行正确得外科治疗,并将伤肢架高休息与适当应用抗菌素。

【功能锻炼】及时正确得功能锻炼,不仅利于关节功能恢复,也利于血运重建与应力刺激,促进骨折愈合进程。

一般在术后7天内即可在床上进行肌肉收缩及关节活动,上肢进行手部得捏、握及腕肘关节得自主运动,1周后开始旋转功能锻炼,下肢于1周或创面愈合后扶双拐部分负重离床活动,3周后逐步开始完全负重行走。

功能锻炼得时机与方式因人而异,主要视局部与全身情况而定。

在锻炼过程中如针孔出现红、肿、痛等炎症表现时应停止活动,抬高患肢卧床休息、【拆除骨外固定器】骨折已达临床骨折愈合标准时,应拆除外固定支架、拆除骨外固定架时,应准确判断骨折得愈合强度,在没有把握确定骨愈合强度与明显得骨外固定并发症得情况下,不要过早拆除骨外固定,特别就是治疗陈旧性骨折、粉碎性骨折、骨不连等情况时、四、外固定支架技术得应用(一)肱骨干骨折【骨外固定支架选择】1。

横断骨折选用标准得单侧构型。

2.斜型、螺旋骨折,可选用肱骨专用得构型。

3.粉碎性与多段骨折可选用上肢半环式。

【注意事项】1、在中下1/3交界得前外侧不要穿针。

2、由内外髁穿全针时,要从内向外,注意不要误伤尺神经。

3。

早期用三角巾悬吊前臂,中后期适当加压、4、术后注意手、肘、肩关节得功能活动、图6-2肱骨干稳定性骨折单边式构型图6-3肱骨干粉碎性骨折多平面构型(二)尺桡骨骨折【骨外固定器构型选择】各种前臂骨折,不管就是尺骨或桡骨骨折,还就是尺桡骨双骨折,原则上一律选用单侧构型。

【注意事项】1.骨外固定器安放位置:桡骨上安放在桡背侧;尺骨上安放在尺骨背侧。

2.桡骨上得进针点要在肌间隙,在近段注意避免误伤桡神经深支,在远端要注意避免误伤桡神经皮支。

3.钢针尖端穿出对侧皮质不要多。

4.多段骨折时要加穿钢针。

5.术后进行积极得手部运动与适宜得前臂旋转功能锻炼、图6-4桡骨骨折单边式构型(三)股骨干骨折【骨外固定器1。

横断骨折选用股骨标准构型。

2.斜型、螺旋骨折,可结合有限内固定后选用股骨标准构型。

3.粉碎性与多段骨折可在股骨标准构型得基础上适当加穿针。

【注意事项】1、穿针时将膝关节适当屈曲、行股骨远端得针孔切口时,应使髂胫束得切口适当大一些。

2。

固定时外侧行加压,内侧行牵伸。

以防止骨折向外成角、3。

术后及时行股四头肌运动与逐步、部分得下肢负重。

4。

膝关节功能锻炼,不要强求达到功能位。

关键在于尽早使骨折达到愈合强度后及时拆除骨外固定器,并进行积极有效得功能康复。

必要时可以给予手法松解后结合CPM机协助康复。

(四)胫骨干骨折【骨外固定器构型选择】1。

中端横断骨折:选用单侧构型,实施加压固定。

2、斜型、螺旋骨折:可结合有限内固定后用单侧构型或选用方框式构型,实旋中与位固定。

3.中端粉碎骨折:选用双边式、方框式或半环式构型,实施中与位固定。

4、多段骨折:选用加强半环式构型5、骨缺损:选用构型时要考虑后期得骨缺损修复方法,再确定骨外固定器构型。

若采用骨段延长方法,则选用能进行分段牵伸与加压功能得构型,以便在适当时机实施骨段延长修复骨缺损、6.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要用小腿交叉皮瓣修复创面时,可选用双边式得构型、【注意事项】小腿部位得穿针原则上可以不穿越肌肉:如单侧与方框式骨外固定器可安置在小腿得前外侧,半环式在胫骨结节与踝上穿全针,在前内侧穿半针均可避免穿越小腿肌肉。

(2)对骨折块少用钢丝捆绑,特别就是开放性骨折与小腿下1/3得骨折,尽可能用侧方针顶压固定或结合螺钉内固定,但螺钉数量不宜过多。

(3)严重粉碎性骨折,特别就是中下1/3处骨折时,应行松质骨植骨术。

(4)术后尽早完全负重功能锻炼,锻炼中要避免弯曲应力与旋转应力。

图6-5股骨干骨折三角式构型 图6-6股骨干多段骨折三角式构型图6-7胫骨中1/3稳定性骨折单边式构型图6-8胫骨中1/3粉碎性骨折方框式构型图6-9胫骨下1/3粉碎性骨折半环式构型图6-10胫骨中上1/3粉碎性骨折半环式构型(五)近关节骨折【骨外固定支架构型特点】1.骨折局部构型:在骨干上穿针,关节端穿交叉全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