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相对原子质量教学设计

相对原子质量教学设计

《相对原子质量》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通过对相对原子质量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计量观念和计量意识。

【教学内容分析】
《相对原子质量》是人教2011课标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原子的结构》中第三课时的内容。

本课时内容是原子结构的一部分,它使原子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

本课时是从量的角度,继续构建微观与宏观的联系,继续形成微粒观。

同时,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深刻理解也是后续的定量研究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的基础。

通过学习相对原子质量,让学生体会衡量原子质量的大小,要用特定的标准,简化用宏观的单位进行计量带来的复杂,进而感悟科学计量的重要性,形成科学的计量观念和计量意识。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在水分子的引领下进入了物质的微观世界,已经建立了分子、原子的微观概念,认识了原子的结构,并且知道原子质量很小,这是本课时的知识基础。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形成了“原子质量到底有多小”、“怎么表示这么小的质量”、“用常见的方法行不行”等潜在疑问,这是本课时的生发点。

学生之前并没有接触微观粒子的计量,而相对原子质量又比较抽象,对一般学生来讲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教学设计思想】
1.科学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习的针对性。

从学生已有的原子结构的知识入手,引领学生根据原子结构分析、猜测原子质量的大小,再根据原子的实际质量比较原子质量的大小,最后通过相对原子质量比较原子质量的大小。

通过几次有针对性的比较,让学生建立起原子、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联系,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2.重视科学观念的形成。

通过学习相对原子质量,让学生把原子与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联系起来,体会衡量原子质量的大小,要用特定的标准,从而简化用宏观的单位进行计量带来的复杂,进而感悟科学计量的重要性,形成科学的计量观念和计量意识。

【教学目标】
1.能应用概念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能说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与联系;
3.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学重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
【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的实际质量的区别和联系。

【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详细任务请登录“优教-同步学习网”,浏览“名师预习”)。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三、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符号:Ar 单位:“1”省略不写
3、表达式:
4、原子的质量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5、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课后作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