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汽车排气消声系统

汽车排气消声系统


消声器内部结构设计
消声器内部结构的设计是一个很复杂的课
题。 消声器将声能转化为热能。 按消声器的消声机理,可分为阻性消声器、 抗性消声器和阻抗复合型消声器三类。 目前的汽车消声器的设计中,主要结构采 用抗性消声原理 。
隔声\减振及防腐措施
隔声可采用两种不同厚度的钢板卷制消声器外
壳 , 若要求更高隔声效果 , 可在两层钢板中间夹 一层非金属材料衬垫,外层钢板厚0.8-1mm,中间 衬垫厚0.5mm,内层钢板厚0.5-0.6mm。 减振消声器的 , 可在固定方法上采用不同阻尼 ( 或不同硬度 ) 的 0 形状的橡胶件 , 将消声器悬挂 在汽车底盘或车身上 , 通常是采用 8 字形橡胶减 振块. 可根据汽车的使用寿命或防腐级别选择材料 .镀 铝钢板耐高温性能好 , 价格低 , 用于轻型车和普 通级轿车 ; 不锈钢性能比镀铝钢板好 , 用于高级 别的消声器.
特别要注意的是和发动机油底壳和油箱
的距离。
管径的选择
根据发动机对排气背压的要求,并兼顾振动噪
声的影响来选择合适的管径。 管子的长度影响不大。 一般根据经验进行选择。 设计消声器的进口直径时要避免因进气直径过 小而引起整个排气管的载面突变,同时,进气 处气流不宜达大。
管径的选择
求很高。 排气系统的吊挂位置的选择应该遵循以 下三个原则: (1)吊耳应该位于振动的节点上; (2)吊耳应该在纵向能够延伸; (3)吊耳应该位于车身结构的刚性处。
补偿器
补偿装置是排气系统减振降噪的一个重
要部件,同时也是提高排气系统使用寿 命的重要部件。它把由发动机引起的振 动及扭转进行吸收,从而降低排气系统 的振动传递,同时改善排气系统的受力, 提高使用寿命。 我们常见的补偿器有两种形式:波纹管 和球形连接。
系统布置原则
如果采用二级消声,我们将其分别称为前消声
器和后消声器。根据声学原理,消声器摆放在 不同的位置,将产生不同的消声效果,一般地, 推荐如下的消声器摆放位置:
三元催化器 预消声器 主消声器
与相邻部件的间隙关系
各相邻部件耐温在150℃以下的越远离排
气系统越好,相对产生运动部件最少保 证与排气系统的间隙大于25mm。
波纹管
半断耦式,就是采用强度较大的承载式
波纹管(如采用0.4mm/层×2或3层的波 纹管结构),发动机的振动和晃动有部 分传递到排气系统。采用半断耦式的排 气系统,吊环一般设计的偏软,并且对 前后位移的限制作用不是很明显。比如 我公司生产的A11,A15轿车就是采用这 种形式的悬挂系统。
球形连接
氧传感器
氧传感器是通过测量排气系统中的氧离
子浓度,转化为电压信号输出给ECU控 制单元,从而达到控制空然比的一种装 置。
净化系统方案设计
净化系统三元催化器和氧传感器安装位
置的确定 目前三元催化器的位置主要有: 底盘下置式、 紧耦合式 和前置式三种。
底盘下置式
底盘下置式是目前国内大部分轿车所采
消声系统的主要评价指标
在实际测量中由于消声器功率消耗较小 , 发动机 工不稳定及测量功率损失精度等因素影响 , 不 易反映出实际损失的差异 , 用直接测量消声器 排气的背压来评价消声器性能反而比测量功率 损失比更有效。 排气背压 : 指发动机装上整套排气系统后, 按 QC/T524-1999《汽车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 设定测点测得的压强。一般都对排气背压限值 提出明确要求,我公司轿车的汽油机一般为 ≤26.7kpa。
催化器耐久性提高的条件
催化剂热老化 – 避免三元催化器过热
• 控制三元催化器最高温度,通过减速断油或者高负荷增加喷 油量等措施使温度降低 • 严格监控点火系统的工作状况,避免失火现象的发生,烧熔 破坏催化剂(E-OBD系统进行监测)。 • 精确控制空燃比
催化剂中毒 – 铅中毒。铅会大大影响HC的转化效率,使催化剂失活 – 硫中毒。降低HC,Nox转化效率 – 碳中毒。低温,富油操作 – MMT。沉淀、堵塞催化剂表面 提高燃油、机油品质。
消声器了出口气流速度
消声器的出口管径应尽量与进气管直径
一致,不允许过小,气流速度的计算为: V=1.27×103Q/D2 式中: V---------气流速度, m/s Q----------排气流量, m3/s D----------排气门直径,mm。
排气系统吊挂位置的选择
吊耳是橡胶件,起缓冲作用,对材质要
波纹管
典型的波纹管如图16所示:
其悬挂系统分为两种,一种是断耦式,
另一种是半断耦式。
波纹管
断耦式,就是采用柔性极高的波纹管
(如采用0.25mm/层×2层的波纹管结构 或者波纹管相当长)将发动机与排气系 统的振动和晃动完全阻隔开。断耦式的 波纹管不起承载作用,所以波纹管后段 的排气系统需设计前后左右上下六方向 位移皆有极好限制作用的悬挂。比如我 公司生产的B11轿车就是一个典型的断耦 式排气悬挂系统。
三元催化器设计
