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陆九渊·2020年5月潍坊二模文言文详解

陆九渊·2020年5月潍坊二模文言文详解

陆九渊·2020年5月潍坊二模文言文详解陆九渊,字子静。

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尽头、边际】,父笑而不答【这锅糟老头子坏滴很】。

遂深思,至【连词,以至于】忘寝食。

及总角【古时儿童束发为两节,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称总角;借指童年】,举止异凡儿【普通孩子】,见者敬之。

登乾道【南宋第二位皇帝宋孝宗的年号】八年进士第。

至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南宋时特指临安(今杭州)】,士争从之游【交游,结交】。

教人不用学规【学校规章】,有小过,言中【合乎】其情,或至流汗【羞愧不安到极点】。

有怀【心中存有】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介词,替、给】之条析【细致剖析】其故,悉如【随顺,依照】其心。

初调隆兴【今江西南昌】靖安县【今属江西宜春市】主簿【官名,掌管文书的属吏】。

丁母忧【遭逢母亲去世】,服阙【守丧期满,除去孝服】,改建宁崇安县【今福建省武夷山市】。

少闻靖康间事【指靖康(北宋末代皇帝宋钦宗年号)二年,金兵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汴梁,掳走徽、钦二帝,致使北宋灭亡之事】,慨然【情绪激昂】有感于复仇之义【这种正义之事。

之,代词,这】。

至是,访知勇【既有智谋又勇敢】士,与议恢复【这里指收复中原】大略【长远谋略】。

因【趁……的机会】轮对【是“轮当面对”的简称,指官员轮值上殿回答皇帝有关政治、经济等时政利弊问题】,遂陈五论,帝称善。

未几【没多久】,除将作监丞【官名,将作监(官署名,掌管宫室建筑、精美器皿及各种异样器用打造)的副长官】,为给事中【官名,侍从皇帝,参议政事】王信所驳【向皇帝上书,提出异议,予以辩驳】,诏主管台州【今浙江台州市】崇道观。

还乡,学者辐凑【车轮的辐集中到毂上,指集中、聚集;也写作“辐辏”】,每开讲席【高僧、大儒讲经讲学的席位】,户外屦【jù,鞋子】满,耆老【qí,六十曰耆,七十曰老,指六七十岁的老人】扶杖观听。

光宗【南宋第三位皇帝宋光宗赵惇】即位,差【派遣】知荆门【今湖北省地级市】军【宋代行政区域名,置全国为十八路,下设州、府、军、监】。

民有诉者,无【连词,无论】早暮皆得造【动词,到】于庭【公堂,官署】,复令其自持状【诉状】以追【追索,传唤】,为【介词,给、替】立期【定下日期】,皆如约而至,即为【介词,替、给】酌情【斟酌情况】决之,而多所劝释【劝解】。

唯不可训【教诲,训导】者,始置之法【“置”在古汉语中没有“处置”的意思,直译为“把他放置到法律里”,意译为“用法律来处置他”】。

其境内官吏之贪廉,民俗之习尚【风尚】善恶,皆素【平素,向来】知之。

荆门为次边【字面的意思是“次一级的边疆”,是相对于“极边”(最外围的边疆)的次级区域。

如果想深入了解相关概念知识,可参考西南大学杜芝明、黎小龙的论文《“极边”“次边”与宋朝边疆思想探析》】而无城。

九渊以为:“郡为四集【四方会集】之地,荆门固【稳固】则四邻有所恃【依靠】,否则有背胁腹心之虞【背胁(后背和肋部)和腹心(腹部与心脏)都是身体的重要部位,所以,背胁腹心之虞(忧患)即指事关重大的严重隐患。

对于一个吃货来说,则指担心再也吃不到上等肋排、腹心肉的恐慌】。

”乃请于朝而城【修城】之,自是民无边忧【边境的担忧】。

罢关市【设在边境的市场】吏讥察【稽察,盘查】而减民税,商贾毕集,税入日增。

逾年,政行【施行】令修【遵循】,民俗为【介词,因为;后省略代词“之”】变,诸司交荐【交相举荐】。

丞相【官名,辅佐皇帝总理朝政的百官之长】周必大尝称【称赞】荆门之政,以为躬行【亲身实行】之效【功效、结果】。

绍熙【宋光宗年号】三年卒,会葬【参加葬礼】者以千数【用千来计算】,谥文安。

初,九渊尝与朱熹会鹅湖【江西上饶铅(yán)山县鹅湖书院】,论辨【议论辩驳】所学多不合。

及熹守南康【治理南康军。

守,任职。

南康,今属江西赣州市】,九渊访之,熹与至白鹿洞,九渊为【介词,给】讲君子小人喻义利一章【《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听者至【甚至】有泣下。

熹以为切中【准确说中】学者隐微【隐约细微】深痼【病根深固,积习难返】之病【缺点】。

(选自《宋史·陆九渊传》,有删节)(二)人之所喻【明白,通晓】,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

志乎义【道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所习在义,斯喻于义矣。

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所习在利,斯喻于利矣。

故学者之志,不可不辨【明白,清楚】也。

诚【确实】能深思是身【自身】,不可使之为小人之归【归附,聚集】。

其于利欲之习,怛【悲伤】焉为之痛心疾首。

专志乎义而日勉【劝勉,努力】焉,博学、审【仔细】问、慎思、明辨而笃【切实】行之。

由是而进于场屋【科举考试的地方,科场】,其文必皆道【写出】其平日之学、胸中之蕴,而不诡【违背,相反】于圣人。

由是而仕,必皆供其职,勤其事,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计【考虑】,其得不谓之君子乎!(节选自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讲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陆九渊,字子静。

