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产业和产业经济学: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经济组织集团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产业组织: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这种企业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产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即资源在产业间配置状态,产业发展水平即各产业所占比重,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方式,或是技术经济联系和联系方式。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

产业关联: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

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或地区政府为了其全局和长远利益而主动干预产业活动的各种政策的总和。

有效竞争:有效竞争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

霍夫曼定理:指资本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

马歇尔冲突: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

产业布局:指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的经济现象。

瓶颈产业和朝阳产业:瓶颈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体系中未得到应有发展而已严重制约其他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

朝阳产业是指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其进入技术不断成熟、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时期,处在这一发展时期的产业称为朝阳产业。

直接消耗系数:又叫投入系数,其经济含义是生产单位j产品所直接消耗的i产品的数量。

X非效率:指在垄断企业的大组织内部存在着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状态。

市场集中度:指市场上的少数企业的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某一行业的支配程度,它一般是用这几家企业的某一指标(大多数情况下用销售指标)占该行业总量的百分比来表示。

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进入壁垒是指和潜在的进入者相比,市场中现有企业所享有的优势。

退出壁垒是企业在退出某个行业市场时所遇到的障碍。

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

后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勒纳指数和贝恩指数:勒纳指数度量的是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率。

其计算公式为L=(P-MC)/P,此处P是厂商的价格,MC是边际成本。

贝恩指数代表的是行业的超额利润率。

B=/V其中是经济利润,V为投资总额。

影响力和感应度:把一个产业影响其他产业的“程度”叫作该产业的影响力;把受到其他产业影响的程度叫作该产业的感应度。

政府规制:是政府为实现某些社会经济目标而对经济中的经济主体作出的各种直接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限制、约束、规范以及由此引出的政府为督促经济主体行为符合这些限制、约束、规范而采取的行动和措施。

产业集聚: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

中小企业政策和直接规则政策:中小企业政策是指政府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本国有关产业发展的特点,对各产业中的中小企业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措施和规定。

直接规制是指政府行政管理机构直接介入市场失灵的领域,即政府依法直接介入市场主体的决策为何我国电力产业成为瓶颈产业?1,东西部能源分布不均。

2,垄断导致供应不足。

3,电力管制,国家管电,市场管煤,电网输送与发电分开,价格矛盾。

第三节,1,产业组织理论,马歇尔冲突。

2,产业结构理论。

3,产业关联理论,质与量的关系,投入产出关系。

4,产业布局理论,空间经济学,经济地理学。

5,产业发展理论。

6,产业政策研究。

产业经济学1,理论前提:①研究对象和方法,②产业及其分类。

2,基本理论:①,产业结构:内容结构,数量结构,空间结构。

②,产业组织: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③,产业发展:发展的内容和途径,产业革命,发展战略。

3,理论应用:产业政策。

产业分类:产业分类就是为了进行产业研究和管理,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具有不同特点的产业分成不同的类型。

1,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以产品的最终用途分类。

2,列宁的农轻重产业分类法,以物质生产的不同特点。

3,霍夫曼分类法,消费资料产业:产业产品用途75%以上为消费资料;资本资料;其他产业:难以确定归属的。

4,三次产业分类法,以产业发展的层次顺序及其与自然界的关系作为标准。

5,标准产业分类法6,生产要素分类法,标准: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和种类和依赖程度的差异。

, 7,战略关联分类法,标准: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为标准。

8,钱纳里-泰勒分类法,P15。

早期中期晚期产业-制造业。

9,按照产业发展状况与技术分。

引申:跨学科的分类,不同学科的分类特点和规律。

分类依据:学科研究对象,研究特征,研究方法,学科的派生来源,研究目的,目标划分。

系统现象,发展规律。

原则:科学性,实用性,简明性,兼容性,扩延性,唯一性。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①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②静态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③统计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④博弈分析方法和结构分析法,⑤投入产出分析法,⑥唯物辩证分析法。

产业结构一,产业结构的类型:三次产业构成不同类型。

1,金字塔型。

2,鼓型,二产业多,一三少。

3,哑铃型。

4,倒金字塔型。

二,产业比例关系的不同类型。

依据:产业之间关系状况:①协调性,②失衡性。

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沿着人类需求的方向不断由低水平向高水平演进。

标志:劳动力资源的分布结构和各产业产值的相对比较的参数变化。

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原因1,第一产业在国民收入及劳动力的相对比重趋于减少的原因分析:①农产品收入弹性较小。

