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开发区“十三五”发展目标与思路

经济开发区“十三五”发展目标与思路

最新经济开发区“十三五”发展目标与思路“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实施“建设经济强县,打造长江临港新城”战略的冲剌时期,是我开发区围绕县委、县政府“集群发展、产城融合、完善配套”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对于我们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提升发展平台,支撑开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我们特编制开发区“十三五”规划,为更好地确立开发区“十三五”发展思路,提出目标要求,促进开发区沿着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前进。

一、“十二五”时期主要成就经济开发区由田野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而来。

市政府2003年4月7日批准成立田野高新技术产业园,2006年3月省政府批准,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同时更名为经济开发区,从此,经济开发区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

“十二五”时期,经济开发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贯彻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抢抓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机遇、抢抓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机遇,做好承接东南沿海及武汉市产业转移,按照“企业聚集、产业互补、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发展目标,努力引进大项目、膨胀大企业、营造大环境,建设大园区,实现了“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年的风雨洗礼,一个绿树成荫,环境优美,高楼耸起,厂房林立,现代化的工业园区正迅速崛起。

(一)园区发展情况五年来,经济开发区按照“企业聚集、产业互补、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发展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质量服务”的工作思路,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环境建设,上项目,增投入,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园区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

----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运行质量明显增强。

2015年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27亿元,比2010年增长198.41%,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137.7%;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1亿元,比2010年增长151.66%,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137.6%;税收总额达到2万元,比2010年增长70.79%,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40%;出口总额8000万美元,比2010年增长772.41%,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218.87%;入园规模工业企业数120个,比2010年增长100%,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100%。

----招商引资再创新高,结构质量不断优化。

“十二五”期间,全区上下围绕招商引资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夯实了基础:一是进一步明确了招商思路。

确定了“突出重点区域,突出重点产业”的招商原则。

二是分解了招商任务,建立健全了招商机制。

三是派出了招商队伍,赴重点区域驻点招商。

四是调整招商重点,着力引进规模大、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符合产业政策、能为群众就业和财政增收作贡献的项目。

“十二五”期间,新签招商引资合同项目260个,招商引资总额420亿元,到位资金270亿元。

引资中,大项目、高科技项目和环保项目明显增多。

如华亿通橡胶工业园项目、上海嘉麟杰纺织项目、汉麻纺织、众胜五金项目、嘉品生物项目等。

----建设步伐继续加快,投资载体得到拓展。

“十二五”期间,开发区坚持规划先行、滚动开发、适度超前,在实施项目上注重整体配套,道路网络、供电、给水、通讯和土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工程配套推进,提高要素资源聚集度和共享度。

开发区累计投入资金20多亿元,实施了开发区“七通一平”和“绿化、美化、亮化、硬化”等配套建设,实现了园区“两水”、“两气”和“三电”的集中供给。

“十二五”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达到100亿元,比2010年增长197.35%,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100%;园区规划面积由9.95平方公里拓展为23.54平方公里;园区开发面积由6.67平方公里拓展为18平方公里;园区建成面积由4.11平方公里拓展为12平方公里。

----服务环境加速优化,区域形象得到提升。

“十二五”期间,开发区加大对园区企业的服务力度,促进企业发展和区域经济高速增长。

实行“三个凡是”服务承诺。

凡是入区企业的事,开发区都管;凡是区内干部职工,都是企业服务员;凡是企业需要帮助的,都能在区内找到人。

严格禁止对企业的乱收费行为,公开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收费部门、收费范围,实行集中统一收费。

合法收费应通过县政府规定的渠道统一实施,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直接向园区内的企业收费。

维护企业自主权。

依法从严从快打击区内强装、强卸、强买、强卖、强包工程等行为。

同时,开发区不定期召开企业座谈会,听取企业意见,检查各项政策落实情况,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二)主要工作经验纵观开发区五年的发展历程,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五年,是肩负重任、艰苦创业、苦干实干的五年,是从小到大、开创佳绩的五年。

认真总结五年来的建设发展经验是:必须把解放思想贯穿于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必须上下一心,埋头苦干,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必须抓住优化服务环境这个根本,不断增强开发区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必须坚持抓好稳定,创造园区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十二五”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发区建设虽然取得较大成绩,但与先进开发区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主要存在以下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是园区经济总量不够大:2014年,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06.12亿元,与全省先进开发区相比,还存在较大距离,园区经济总量不够大。

