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卷第2期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Vol.26No.2 2013年3月JOURNAL OF WEIFANG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Mar.2013doi:10.3969/j.issn.1009-2080.2013.02.007大学生依恋类型与恋爱满意度的关系王静1,周路路2(1.郑州大学教育系,河南郑州455001;2.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济南250014)摘要:采用李同归修订的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和恋爱满意度问卷(RST)对郑州大学23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大学生依恋类型与恋爱满意度的关系。
结果表明大学生在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上差异显著;安全型大学生所占比例最高(68%);安全型被试恋爱关系满意度较高,而害怕型被试恋爱关系满意度较低。
关键词:大学生;依恋类型;依恋焦虑;依恋回避;恋爱满意度中图分类号:C91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2080(2013)02-0023-03引言依恋理论最早是由鲍尔比于1969年创立的。
最初人们仅仅关注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依恋,依恋理论认为在人的一生中,依恋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个体对另一个人的情感连接。
开始大量研究成人依恋始于George创建AAI测量工具之后,AAI问世之后,人们开始关注成人间的依恋。
成人间的依恋既包括青少年与父母间的依恋,也包括成人与朋友间的依恋,还包括成人依恋与爱情的关系等等。
这些依恋在个人发展中至关重要,可以影响个体身心健康。
成人依恋指寻求生理和心理上的依恋,使对方能够提供安全感。
依恋存在个体间的差异。
安全型依恋类型的个体在面对不确定情境和压力情境时,能更好地调节自身状态,保持心理健康,而焦虑型个体在面对压力情境时,往往会出现一系列身心问题,如进食障碍、产生消极情感等。
根据回避和焦虑维度,Bartholomew提出四种成人依恋的类型:安全型依恋类型,这种依恋类型特点为低回避和低焦虑;专注型依恋类型,这种依恋类型特点为低回避和高焦虑;忽视型依恋类型,这种依恋类型为高回避和低焦虑;害怕型依恋类型,这种依恋类型为高回避和高焦虑。
研究表明,依恋类型可以预测成人在恋爱关系中的行为,安全型依恋类型的儿童在成年以后恋爱满意度更高。
1依恋与恋爱满意度的研究1.1关于成人依恋类型的研究依恋是个抽象概念,是情绪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当人们遭遇不确定情境时,会产生依恋行为和依恋心理。
弗洛伊德最早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研究依恋,他最初的研究对象是儿童。
弗洛伊德通过对儿童进行观察,认为婴儿与母亲间的抚养方式决定婴儿对母亲的依恋类型。
与婴儿期不同的是,成人依恋对象发生了改变,依恋对象不再局限是养育者,可能包括父母、朋友、恋人等,也可以是抽象的形象,例如上帝。
成人依恋主要有两种研究取向:一种是发展临床取向,这种取向以发展和临床学派为代表。
将成人依恋看做是婴儿期依恋的心理表征;另一种是社会人格取向,以社会和人格学派为代表。
将成人依恋看做个体与同伴持续的情感联系。
两者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前者关注婴儿期的依恋在成人后的印象,后者关注成人与成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情感和认知。
1.2关于恋爱满意度的研究收稿日期:2013-02-01作者简介:王静(1987-),女,河南安阳人,郑州大学教育系基础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周路路(1987-),女,河北衡水人,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根据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大学生处于青年阶段,其任务是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如果这一任务得不到很好发展,将影响个体心理健康。
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恋爱满意度存在差异。
这是因为不同的依恋类型影响个体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情感处理方式。
Simpson认为安全型个体比非安全型个体在恋爱过程中报告更多的积极情绪,在发生矛盾时处理方式更积极,能形成较高质量的恋爱关系,并且终止恋爱关系时,也能以更合理的归因方式进行归因,以更积极的心态对待失恋,而焦虑型个体当恋爱终止时,会产生较多的负性情绪,呈现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甚至对自我产生怀疑。
随着社会的开放,离婚率呈上升趋势,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探讨。
本研究试图通过探讨依恋类型与恋爱满意度的关系,向大学生普及该方面的知识,对大学生恋爱提供一定的指导,引导大学生恋爱朝着有利于塑造健康人格的方向发展。
2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郑州大学1-4年级在校大学生230名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230份,剔除无效问卷,对回收的200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其中男生120人,女生80人。
2.2测量工具亲密关系经历量表是由李同归修订。
该量表共有36个项目,分两个维度。
依恋回避维度包括18个题目,依恋焦虑维度包括18个题目,量表采用李克特7点计分。
从0-6,非常不符合记0分,非常符合记6分。
恋爱关系满意度问卷采用的是Andrew N.Williams编制的关系满意度问卷,共17个项目,同样采用李克特7点计分。
2.3统计方法采用SPSS15.0进行数据整理并进行描述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
