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意境的特征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华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
文学意境有其独有的特征,即: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一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 曰情。
” ①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繁采寡情, 味之必厌。
”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南宋范希文说:“情景交融而莫分也。
”清人王夫之
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情生景,景生情, 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另有人说:“景中生情,情中含景。
”这一说便道出了情景交融的三种不同类型。
第一是景中藏情式。
此类文中,作家藏情于逼真的画面,虽不言情,但画中之情跃然于眼前,更显情真意切,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②这一段是描写荷花的散文, 读过之后,我们闭眼想往,在一片葱绿之中,挺立的是纯洁的荷花,似乎可以触摸,更甚而,似乎可以闻到淡淡的荷花香。
文中写到“袅娜” , “羞涩” , “明珠” , “星星” , “美人” ,尽是美丽的词语,显现的是一副夜晚不同风姿的荷花图,这种美丽的景致连作者的淡淡忧愁都能消去, 句句非写情, 但字字皆是愉悦的心情, 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话。
第二是情中见景式。
此类创作往往是直抒胸臆,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③
①王国维:《文言小说》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第 33页。
②朱自清:《荷塘月色》 ,中华书局出版社 1991年版,第 155页。
③陆游:《唐诗宋词鉴赏·(示儿》 ,华文出版社 2009年版,带 234页。
诗人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全诗不见景物,但是当你了解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你的眼前就会闪现出一幅人民受战火之苦,流离失所的悲苦画面,在诗人的爱国与爱民情怀中,我们盼望抗金大业早日实现,人民早日脱离战火。
同时,我们也能体会诗人报国无望的悲愤,读这首诗,我们能够在诗人给我们的山河破碎的空间里撼情,真的是“情中见景” 。
第三是情景并茂式。
此类文章是写景与抒情的综合,二者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
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此诗前半阕着重写景,但处处景中也寓情。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不仅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 也是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万山红遍”正是诗人“星火燎原”的思想, 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而“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是诗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的感叹,便是写景转入抒怀,引出下阕的抒情。
下半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的山峰形容无形不平凡的岁月,新颖而形象。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更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此首诗作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
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是景与情的完美结合。
(二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
虚与实是对哲学范畴,在我国古典文论中有广泛的应用,在意境结构中页表现出来。
欧阳修曾在《六一诗话》中记述友人梅尧臣的说法:“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这句话含义非常丰富,其中有一层告诉我们意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二是“见于言外”较虚
的部分。
意境从结构上正是二者的结合,故而后人说:“全局有法,境分虚实”④这便是把意境分为虚实两个部分。
逼真描写景,行,境的是实境; 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空间是虚境。
虚境可以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延伸和扩大,也可以是伴随着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
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
全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这失敬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的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
所以,皎然在《诗式》说:“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举体便高:取境偏逸,一首举体便逸。
”另外,要通过实境的描写完美的表达出虚境,即“真境逼而神境生”⑤亦如清人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强调“实者逼真,虚者自出” ,总之,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加工。
(三韵味无穷
韵味无穷事意境的审美特征。
“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
明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里说:“有韵则生,无韵则死。
有韵则雅,无韵则俗。
有韵则响,无韵则沉。
有韵则远,无韵则局。
物色在于点染,意态在于转
④黄宾虹:《画谈》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9年版,第 165页。
⑤ (清笪重光:《画筌·总论》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7年版,第 15页。
折,情事在于犹夷,风质在于绰约,语气在于吞吐,体势在于游行,此则韵之所由生矣。
”⑥由此可见,韵味是诗美不可缺少的因素,是意境的突出特征,如唐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此诗沿用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而“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 , 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 , 可谓声情与文才并茂,是诗作韵味无穷。
总之, 意境的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 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集中的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所以意境成了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⑥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 ,中华书局 1983年版,第 1423页。
参考文献:
1 刘勰:《文心雕龙》 ,北京出版社 1994年版。
2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3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华文出版社 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