三元催化器的方案 – 所需基本资料:发动机排量、排放目标、进 气空燃比特性、排气温度特性 – 确定催化器容量、外形、安装位置(底盘式、 紧耦合式)、数量
匹配目标 – 满足汽车排放要求 – 满足动力性、经济性、噪声变化限值
三元催化器的结构
催化剂 – 贵金属
• 铂(Pt)、钯(Pd)—氧化反应催化剂(HC,CO) • 铑(Rh)——还原反应催化剂(NOx)
– 涂层
• 储氧材料 • 添加剂(稳定剂、促进剂)
催化剂载体 – 陶瓷、金属、炭化硅 – 圆形、椭圆、梯形 封装外壳
三元催化器特性
温度特性: – 起燃温度<300度(新鲜),<400度(老化) – 最大连续床温<950度 – 设计温度不超过1050度 空燃比特性 – λ 窗,在理论空燃比附近,转换效率最佳 – 控制空燃比 流动特性 – 压力损失,流动阻力增大排气背压,影响发 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2%)
为获得良好的噪声和低的背压,在排气管和消
声器内的排气流速应分别低于 0.35c 和 0.25c (c—— 声速)。我们可根据此要求来计算排 气管的最小管径。 假设某发动机最大排气流量为m(kg/h),排气温 度为T (K),压力为P(Pa),在温度T和下气流密 度为 ρ(kg/m3),声速为 c(m/s)。则排气管 最小流通面积Smax为: Smax=m/900cρ。 排气管最小内径为d= 4 Smax/π 。
用的安装方式,主要可针对欧州2号排放 法规,由于离排气歧管的距离教远,对 催化器的起燃温度要求较高。这时的氧 传感器主要安装在排气歧管和三元催化 器这段区域内,如离排气歧管较远,则 建议采用加热式氧传感器,以使排气净 化系统更快的进入闭环控制。
紧耦合式
紧耦合式是将催化器直接连接到排气歧
管上的一种安装方式,它起燃快,对排 出的气体有加热的作用,通常同底盘下 置式一起以满足欧洲3号排放法规的要求。 此时一般采用双氧传感器进行双闭环控 制。
性能检测
排气系统台架性能试验 振动耐久性试验。 盐雾试验。 144小时 。 整车噪声试验。测出整车加速车外噪声。 三万公里可靠性路试 催化器8万公里快速老化 整车排放检测 8万公里耐久性试验
三元催化器
三元催化器是利用Pt、Pd、Rh等贵金属
作为催化剂,对排气系统中尾气进行化 学反应处理,以使排气中的有害气体降 到最低的装置。
D D
最优方案 较好方案
L
可行方案
不可行方案
系统布置原则
对一个完整的排气系统,从前到后,一般布置次序是:
预催化器、补偿器(波纹管)、主催化器、前消声器、 后消声器 。排气管用于连接以上不同部件。排气管分 段以及连接方式主要根据安装和维修方便确定。 如果补偿器采用球面法兰,一般不把球面法兰布置在 催化器之前。 如果排气系统要求满足欧Ⅳ排放标准,在排气歧管出 口处布置预催化器(即CCC,Closed Couple Catalyst)。 主催化器一般布置在车身底板下,所以又叫底板下催 化器(Under Floor Catalyst)。
消声器消声量的确定
确定降低排气噪声的目标值,即由发动机排气噪
声大小\频谱特性和消声器所匹配车辆的噪声标 准限值来决定消声器消声量大小.根据整车噪声 限值来计算消声器出口噪声限值,假设声源特性 属线性声源,声衰减量L为: L=10LG(R2/R1) (DB)(A) R1------消声器出口处噪声限值点到声源点距离; R2------整车噪声限值测点到声源点距离.
消声器消声量的确定
现以轻型汽车计算为例 , 已知整车车外加速行
驶噪声限值 LA=84DB(a),R1=0.5m( 按消声器试 验 规 范 ) , R2=7.5m( 按 整 车 噪 声 试 验 规 范 ),L=10LG(R2/R1)=10LG(7.5/0.5)=11.6(DB) (A) 消声器出口噪声限值LM=L+LA=95.6(DB)(A). 轻型车发动机排气声压级为 120DB(A), 那么消 声器的消声量应大于120-95.6=24.4(DB)(A)
(1)插入损失满足现行国家标准; (2)整车车外加速噪声满足现行国家标准; (3)整车所要达到的排放要求。
消声系统的主要评价指标
插入损失:装消声器前后在消声器出口某一固
定点测量的噪声压级差值 。 (D=L1-L2≥28dB ) 试验方法见: QC/T630-1999 汽车排气消声器性能试验方法 QC/T631-1999 汽车排气消声器的技术条件 功率损失:消声器的功率损失比是指发动机在 标定的工况下,使用消声器前后的功率差值和 没有使用消声器时功率的百分比。 (<8%) (QC/T631 –1999进行了规定)
消声系统的结构强度要求
使用耐久性:排气系统正常使用情况下寿命不
小于150000Km。 振动耐久性:排气系统经振动试验后,性能应 满足试验规定。 抗回火性能:消声器经回火(放炮)试验20次 后,不出现咬口或焊点部位撕裂、内部结构严 重破坏的现象,其漏气量总和不超过200L/min, 插入损失不得降低3dB(A)以上,功率损失比 不得增加1.5%以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