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本科学分制培养方案
(100806T)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总体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中药资源与栽培、中药鉴定与检验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具有良好思想道德、职业素质、创新创业意识和社会服务能力,能够从事中药材栽培、种子种苗繁育、采收加工、贮藏养护、品质鉴定、质量控制、基地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培养要求
1. 知识要求
(1)熟悉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用药的基本要求,掌握常用中药的药性、功效、主治、配伍禁忌、用法、用量等。
(2)掌握中药资源调查、保护更新、持续利用的基本知识。
(3)掌握常用药用动植物的种质保存、引种驯化、栽培管理、采收加工及相关中药材质量监控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4)掌握中药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新产品研发的基本知识。
(5)掌握中药材的真伪鉴定、质量检测与评价及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
(6)掌握中药活性成分提取、分离、纯化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7)熟悉常用中药的药理学、药效学基本理论知识。
(8)了解中医药行业发展方向,熟悉药事管理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2. 能力要求
(1)具有调查、保护和抚育更新中药资源的基本能力。
(2)具备药用植物栽培、采收加工和控制中药材质量的基本能力。
(3)具备中药材真伪鉴定、质量检测和品质评价的基本能力。
(4)具备综合开发利用中药资源、研制新产品的基本能力。
(5)具备从事中药饮片加工炮制的基本能力。
(6)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综合运用理论知识与技术解决中药材生产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7)具有较好的外语运用能力,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专业外文书刊。
(8)具有利用图书馆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的能力。
3. 素质要求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诚实守信,志愿为人类的健康工作服务。
(2)尊重生命,正视医学伦理,充分认知中药应用的终极目的是保障人类持续的健康。
(3)热爱中医药事业,弘扬中医药文化,熟知中药在“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一体化大健康医疗模式中的重要地位,将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技术发现、制造、合理使用中药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4)形成依法工作的观念,能以国家各项医药管理法规和行业准则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
(5)重视用药对象的个人信仰、人文背景与价值观念的差异,能够充分考虑用药对象的利益并发挥中药资源的最大效益。
(6)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具有自主学习能力。
(7)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8)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9)尊重他人,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学制与学位
学制: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8年。
学位: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三、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
(一)主干学科
中药学、农学、生物学。
(二)核心课程
中药学、中药化学、药用植物学、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生理学、药用植物
生物化学、中药鉴定学、药用植物栽培学、药用植物组织培养学、药用植物保护学、中药炮制学。
四、课程设置与修读学分
各专业根据本专业特点提出总学分及各环节学分的具体要求。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及学分
(一)军训
军训安排在新生入学之初两周,不计学分。
(二)实验与实训
单独开设的实验课,按实验教学考核、计分。
无单独开设的实验课,实验教学内容均与理论课一同考核、记分。
(三)见习与实习
1.小学期见习
第一、第二学年暑期小学期分别进行2周中医药社会调研见习,学生自主选题,填写暑期专业见习手册,成绩合格者,各记0.5学分。
第三学年暑期小学期进行2周调研见习,由学生结合专业自主选定调研内容,采取自助方式,由学生自己联系单位,自行安排时间,填写暑期专业见习手册,撰写调研报告,成绩合格者记1学分。
2.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1)时间:18周。
(2)学期:第8学期。
(3)实习内容及时间安排:毕业实习分为专题实习和综合实习,实习结束时全部毕业生需撰写出毕业论文并进行毕业答辩,由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组织答辩并按百分制评定成绩,成绩合格者获得相应的学分。
(4)实习学分:实习环节总计18学分。
具体分配见下表:
(四)第二课堂
分为社会实践、竞技竞赛、技能考试、科研训练、创业实践、论文成果和素质修养7个大类,选修不低于2个学分。
实施办法详见《山东中医药大学本科生第二课堂管理办法》。
六、教学进程表
2.学科基础课最低修满46.0学分(实验与实践11学分),其中必修40.0学分,选修不低于6 学分。
3.专业核心课最低修满40学分(实验与实践13.5学分),必修32学分,选修不低于8学分。
七、开设课程与培养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
课程体系中每门课程都应承载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具体要求。
详见下表:
八、制定说明
1.本方案自2017年级开始试行。
2.本方案解释权在药学院。
3.各业务课程讲课、实验、见习等教学环节学时分配详见有关课程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