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名人小故事【选登】
本文是YJBYS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数学名人小故事,仅供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关于数学名人小故事:王元
早在五十年代,王元就已经成为我国数学界的著名人物。
他对哥德巴赫猜想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即他证明的2+3为陈景润最终证明1+2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此外,他与恩师华罗庚先生一同创造的“华王方法”被国际数学界一直沿用至今。
他们多年的师生合作,可谓中国现代数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但是,在“文革”中,有许多人曾经在政治压力下,违心地批判过自己的师长,或与被打成反革命的父母公开划清阶级界限。
王元也经历了这段痛苦的心灵体验。
在一次批斗会上,造反派勒令王元必须在大会上发言,批判自己的导师华罗庚。
王元知道如果拒绝发言,就可能会被打成反革命。
面
对强大的政治压力,他推辞自己写不了批判稿,只能由别人写,自己上台念一下。
没想到造反派真的找人来代笔,让王元去读。
无奈之下,王元只好当众读了一遍批判稿。
王元深知此事对恩师心理的冲击。
他在心里把自己做的这件事叫做“背叛”。
他愧悔于自己的屈从,一直不肯原谅自己。
此后,他再
也不像过去那样去恩师家了,即使遇到恩师,也总是想方设法躲开。
许多年后,华罗庚先生出访归来,给王元带回来国外数学界关于“华王方法”的论著,两个人才重新走到一起,继续他们的合作。
1 但是,两个人面对面时,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从不提起“批斗会”这件事———二人不约而同地保持缄默,连一个字也没有。
恩师辞世后,作为数学家的王元破天荒地费时十年为华罗庚先生写了一本传记。
在传记中,他记录了自己痛苦的内心历程,深刻忏悔了自己的过失。
在接受电视主持人的采访时,这位性情温和的老人再一次谈到了这个事件,并声明这是自己一生的遗憾。
主持人很奇怪王元用传记来消弭自己内心愧疚的方式,并问他为
什么不在私下场合向自己的老师道个歉。
没想到王元先生立刻坦承自己从来没有当面向老师道歉。
当主持人又问及为什么不请求华罗庚先生的原谅时,不善言辞的王元先生有些动情了:“这种事情,我觉得一个人做错了,自己知道,改了就算了,不要去要求他人原谅。
要求人家原谅是不对的。
事情本来就是你做错了。
凭什么要人家原谅你?人家已经很痛苦了。
你还要为了自己,非要人家原谅不可,让人家第二次受痛苦。
”
我见过许多在“文革”期间有过愧疚历史的人。
很多人后来都纷纷向受害者道歉,并请求原谅———理由是:如果他们不能得到原谅,他们的心灵就会一直痛苦下去。
只有王元先生一人———只是默默忏悔,而不请求任何原谅。
关于数学名人小故事:阿基米德
古希腊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前212年)的浴室里,阿基米德在洗澡。
浴盆里放了大半盆热气腾腾的水,阿基米德一屁股坐了下去,忽
然觉得浑身轻飘飘的,身子浮动着,那热水哗哗地直从盆里溢出来。
“水放得大多了。
”他下意识地站了起来。
盆里的水落了下去,他孩子气地又重重地坐下去,水又往上升起,没过盆沿溢了出来。
忽然,他眼睛一亮,跳出浴盆,光着身子冲到门外,跑上大街,高喊道:“我知道啦!我知道啦!”
咦!这老头疯了吗?瞧,他浑身上下一丝不挂。
其实,阿基米德没有疯,他解开了一个重要的秘密,一时有点忘乎所以。
几天前,地中海的西西里岛上的叙拉古王国的国王,叫金匠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漂亮极了。
可大臣们却窃窃私语:“谁知道是不是纯金的?”国王听了这种议论后,就叫人把王冠称了一下,可是王冠和交给金匠的金子一样重,没法辨别里面有没有含别的什么金属。
国王就把聪明的阿基米德召来,让他弄个水落石出。
现在,阿基米德在洗浴时得到了一种启发,他觉得,马上就可以弄清这个王冠的秘密。
当阿基米德发觉大家在一旁嘲笑他,低头一看,
才知道自己赤裸着身子,马上回屋胡乱地穿上一套衣服.进王宫去了。
他给国王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他找来一块和金冠同洋重的纯金块、两只同样大小的罐子和盘子,然后把王冠和金块分别放进装满水的罐子里,当水从罐子里溢出来时,各用盘子接着。
最后把这些水分别称一称,结果,发觉溢出来的水不一样多。
阿基米德对国王说:“现在我可以断定,这只王冠里掺有其他金属。
”
国王问:“为什么?”
