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节电视的基本原理要素电视基于广播产生一.改变了人们的期待模式电视:心理想象转化成字幕加图像加声音的视觉盛宴,但是却削减了深度纸质媒体:符号想象“习惯了纸质媒体的人们思想是线性思维”二.二战后,电视进入发展兴盛期,繁荣期一)电视经营模式的转变1.民营资本为主好处:由于电视不依赖政府的拨款,所以有自己独立的声音,独立的新闻、价值观念、新闻伦理和新闻素材的选择权。
2.政府的资助宏观上的资助,非全额买单(课件)电视传播的新趋势:传播范围国际化传播方式数字化传播对象个性化传播内容多样化二)电视理念演进1.电视舆论解读功能得到极大强化,公民对政府的舆论监督即公民的知情权得到充分保障。
电视最大特点:在场感,现场感强化舆论监督——保障公民知情权——提高媒体公信力、政府公信力2.娱乐至死电视把更多公共资源转化成了以娱乐节目为主的电视播出模式,甚至新闻类节目也注入了娱乐因素,这就使得电视视觉传达功能得到了无限强化。
娱乐节目:文化快餐、文化工业产品弊端:媒介事件频出娱乐节目在淡化主流审美情态,在消解人类深度模式娱乐性节目片面追求利润为本,忽略公益性因素三.电视传播制度1.国营制度型广播电视完全由国家控制,从人事调配、传播内容到经费支持,均由政府的有关部门负责管理,是政府的直接言论机构,不从事商业性活动。
但纯粹是国营型没有几个,国家:古巴、朝鲜2.公共制度型这一制度是电视传播管理特有现象。
电视台既不为政府所有,又不为商业财团所有,国家不直接参与管理,而是由国家特许的非盈利性公司或社会各界的联合体进行管理,这些管理机构实行独立自治,依照国家颁布的电视法规开展传播活动,经费来源主要是想观众收取“收看费”,以及少量的广告费,是公益性质。
国家:联邦德国、荷兰、瑞士、意大利等公共资源有效管理——公众——社会公器3.商业制度型电台、电视台(网)由财团或个人控制,政府通过审批营业执照进行宏观管理,经费来源完全靠广告收入。
优点:充分体现新闻自由缺点:非常强调利润,商业性强近年来,电视传播制度正由原来比较单一的类型变成符合多元型,大部分国营制度型转变为工商合并制度型。
中国: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国营制度型与商业制度型四.电视的民间化走向由启蒙到民间最初为启蒙:传达精英意识与主流意识形态启蒙:大力弘扬我党路线、方针、政策1.传承民族文化2.弘扬爱国、爱党意识3.讴歌先进人物4.为建设小康社会呐喊助威5.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间:民间视角民间民俗:原生态力量第二章节广播电视的发展规律第一节生产力一.生产力是广播电视发展规律科学技术对广播电视的发展起先导作用,是发展动力1.技术媒介与人体媒介人体媒介:人类与生俱来的感觉器官技术媒介:后天创造出来的传播媒介,本身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和阶段的产物,如广播、电视2.人类传播史上每一次历史性变革,都与科学技术休戚相关。
二.广播电视需要先进管理管理:宣传管理、经济管理1.我国不同时期的管理制度1)计划经济时期,纯国营制度型的广播电视制度2)经济体制转轨时期(80年代初),开始“事业化单位,企业化管理”,传媒开始被允许做广告3)断乳期(80年代后),“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照章纳税,财政不给补贴”2.管理方法人员聘用公司制,制片人负责制,广告招标制,电视剧制作社会化等,起到了推动广播电视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生产中人的发展1. 受众的发展推动广播电视的发展1).信息需求量2).参与能力提高广播电视属于信息产业,是凭借其提供信息的能力而存在的,其发展规律必然与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成正比。
塔尔森递加理论:人对外部世界信息的获得,不但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他,反而刺激他寻获新信息,寻求信息的广度的深度,即信息的附加值。
受众要由被动受众变为主动受众,要有媒介的选择权、批评权、参与权2.传播者的发展促使:1)传播技能提高2)提高传播效率四.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广播电视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1. 从消费水平看居民消费水平,直接影响广播电视发展,而这种消费水平,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成正比的。
