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自主学习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历史背景: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着严峻的内忧外患形势
内忧:国内战争爆发,粮食等物资短缺
外患:资本主义国家武装干涉
(2)政策目的:保障军事上的胜利;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
(3)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全面国有化,不论大中小企业。

③产品分配:取消了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④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4)意义: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政权.但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没有成功。

2.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1)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2)1921年2月,海军基地发生兵变。

3.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
(1)内容:1921年,①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无力开发的以租让方式给外国资本家。

③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实行自由贸易。

④分配:取消食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2)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4.“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1)“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执政时期,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开创的这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2)主要表现: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③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④推行农业集体化。

5、“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6.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尤其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明显
(2)赫鲁晓夫地位的稳固
2、内容
(1)农业方面:这是改革的重点。

取消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并提高收购价格;扩大农庄和农场的自主权;大力进行垦荒和“玉米运动”提高粮食产量。

(2)工业方面:废除部门管理体制,给与地方和企业一定的自主权,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7. 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主要是发展重工业;通过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工农业生产有所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苏联一跃而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

,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的束缚,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并没有被克服,苏联的各种矛盾日趋激化,这也就成为日后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二、合作探究
问答题:本大题共10分。

根据设问,回答问题。

38.苏(俄)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策)具有开创性。

纵观其发展历程,有过多次调整,耐人深思。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苏俄曾试图用“强攻”的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

指出该“强攻”办法在农业方面实行的具体举措及其消极影响。

(2分)
(2)1921年初,列宁在一次经济工作会议上,曾以辞职为由,争取大家对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支持。

列宁不惜以此“过激”举动推行的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指出其调整后的农业政策及实施成效。

(3分)
(3)邓小平曾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指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中所述“模式的僵化”在农业方面的做法及其对以后经济长效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2分)
(4)进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试图调整、纠正日益僵化的模式,先后启动了哪两次改革?(2分)
(5)综上所问,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策)的开创与调整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1分)
三、当堂反馈
1. 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

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的影响 B.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C.长期战争的破坏 D.西方国家经济制裁
2.据统计,1925年苏联的种植业与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是107%,农业生产总值对比的百分比则是112%。

这一成效的取得与某项经济政策的实施密不可分。

这一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方针
D.赫鲁晓夫时期的农业政策
3.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于1935年对莫斯科进行了一个月的访问,他在《莫斯科日记》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

”下列属于日记中“目前这
些政策”的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交纳固定粮食税
C.推行农业集体化 D.扩大场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4.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史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开创斯大林模式 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
5.“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曾试图‘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几年以后感到这是‘力所不能及的’。

”为了解决“力所不能及”所引发的社会危机,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颁布《四月提纲》 B.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推行斯大林模式
6.(2012•江苏•29)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

20世纪80年代,苏联也出现各种危机,为此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特征是A.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 B.放弃政府宏观的调节手段
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鼓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
二.判断题
1921年,苏俄开始采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随之迅速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38.(1)举措:实行余粮收集制;(1分)影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1分)
(2)“新”: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利用商品、市场价值规律发展经济);(1分)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1分)
成效:提高了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任答一点,1分)
(3)做法:农业集体化;(1分)影响: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任答一点,1分)(4)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2分)
(5)认识:经济发展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符合国情。

(1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