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最新)

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最新)

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党的X大精神和X关于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及进一步纠正“四风”、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批示精神,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

一、总体目标
切实解决扶贫领域存在的“四个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工作作风不扎实、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及扶贫领域腐败等问题。

坚决纠正“四风”,加强作风建设,全面清除作风问题形成根源,压缩作风问题滋生空间,以严惩严治形成对作风问题的强大震慑,标本兼治构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推动扶贫领域作风明显改善,促进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纪律保证。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统一部署与分工负责相结合。

由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统一部署,明确专项治理总体要求,统筹协调安排工作。

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县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围绕本县区、本部门单位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作风问题开展专项治理。

(二)坚持以上率下与加强指导相结合。

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
员单位和各县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带头示范,抓好自身作风建设,指导本部门单位、本县区加强作风建设,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坚持立行立改与制度建设相结合。

对影响脱贫攻坚政策措施落实的突出问题,对基层干部反映强烈的问题,对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迅速纠正,坚决整改,举一反三,完善政策措施。

(四)坚持集中突破与持续推进相结合。

用1年左右时间,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确保取得阶段性成效,将作风建设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

三、治理重点和责任分工
(一)“四个意识”不强
1.政治站位不高,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责任单位: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
2.对于党中央、省委、市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不积极、不及时,组织实施不到位。

(责任单位: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
3.推动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认识不到位,行动不坚决。

(责任单位:各县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
4.人为提高和降低脱贫攻坚标准,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

(责任单位:市扶贫局,各县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
5.对脱贫退出安排不科学、不合理,层层加码;或消极观望,不愿主动作为。

(责任单位:市扶贫局,各县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
(二)责任落实不到位
6.主要领导深入基层一线调研指导不够,履行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不扎实,分管负责同志工作不深入、不全面,具体负责部门责任不明确、不落实。

(责任单位: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
7.对政策落实督导和监督力度不足,指导督促不够,各部门单位没有形成整体合力。

(责任单位:市脱贫攻坚指挥部,各县区脱贫攻坚指挥部)
8.对包村帮扶、驻村工作队建设等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缺少关心、支持、指导,存在帮扶干部驻村不扎实和“不会帮”“不会扶”、责任不实等问题。

(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扶贫局,各县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
(三)工作措施不精准
9.识别退出不精准,错退率、漏评率较高。

(责任单位:各县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
10.脱贫攻坚工作群众满意度、认可度相对较低。

(责任单位:各县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
11.脱贫户缺乏稳定的产业收入,一旦离开了政策扶持返贫风险极大。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各县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
12.易地搬迁对象有扩大化现象。

搬迁对象选择上,不完全是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贫困户,一些搬迁户由于产业在原
居住地,虽然建了新住宅,仍居住在过去的危房之中。

(责任单位:市扶贫局、市移民办,各县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
13.没有严格执行老人与子女共同识别政策,分户识别比例偏高。

(责任单位:市扶贫局,各县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
14.档案资料填报混乱,数据之间逻辑错误较多,举证材料缺失,存在弄虚作假问题。

(责任单位:各县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
15.扶贫小额贷款存在未按规定用途使用的问题,贫困户贷款缺乏有效监管,存在失信风险。

(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市银监局,各县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
16.脱贫退出工作程序标准不高,把关不严,资料不实。

(责任单位:市扶贫局,各县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
17.“八办两组”成员单位出台政策操作性不强,到村到户政策措施灵活性不高,部分政策措施落实存在“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米”停歇问题。

(责任单位:市“八办两组”相关部门单位,各县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
18.“八办两组”成员单位对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倾斜支持力度不够。

(责任单位:市“八办两组”相关部门单位,各县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四)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
19.扶贫资金和项目监管不严,在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中存在挤占、挪用、闲置、滞留等问题。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审计局、扶贫局等相关部门,各县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
20.未按规定执行扶贫资金公开和公示公告制度,群众和社会知晓率不高,缺乏有效监督。

(责任单位:各县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五)工作作风不扎实
21.督查工作没有深入基层,指导反馈脱离实际,遇到问题不解决。

(责任单位:市脱贫攻坚指挥部,各县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
22.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工作没有落到实处。

(责任单位: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
23.扶贫帮扶流于形式,仅仅发钱发物,不注重扶持产业发展,不注重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责任单位: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
24.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各种新的表现,如“调研—现场成秀场”、“项目—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决策—层层往上报、层层不表态”、“履职—他人的‘责任状’,自己的‘免责单’”、“漠然—知情不报、听之任之”、“表态—虚多实少、阴奉阳违”等。

(责任单位: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六)考核监督从严要求不够
25.考核评估一团和气、浮于表面、走马观花。

(责任单位:市扶贫局,各县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
26.督查巡查避重就轻,报喜不报忧。

(责任单位:市扶贫局,各县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
27.发现问题隐瞒不报,袒护包庇。

(责任单位:各县区脱贫攻
坚领导小组)
四、组织实施
专项治理工作从2月开始,至年底前结束,分四个阶段实施。

(一)安排部署(X年2月)。

制定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并上报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备案。

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县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制定本部门、本县区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并于X年3月10日前报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

(二)全面治理(X年3月至8月)。

各县区、各部门组织开展扶贫领域专项治理活动,市脱贫攻坚指挥部组织进行督查与暗访,促进专项治理工作深入推进。

(三)问题整改阶段(X年8月至10月)。

对发现的各类问题进行整改,将违纪违法问题线索移交纪检及司法部门严肃查处。

(四)总结提高(X年10月至12月)。

对整改结果进行回头看,总结经验,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

五、工作措施
(一)明确任务夯实责任。

围绕X年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制定任务分解方案,明确牵头部门、重点内容和工作措施等,把扶贫领域作风专项治理作为保障年度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实现的重点工作,全面夯实各县区、各部门单位脱贫攻坚工作责任,确保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逐一贯彻落实。

(二)扎实开展自查自纠活动。

在全市范围开展扶贫领域“六查
六看六解决”活动,即:一查脱贫攻坚工作细不细,看档案资料,解决资料填写标准不高问题;二查脱贫措施实不实,看政策兑现,解决政策落实和群众知晓率不高问题;三查信息对接准不准,看数据信息,解决各项数据上下对接不一致问题;四查帮扶工作真不真,看帮扶实绩,解决干部帮扶不到位问题;五查资金使用好不好,看账目票据,解决扶贫资金有效使用问题;六查干部作风严不严,看驻村到岗,解决干部帮扶不严不实问题。

对发现的问题要追根X,举一反三,建立台账,逐项整改。

(三)强化督查考核工作。

坚持把扶贫领域作风问题治理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在X年全省脱贫攻坚考评中,将治理重点内容列入督查考核评价指标,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和督查巡查。

同时每次督查结束后,将督查结果以通报形式印发全市,督促问题整改到位。

(四)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监管。

各县区对扶贫资金分配结果一律要公开,镇村两级扶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情况一律要公告公示。

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参与扶贫项目决策、管理和监督,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根据脱贫攻坚规划和工作需要,建立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加强项目论证和储备,防止资金闲置浪费。

(五)及时受理群众涉贫信访。

加强对群众涉贫来信来访工作,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在15个工作日内办结并向群众反馈办理结果。

各县区要建立信访工作台账,对处理的信访问题及反馈结果登记在册。

要对扶贫领域不正之风主动排查,一经发现,追查到底。

对查
实的扶贫领域案件,一律公开通报曝光。

对涉贫作风问题频发或严重的县区、部门单位,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