开发区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建成面积12平方公里,与我省部分省级经济开发区相比,如通城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红安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建成面积22平方公里,规划建成面积都偏小,作为开发区在县域经济中“主要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

二是园区产业结构不够优:园区产业格局仍呈现出三多三少的格局,即“原料型、粗放型产品多,精加工、集约型产品少;简易型、作坊型产品多,名特优型、高尖端型产品少;资源型、高能耗型产品多,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少。

”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名牌企业、名优产品少,中国500强企业和上市公司更是凤毛麟角,产业聚集层次较低,各产业的上下游配套企业不多,产业集群难以有质的提升。

三是园区部分企业出现困难:受国家宏观大环境影响,部分企业发展缺乏活力,订单需求不足,产品没有突出的比较优势,市场销售情况出现下滑。

老企业停产多,如金嘉木业、华义泰特钢已停产多年,难以盘活投产;生产企业转型难,如盛宇纺织、岐丰管业难以转型,生产效益不好;新项目投产难,如中马动力、永幸管业、中科科凌等在经济压力下的订单少,无法正常生产,甚至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四是配套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沿发展大道两侧的基础实施已基本完善,而在新开发的园区二期区域,虽然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已有了明显改善,但现在的基础配套设施所形成的承载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园区快速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园区排水排污规划有待改进,污水处理能力亟待提升。

另外,现有配套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有利条件“十三五”期间,开发区步入新一轮科学发展、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段,面临着诸多发展机遇。

——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带来的新机遇。

“十三五”时期,是实施“两圈一带”战略的重要时期,位于长江经济带和武汉城市圈双重区位,新一轮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先行先试,给发展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带来的新机遇。

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这项决策让长江中游城市群有望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群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引擎。

地处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区域和南北东西交通大动脉交汇点,是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三角”活力区,区域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互联互通优势明显,有利于我开发区构建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

——实施大交通战略带来的新机遇。

武汉新港是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主体和核心,它责无旁待地承担着建设航运中心的重任,而我县陆溪、潘湾、鱼岳、石矶头、牌洲五个港区正式纳入了武汉新港的整体规划。

武嘉一级公路、咸潘一级公路、至京珠连接线拓宽等重点项目现全部完工。

一条武汉城市圈——长江大桥及其高速连接线,整个投资47.5个亿,其中长江大桥全长5公里,范围段高速30公里;另一条是武汉到深圳的高速经过;两条高速,均在建设中。

——开发区自身积累产生的机遇。

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使我们在投资环境、综合实力、发展后劲上都有了较好的积累,初步成为我县对外开放的窗口、招商引资的主阵地、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基本具备了办大事、上大项目、求大发展的能力,为“十三五”时期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总体思路(一)总体要求“十三五”发展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抢抓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机遇、抢抓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机遇,抢抓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机遇,按照“集群发展、产城融合、完善配套”的发展目标,努力引进大项目、膨胀大企业、营造大环境,建设大园区,实现“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1.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的原则。

创新发展理念,革新发展模式,积极探索有利于开发区发展的体制机制,用足用活用好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开发区跨越式发展。

2.坚持科学规划、质量与速度并重的原则。

按照全县生产力布局的总体要求,科学合理、适度超前规划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实现质量、速度、结构和效益协调统一。

3.坚持集聚集约、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充分发挥开发区产业集聚功能,推进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理念,建设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开发区。

(三)发展战略“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开发区面临着承担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崇高使命,是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

开发区将以新思维适应经济“新常态”,以新思路谋划园区发展新规划,以新举措解决园区建设新问题。

在发展理念、兴办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加快转型,努力实现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由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取胜转变。

抢抓长江经济带和两条高速建设机遇,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统筹“一区三园”,重点打造“三大百亿园区”(纺织、管材、机械和装备制造),实现园区倍增,将开发区打造成省级低碳经济示范区、高新技术示范区和省级一流开发区。

1、招商引资战略。

招商引资仍是开发区首选战略。

紧扣招商引资这根主弦,全面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从多方面入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招商服务及优惠政策支持等,引进一大批规模较大的项目落户开发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