“王冠和纯金块一样重,但如果王冠是纯金的,那么,它们的体积也应该是一样大,放进水罐里、溢出的水也应该是一样多。
现在,放王冠的罐子里溢出来的水多,说明玉冠的体积比纯金块大,由此可见,王冠不是纯金的。
”
国王忙派人把金匠抓来一查问,果然是用同样重的黄铜代替,铸在金冠的内层。
王冠中掺假的秘密就这样被揭开了。
关于数学名人小故事:欧勒刻苦研究
数学家欧勒(1707—1783)是瑞士人,他从小酷爱数学,26岁就
当上了数学教授。
他研究出一种计算行星轨道的方法,于是便利用这方法去计算一颗行星的轨道。
谁也没想到,悲剧从此开始。
起初他以为很快就会算出来的,伏在桌子上整整计算了一天,却没有结果。
他怀疑是否自己的方法出了毛病,但检查的结果使他相信没错。
于是他继续计算,忘了吃饭,忘了睡觉,又一天过去了,他隐隐约的地看到了自己要找的东西,但一下又抓不到手中。
数学家的手已经酸痛了,双眼刺痛流泪。
然而,他渴望的东西就在前头,他无法放下笔,脑海里尽是些各种各样的数学符号。
直到第三天,这些符号才汇聚成一个美妙的数字!
这最后的数据,在数学家的眼前好象金字一般放射着无数的光芒。
但一会儿,这光芒渐渐地模糊起来,最后竟然消失了。
原来,由于太紧张、太辛苦,欧勒的一只眼睛竟然累瞎了!
若干年后,另一只眼睛也失明了。
关于数学名人小故事:华罗庚
华罗庚小时候,他的父亲开小杂货铺,家里穷得很。
华罗庚一生下来就被装进一个箩筐里,顶上又盖一只箩筐。
老人说这样可避邪消灾,所以给孩子起名为“罗庚”,很有些吉祥如意的意思。
华罗庚上学期间,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常常独出心裁,我行我素。
而且把作业乱改一通,但这些并不能掩盖他的天资聪慧。
华罗庚的数学天才大大超过了他的同学们。
他上初中二年级时,教数学课的是法国留学生王维克。
有一次王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今有物不知其几,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过了好半天,竟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
王老师用眼扫视全班时,大部分学生都低着头,恐怕被老师喊起来回答。
只有一个学生在桌上用笔紧张地算着。
过了一会儿,这个学生果然举手要求回答了。
他大声说:“是二十三。
”王老师问:“大家说他回答的对不对?”教室里又是一片沉寂,同学们只是惊奇地看着站起来的那个学生,他就是很不起眼的华罗庚。
王老师说:“他答对了。
”接着老师
告诉大家,这是我国古代算学经典之作的《孙子算经》里的一道名题。
在楚汉之争中,汉王刘邦的大将韩信,还用这个方法点兵呢!西方数家尊称它为“孙子定理”。
王老师一再表扬华罗庚是个好学的孩子,前途不可限量。
从此,同学们对华罗庚刮目相看了。
其实,这年才刚满14岁的华罗庚,根本没看过《孙子算经》。
他完全是靠动脑筋,凭聪明才智计算出来的。
王维克发现华罗庚是个数学天才后,不断地鼓励他、帮助他,一步一步把他领入“数学王国”。
经过许多年的勤奋努力,他进了清华大学,又去了英国剑桥大学进修。
华罗庚终于成了一名自学成材的大数学家,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