2.从消费结构看恩格尔系数降低,生产力发展使消费结构从温饱型迈向小康型,消费结构的提升,与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关系。
第二节强化文化在广播电视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发展引领文化发展麦克卢汉“科技万能论”1.反对科技理性、技术理性,倡导人文关怀2.就业双轨制文化程度如何影响:1.受教育程度影响广播电视收视率2.文化程度趋向和品味影响节目的编排制作与质量受教育程度不同,文化心理结构和信息需求就不同五.广义文化在广播电视发展中扮演的角色1.维模原理和适应原理维模原理:文化的维模功能是社会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在文化传播中,维模功能使文化圈对外来文化起选择作用和自我保护作用,当外来文化有利于原有文化模式的时候,便容易被接受,并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营养为原有文化所吸收。
如外来文化对原有文化模式有所破坏时,维模功能就会起“守门人”作用,拒绝外来文化入侵。
新殖民主义:外来文化入侵适应原理:文化适应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机制之一,它是文化传播的选择性,就如同输血一样要先验血,当一种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文化圈中的时候,必须适应这一文化圈的特殊形态。
2.文化优势扩散原理文明程度越高的文化越容易扩散。
优势文化,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和传播力。
优势文化:意识形态,统治者思想精英文化:主流文化,“主流社会精神、价值观、道德观”明星文化:用大众文化语言倡导精英文化大众文化:零散的30年代盛行精英文化,现在大众文化盛行3. 文化圈层使广播电视产生“窄播”和非群体化的发展态势文化圈层原理:同质文化的范围,即空间的延伸性,既表现在传播者中,又表现在受传者中。
1)文化圈层性:文化非群体化态势2)广播:窄播(受技术条件限制)——受众细分市场——小众群体3)美国实现窄播4)地域:接近性5)内容:专业台逐步细分6)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较快第三节媒介竞争是广播电视发展动力受众是广播电视发展的支点广播电视受众的特点,探视受众心理一.受众在广播电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从我国受众地位和作用的变迁看广播电视的发展1)40年代初——60年代初:初步重视阶段广播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兴,取得了一定成绩2)60年代中——70年代中:忽视和无视阶段硬件有所加强,传播质量和数量倒退3)70年代后——80年代后:重新认识,逐渐重视阶段进入广播电视软件,硬件高速发展期4)90年代后:受众得到了高度重视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2.受众的地位作用及其与广播电视的发展1)受众是广播电视所提供的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使用者,支持着广播电视生产的发展受众商家广播电视公共产品——注意力经济——影响力经济——竞争力经济A.公共产品:是由媒体生产出来的,不会因阅读、点击、收视而收量递减——催生文化(复制)工业B.注意力经济:受众是注意力焦点,商家从广播电视购买受众的注意力C.影响力经济:具有购买力的受众群体,影响力奠定频道细分化及受众小众化D.竞争力经济:内容为王,加大自办类节目比重,新闻类节目是核心,增加内容附加值,核心竞争力2)受众是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服务对象信源——信道——信宿3)受众是广播电视传播活动参与者和行为主体之一,对广播电视发展起促进作用两个主体:传播者受众受众应逐步介入和参与,成为主体为什么说现在的广播电视未充分尊重受众权利?1.意识形态话语控制2.利用公共资源播放广告,屏蔽竞争力强的电视频道3.电视台持传播话语的主导权,使受众成为被动受众,损害受众知晓权第三章节广播电视的传播共性与社会功能一.电视传播与“地球村”麦克卢汉《理解媒介》文化共性泯灭文化个性,导致技术张力盛行,加剧媒介工具理性与技术理性。
