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 劳动关系的共22页PPT资料
第二章 劳动关系的共22页PPT资料
参加英国工党。S.J.韦伯在1915~1925年间代表费
边社参加工党全国执行委员会。1924年在第一届工党政府中任贸易大臣。1929~
1931年在第二届工党政府中任殖民地大臣,长期担任伦敦郡议会议员和下院工党
议员。1929年被封为帕斯菲尔德男爵,进入上院。1943年4月30日B.韦伯逝世。
1947年10月13日S.J.韦伯逝世。
不久便投入政治、经济、社会特别是劳工运动的研究和
实践活动。他和恩格斯一起创作了大量批判时政、评论当时社
会思潮、倡议和引导世界工人运动的文章,被汇编成《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P41)
3、韦伯夫妇的产业民主理论
韦伯夫妇
Webb·Sidney James(1859~1947);
Webb·Beatrice(1858~1943)
3、表现为资本家的组织与劳工组织之间的关系,即 从集体劳动关系到社会的劳动关系;
4、表现为劳动者及其组织、雇主及其组织和政府三 方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劳动关系。。
(二)劳资关系与劳工运动理论 1、斯密的劳动分工和劳工运动思想
亚当·斯密(1723~1790)
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
的状况有所好转; (2)战争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冲淡了劳资矛盾; (3)由于战争中大量人口死亡,军工企业开工充分,战争间隙的生产恢
复时期需要的劳动力也较多,因此,两次战争期间的失业率比战前和战后 都要低; (4)生产管理中的人本意识不断增强。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劳动关系 劳资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劳工力量作为主要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原因: (1)世界共运的飞速发展,动摇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根基; (2)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工力量也得到较大增长; (3)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社会结构形态。
第二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
一、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 (一)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劳动关系 资方与劳方处于绝对的不平等状态: 资方处于统治与剥削的地位; 劳方处于被统治与被剥削的地位。 原因: (1)处于由封建或奴隶制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人身依附关系和观
念还非常浓厚; (2)资产阶级与封建农奴的力量对比非常悬殊; (3)资产阶级的内部竞争尚未开始。 (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 劳资关系处于尖锐的阶级对立和激励的阶级冲突之中。 自由竞争的基本特征:投资者可以自由地进入市场,可以自由地开展商品
韦伯夫妇撰写了大量论文和专著,这些著作贯穿着社会改良主义思想,含有丰
富的实际资料。主要著作有《工会史》、《产业民主》、《英国的地方政府》、
《资本主义文明的衰败》、《苏维埃共产主义——新的文明?》。
韦伯夫妇劳动关系理论的核心是产业民主思想,其中,又主要以工会主义为主。
(P43)
4、马克思·韦伯的工业资本主义理论
影响力最大的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他对劳动关系理 论的贡献是提出了工业资本主义理论。认为工业化生产与资
本主义是与生俱来的伙伴,不存在劳资的绝对对立,也反对
社会主义理论与制度。
5、康芒斯的集体行动理论(P44,略)
三、劳动关系系统理论
(一)劳动关系系统理论的创立
1、时代背景
世界性经济危机: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
德国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者;
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和领袖。
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莱茵省特
利尔城一个律师家庭。 1835年进波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大学攻读法学,第二年转入柏林大学法
律系,但主要兴趣在研究历史和哲学。
184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两人均为英国社会活动家、费边社的创始人。
B.韦伯曾在有关妇女和工人问题的皇家委员会里
工作。1891年出版《大不列颠合作运动》。
S.J.韦伯先后在陆军、殖民等部任职员和文官。
两人于1892年结婚。此后,夫妇二人密切合作从事
社会和科学活动。1895年共同建立伦敦经济学院。
1913年共同创办《新政治家》杂志。1914年夫妇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
德国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和社
会学家,被公认的社会学三大“奠基
人”之一(其他二者为卡尔·马克思与
爱米尔·杜尔凯姆) 。曾先后在柏林
大学、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任
教。对于当时德国政界的影响极大。
他一生的学术造诣很高,写作
出版了大量学术著作与论文。其中,
1929~1933年(生产率下降了44%;平均失业率 在50%左右);
1955~1958;1973~1975;1980~1982; 1990~1991;2019~2000。
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
夫郡。父亲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
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
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
特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的女儿,亚当
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
其主要成就是《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P40)
2、马克思的劳资关系和劳工运动理论
生产和交易。 原因: (1)资产阶级原始、落后的生产管理方式,使工人的状况急剧恶化; (2)工人的自主、独立意识越来越强。 劳资关系的特点:(P35)
(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 劳资关系由激烈冲突走向逐步合作。 原因: (1)工人运动的力量进一步壮大; (2)政府出面干预; (3)资本家利润最大化的需要。 (四)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劳动关系 劳资合作关系趋于稳定,劳动关系系统开始形成。 原因: (1)历经战争、经济危机、经济萧条之后,政府的干预越来越强,工人
二、劳资关系和劳工运动理论
(一)劳工问题与劳资关系
所谓劳工问题是指劳资双方围绕生产控制权和收入分 配权引起的斗争与冲突。(P38)
西方劳资关系的四个阶段:
1、表现为单个的资本家和单个工人之间的关系,即 原始的从属劳动关系;
2、表现为单个的资本家与组织起来的工人之间的关 系,即从个别劳动关系到集体的劳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