②农业处于报酬递减状态。

③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2,第二产业在国民收入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先升后降,基本不变的原因:①消费结构变化,使工业产品需求量增加。

②国民收入中用于投资部分的增长在不断扩充着生产资料的工业品市场。

3,第三产业劳动比重上升及国民收入比重大体不变的原因分析:①第三产业的资本、技术的进入壁垒低,为劳动力大量进入提供可能。

②收入提高,服务产品需求收入弹性高。

服务产品市场不断扩大。

③服务性产品差别小,该产业竞争激烈,不易形成垄断,服务产品附加值小。

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总体趋势及特点1,产业结构变化与工业化同步,第一产业下降,第二产业迅速上升,第三产业缓慢上升。

2,发展不平衡,有些阶段二迅速,一三缓慢甚至停滞。

3,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和高度化,但仍存在实现高度化问题,第三产业产值低。

4,产业结构状况和变化与体制创新改革有直接关系。

简述我国产业落后的表现产业经济学理论:配第-克拉克: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就业人口首先随着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

由人均收入的变化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规律称为配第-克拉克定律。

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与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相比,中国的产业结构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GDP第二产业比重大,第一产业持平,第三产业比重略低。

我国产业结构偏重。

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1、供给因素: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人口因素,技术进步,资金供应状况,商品供应状况,环境因素。

2、需求因素:消费需求,投资需求。

3、国际贸易。

4、国际投资。

5、其他:政府经济政策,市场。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主要问题①总量滞后。

②内部结构滞后。

③增长速度滞后。

产业关联方式(类型)①按产业之间相互依托的关系。

②产品、劳务联系。

③生产技术联系。

④价格联系。

⑤劳动就业联系。

⑥投资联系。

按产业之间供给需求联系①前向联系:通过供给联系与其他部门发生的联系,钢铁→汽车。

②后向联系:通过供给与其他部门发生的联系,煤炭→钢铁。

按产业工艺技术方向和特点①单向联系:棉花→棉纱→色布→服装。

②双向联系:煤炭和电力。

③多向联系:采掘与钢铁与机械。

按产业间依赖程度:直接联系,间接联系产业关联效应赫希曼的产业关联效应①前向关联效应。

②后相关联效应。

罗斯托的产业扩散效应1.回顾效应:主导部门的成长对那些向自己供应投入品的供应部门产生的影响,如房地产通过回顾效应带动钢铁、建材、机械、化工、陶瓷等产业发展。

2.旁侧效应:主导部门的成长引起周围地区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变化,如汽车产业改变底特律。

3.前向效应:主导部门的成长诱导了新兴工业部门、新技术、新能源的出现。

产业布局影响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社会政治因素、地理位置因素经济因素:1.区域分工对产业布局起决定性作用。

2.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不同对产业市场影响。

3.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不同。

4.市场条件。

5.资本的供给。

6.集聚产业对产业布局有重要影。

7.历史基础。

8.价格与税收条件社会政治因素:1.人口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2.国家的政策、法律和宏观调控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1.经济效益优先原则。

2.全局性、长远性和预见性原则。

3.分工写作原则。

4.集中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5.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的原则。

6.可持续发展原则产业布局的机制:根据产业布局特征和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同,可以将产业布局机制分为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两种类型。

产业布局的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市场手段的自发作用实现产业布局的目的的机制,它是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产业布局的计划机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行政计划手段的主动作用实现产业布目的的机制。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机制一、古典经济学派的区域分工协作理论与贸易理论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每个国家都有适于某种特定产品生产的绝对有利条件,从而导致该国生产该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1)天赋差异: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天然资源2)社会环境差异:人才优势、产品意识、消费倾向、社会风俗、市场部分3)经济环境:交通系统、信息流动、市场系统、管理体制4)决策差异:发展战略、规划方案、经济政策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相对最有力的产品,即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交易双方都可以节约资源,获得最大利益。

现代经济学派的区域分工贸易理论1.资源禀赋理论(H-O)2.现代区域分工与贸易1)技术差距理论:英国经济学家波斯纳1959年对俄林模式修正,通过技术创新控制技术外流保持创新与模仿的差距,从而保持一定的贸易结构。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开创期布局在中心城市;成熟期布局在次级城市;衰退期布局在落后地区。

3)“中心-外围”理论:世界经济体系由发达工业国家中心地带和不发达国家初级产品的外围地带两部分组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