技术张力:将技术作用无限放大一.广播电视的传播共性1.传播的快速性,易受性与声音画面易逝性2.传播的广泛性与视听随意性3.内容丰富性、视听被动性4.声话并茂与信息传真性二.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广播电视是把双刃剑一)正面1.传播新闻功能“在场”新闻,重大事件的现场直播,使人们能第一时间如身临其境一样获取最新的新闻信息,通过新闻报道和对时事的评述,广播电视迅速而直接的反映客观实际,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起桥梁与纽带的功能。
广播电视挽救公信力,媒介事件破坏公信力,媒介事件即人文策划的事件“在场”新闻所强调的是真实性2.舆论监督功能舆论就是公众意见,是共识,具体地讲,舆论监督是在社会上值得注意的相当数量的人,对一个问题表示的个人意见、态度和信念的汇集。
共识达成:媒体架起政府与公众共识桥梁共识破裂:意味着政府与公众的破裂舆论监督是媒体的重要功能,是新闻媒体的生命线“舆论监督雷声大,雨点小,力度不够,望风而过”——白岩松广播电视在进行舆论监督的同时,要注意舆论的引导作用,把握正确的舆论,防止错误的向导。
广播电视本身,形成了一种传播制度,一种社会制度,不论资本主义形式的广播电视,还是社会主义的广播电视,都是广播电视文化形成的社会制度。
3.传授知识功能广播电视是一种知识信息传播的良好媒介信息量大,形声俱全二)负面1.电视使“地球村”成为可能,但技术理性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亲和力,消解了情感,同时,人更加自闭,变成单向度人,人际传播减少。
2.开拓了视野,但同时导致社会麻痹(电视机器人)3.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但同时混沌了社会风气1)儿童节目对儿童产生的负面影响2)暴力节目对青少年以至成年人产生的负面影响4.电视台进行市场经济,有可能导致文化沉淀(皇粮、媒体购买)媒介自律、媒介担当、媒介责任缺失5.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却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过度媒介依赖三.电视传播与文化的相互关系一)电视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文化传播的模式,但同时,文化对电视的传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1.文化内蕴与电视相互促进,电视与文化相辅相成、互动、共枯共荣,创造“文化共感”2.电视为观众提供视觉上文化共感与思维理念,突破时空界限,同时图像信息的设计和安排又是以文化观念为先导,受社会文化的重大影响二)“世界一元”文化不可取承认地球村,但追求文化多元化,传媒方式多元化,不追求一元文化三)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客观存在,能保护世界文化的多元性1.以法为首西欧对文化侵略的心态科技革命、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1)“蓝色文化”的先进性广泛种植蓝色文化,作为引领世界潮流的主流文化,因此,西方电视具有典型审美性,具有深度,崇尚“文化种植”。
1)文化传承:优胜劣汰、自然传承2)开放的海洋文化姿态,强调文化优越性,进而强调审美独特性2.美国对世界文化的一体化心态——后现代主义文化1)反英雄、反崇高、消解深度,追求当下,流行、个性、消费体验、意性2)容易消失,容易造成社会浮躁风气3.中国为首,东方文化对文化一体的心态“新儒学”第四章节广播电视节目系统构成一).电视节目分类动态性新闻、专栏性新闻、专题新闻、新闻评论1.动态性新闻:由新闻价值较高的硬新闻组成,时效性要求高,记者主持人化,主持人记者化2.专栏性新闻:相对于动态性新闻,时效性要求稍差,有固定的栏目名称,固定报道事件,类似于报纸的通讯、特写,能对新闻人物、事件做深度报道3.专题新闻:没有固定栏目名称,不定期播出,具有浓重的艺术形态性4.新闻评论:一般与新闻结伴而行,借助、依托新闻来发表议论,采用本台评论,评论员文章(谈话)、短评、编后话等评论体裁二)报道样式1.口播:录音员出相2.录像新闻:以活动图像(及同期声)、背景资料与解说词相结合3.图片新闻:以新闻图片配画外音4.字幕新闻:单纯用文字传递新闻信息5.现场新闻:电视记者在现场对观众直接做口头报道,不经剪辑播出,最能体现电视的特点和优势,西方称“镜前报道”6.深度报道:涵括了西方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及国内的阐释性报道、分析性报道、背景性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