3结果3.1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对数据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在依恋类型上安全型有136人(68%),回避型11人(5%),专注型30人(15%),害怕型23人(11.5℅)。
安全型所占比例最大。
3.2焦虑和回避维度比较对大学生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维度进行描述统计,结果如表1。
表1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的情况维度平均数标准差依恋回避3.11.711依恋焦虑3.85.562总体上说,大学生依恋回避属于中等水平,依恋焦虑得分稍高。
在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的维度上分别对性别和城乡差异显著性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均不显著(p >0.05)。
在依恋焦虑维度上对不同依恋类型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不同依恋类型在焦虑维度上的差异比较安全型M SD忽视型M SD专注型M SD害怕型M SDF P3.871.283.141.563.903.124.042.137.558.000*注:*p<0.05,**p<0.01,***p<0.001,下同。
由结果可知,不同依恋类型的被试在依恋焦虑维度上显著差异(F=7.558,P<0.01),事后检验发现,安全型与害怕型差异显著(p=.73*),忽视型与专注型差异显著(p=.90*)。
且安全型和忽视型的依恋焦虑水平低于专注型和害怕型。
在依恋回避维度上对不同依恋类型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不同依恋类型在回避维度上的差异比较安全型M SD忽视型M SD专注型M SD害怕型M SDF P3.072.383.792.692.645.313.694.1114.249.000*由结果可知,不同依恋类型的被试在依恋回避维度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F=14.249,P<0.001),事后检验发现:安全型与忽视型,害怕型差异显著(p=-.61*,p=-.62*),专注型与忽视型,害怕型差异显著(p=1.04*,p=-1.05*)。
且安全型和专注型的依恋回避水平低于忽视型和害怕型。
3.3依恋类型影响恋爱关系满意度的方差分析以四个依恋类型为自变量,以恋爱关系满意度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安全型恋爱满意度高于非安全型恋爱满意度,依恋类型在恋爱关系满意度上差异显著(见表4)。
表4依恋类型影响关系满意度的方差分析依恋类型平均数标准差F P值安全型5.75.5670.68.000*专注型4.78.23忽视型4.77.67害怕型4.28.62通过进一步检验发现:安全型个体与非安全型个体恋爱满意度差异显著(p=1.47*,p=.97*,p=.98*)。
4讨论4.1大学生依恋类型由研究结果可知,对所调查的大学生中,一半以上为安全型依恋。
被试分布情况为:安全型136人(68%),回避型11人(5%),专注型30人(15%),害怕型23人(11.5℅)。
证实了大学生依恋类型整体水平为安全型,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同。
表1结果显示大学生依恋回避属于中等水平,这说明了大学生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些问题,既寻求与异性交往,渴望获得亲密感,同时又考虑到现实因素,比如家庭背景因素、就业后去向问题等,某种程度上回避与异性的交往。
从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依恋焦虑的得分较高,其深层原因可能是现在现代社会家庭子女普遍偏少,父母对子女过分爱护,这种童年时期的依恋在恋爱时,会不自觉地转移到对方身上,当未能得到对方及时关爱时,便会产生焦虑情绪。
4.2不同依恋类型在两个维度上的差异比较通过检验不同依恋类型在焦虑和回避水平上的差异,发现不同依恋类型个体在焦虑和回避维度差异显著。
在焦虑维度上,安全型和忽视型的个体依恋焦虑水平显著低于专注型和害怕型,在回避维度上,安全型和专注型的个体依恋回避水平显著低于忽视型和害怕型。
依恋理论认为安全型的个体认为对方是可信任的。
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呈现积极的反应模式,愿意与对方分享内心感受;忽视型个体仅对自己的看法反应积极,而忽略对方的内心状态,并且较少参与交流。
这两种类型个体在恋爱关系中对自我认知呈积极态度,所以恋爱终止时,焦虑水平相对于另两种类型要低。
恋爱终止时,害怕型个体往往会产生回避行为,以避免承受内心的失落。
专注型个体在恋爱出现矛盾时虽然也会提供情感性支持,但他们的反应较为消极,例如会回避,责怪对方等。
4.3不同依恋类型对恋爱满意度的影响不同依恋类型的被试在恋爱关系满意度上差异显著,进一步检验发现安全型依恋类型恋爱满意度高于非安全型依恋类型。
安全型个体在恋爱关系中更加关注对方的需求,给予对方情感支持和关爱,对对方的反应更为积极,并且报告更多的积极情感。
而非安全依恋者在处理恋爱冲突时,不能很好的加以调节,并且在恋爱关系中不能很好的适应,在恋爱关系中报告更多的消极情感。
(下转第27页)2013年第2期刘秀芹,王策:爱是学生成长的阳光一文不值。
”(奥斯特洛夫斯基)然后让学生把这张写有名言警句的纸夹在书里,打开书本夹纸的这一面,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在思想上认识到习惯的重要性。
这时,我选出读书姿势正确的同学去一对一指导读书姿势不正确的同学。
他们一边指导,教师一边鼓励: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吗?这些读书姿势正确的同学是多么热心地在指导你们呢!再看,这些被指导的同学,学得是多么认真啊!经过一对一指导后,再一起读这些名言警句,全班同学的读书姿势都正确了。
从每个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从思想上对习惯的重要性也有了正确的认识。
接下来,就是趁热打铁,让学生写这些名言警句,再指导写字姿势。
我还是用同样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本子上写这些名言警句,先选出写字姿势正确的同学,让他们下去一对一指导写字姿势不正确的同学。
还是学生一边指导,我一边鼓励:同学们,这些指导你们的同学不但人长得漂亮,而且写字姿势也很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