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社会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社会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一、社会管理的概念
研究社会管理创新,首要问题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管理。

目前,理论界对社会管理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清晰的认识,也没有对社会管理作出科学的界定。

在查阅大量资料和比较专家学者们关于社会管理论述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一个初步的概念,说法不一定准确,供大家在研究中参考。

所谓社会管理,就是国家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有序和稳定,孕育理性、宽容、和谐、文明的
社会氛围,建设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

社会管理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政府对有关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制约,即政府社会管理。

政府社会管理是政府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为增进公共利益,依法对社会事务实施的组织化活动;另一方面是社会(即自治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公民)依据一定的规章制度和道德约束,规范和制约自身的行为,即社会自我管理和社会自治管理。

现代社会管理是在政府主导与协调下,以非营利组织为中介、以社区自治为基础的公众广泛参与的互动过程。

二、社会管理概念发展过程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一些关于社会管
理的思想,如老子就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在他稍后的荀子又提出了“群分和一,明分使群”的思想,但这个时期的社会管理只是早期零散的思想认识,和现代社会管理思想有很大差异,比如没有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分,出发点是维护统治者统治而没有保护个人权利的概念等。

在我国,社会管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以及知识体系,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确立了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管理被纳入了政治控制、经济管理范畴,通过计划手段管理纷繁复杂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
一枝独秀,而社会却过度依赖政府,缺乏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我国学者关于社会管理的研究零散而稀少,与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研究的繁荣相比,明显单薄,远未达到系统深入的程度,主要参考国外尤其是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管理理论。

这个时期的社会管理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和价值取向,受到前苏联及东欧计划经济国家社会管理基本思路的严重影响,政府可以计划一切事务,管理一切事务。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会管理研究
明显增多,学术论文成几何倍数递增。

此时学者对社会管理的定义,有了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广义的社会管理,是指对整个社会的管理,即指包括政治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思想文化子系统和社会生活子系统在内的整个社会大系统的管理。

狭义的社会管理,主要指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子系统并列的社会子系统或者社会生活子系统的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行政体制改革以及服务型政府的提出,我国社会领域逐渐从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领域。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
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理念,以“四位一体建设”的提出为标志,开始倾向于从狭义的社会管理定义来探讨社会管理理论及其体制。

三、社会管理的主体、客体、手段、方式和目的
1、社会管理的主体。

社会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不仅包括党和政府机构,还包括各种社会组织乃至企业,他们在规范、协调、服务社会管理活动中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2、社会管理的客体。

社会管理的客体是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社会公共事务以及作为社会关系凝结的民间组织,后者既是社会管理的主体,又是社会管理的对象。

3、社会管理的手段。

社会管理的手段是多样化的,目前,社会管理的基本手段主要包括政府层面上的税收、财政支出、法律法规、司法行政等,以及社会的自我管理或自治自律、利用市场机制由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等。

4、社会管理的方式。

社会管理的主要方式是进行社会性规制和提供公益性或互益性服务,具体包括规范行为、整合利益和服务社会。

规范、协调、服务既是一种活动,又是一种过程。

5、社会管理的目的。

社会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减少社会发展代价,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增进公民的各项自由、权利和福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