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

遂深思,至忘寝食。

及总角,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

登乾道八年进士第。

至行在,士争从之游。

教人不用学规,有小过,言中其情,或至流汗。

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其心。

初调隆兴靖安县主簿。

丁母忧,服阙,改建宁崇安县。

少闻靖康间事,慨然有感于复仇之义。

至是,访知勇士,与议恢复大略。

因轮对,遂陈五论,帝称善。

未几,除将作监丞,为给事中王信所驳,诏主管台州崇道观。

还乡,学者辐凑,每开讲席,户外屦满,耆老扶杖观听。

光宗即位,差知荆门军。

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

唯不可训者,始置之法。

其境内官吏之贪廉,民俗之习尚善恶,皆素知之。

荆门为次边而无城。

九渊以为:“郡为四集之地,荆门固则四邻有所恃,否则有背胁腹心之虞。

”乃请于朝而城之,自是民无边忧。

罢关市吏讥察而减民税,商贾毕集,税入日增。

逾年,政行令修,民俗为变,诸司交荐。

丞相周必大尝称荆门之政,以为躬行之效。

绍熙三年卒,会葬者以千数,谥文安。

初,九渊尝与朱熹会鹅湖,论辨所学多不合。

及熹守南康,九渊访之,熹与至白鹿洞,九渊为讲君子小人喻义利一章,听者至有泣下。

熹以为切中学者隐微深痼之病。

(选自《宋史·陆九渊传》,有删节)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

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所习在义,斯喻于义矣。

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所习在利,斯喻于利矣。

故学者之志,不可不辨也。

诚能深思是身,不可使之为小人之归。

其于利欲之习,怛焉为之痛心疾首。

专志乎义而日勉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笃行之。

由是而进于场屋注,其文必皆道其平日之学、胸中之蕴,而不诡于圣人。

由是而仕,必皆供其职,勤其事,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计,其得不谓之君子乎!(节选自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讲义》)[注]场屋:科举考试的地方,又称科场。

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至行在,士争从之游行在:旅途中居住的地方②少闻靖康间事靖康:北宋最后的年号名③因轮对,遂陈五论轮对:官员轮值上殿陈奏④为给事中王信所驳为:因为⑤怛焉为之痛心疾首怛:忧伤⑥而不诡于圣人诡:怪异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⑤D.③④⑥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B.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C.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D.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陆九渊天资聪颖,勤于思考。

他三四岁的时候,就提出天地的尽头在哪里这样的问题,并深入思考以至废寝忘食。

B.陆九渊关心国事,胸有大志。

少年时就有为国报仇的理想,为官后曾寻访智者勇士,与他们共商恢复中原的方略。

C.陆九渊治理有方,政绩显著。

他修筑城池,消除边患,罢免稽察,关闭集市, 减少税额,荆地民风民俗为之改变。

D.陆九渊传道授业,受人景仰。

他还乡讲学,求学的人很多,甚至有长者拄着拐杖来听;去世后,数千人为他送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其心。

(4分)(2)郡为四集之地,荆门固则四邻有所恃,否则有背胁腹心之虞。

(4分)14.朱熹请陆九渊将讲稿写成《白鹿洞书院讲义》,作为学子必读之文。

从节选内容看,怎样做才能成为文中所说的利国利民的君子呢?请简要概括。

(3分)参考答案:10. C。

①行在:天子巡行所到之处;④为:被;⑥诡:违背。

11. D。

12. C。

并没有关闭集市。

13. 对心存某个念头却自己想不明白的人,陆九渊就给他细致剖析其中的原因,能完全按照那人的内心讲清楚。

(2) 州郡是四方会集的要地,荆门稳固了,四邻就有所依靠,否则就会有严重的隐患。

14.①要志向高远,追求道义;②要善于反省,时时勉励;③要言行一致,身体力行(3分。

每点1分)参考译文:(一)陆九渊,字子静。

三四岁的时候,就问他父亲天地的尽头在什么地方,父亲只是笑却没有回答。

他便开始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以至于忘了吃饭睡觉。

童年时,他的举止行为就和普通的孩子不一样,见到的人都挺尊敬他。

陆九渊在乾道八年考中进士。

到临安后,那里的读书人争相和他交往。

他教育人并不按照学校的规定,对犯了小过错的人,他的言语都能说中那人的内心,有时让人羞愧汗颜。

对心存某个念头却自己想不明白的人,陆九渊就给他细致剖析其中的原因,能完全按照那人的内心讲清楚。

当初他调任隆兴靖安县主簿,遭遇母亲去世,服丧期满后,改任建宁崇安县主簿。

陆九渊小时候听说靖康年间发生的事,就对复仇这种正义之事心有感触,至于情绪激昂。

到崇安县后,便寻访智者勇士,与他们商议收复中原的大计。

趁着轮对的机会,陆九渊陈述了五条建议,皇帝都说很好。

不久,担任将作监丞,但被给事中王信提出异议而驳回,下诏书令他主管台州崇道观。

陆九渊还乡时,学者云集,每次开席讲学,都会有很多人去听,门外到处都是听课人脱下的鞋子,甚至有些年纪很大的人拄着拐杖来看来听。

光宗即位后,陆九渊被派遣去治理荆门军。

老百姓有打官司的,无论早晚都可以到公堂上去,还让他们自己拿着诉状去传唤被告,给他们定下日期,他们也都按约定到来,陆九渊就斟酌情况加以裁决,大多以劝解的方式解决。

只有对那些实在不可训导的人,才会用法律来处置。

对境内官吏贪污还是廉洁,民俗风尚是好是坏,他一向都很了解。

荆门军属于次边,所以没有城池。

陆九渊认为:“州郡是四方会集的要地,荆门稳固了,四邻就有所依靠,否则就会有严重的隐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