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介绍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药学应用的课程,属于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包含免疫学内容的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医学类、药学类、生物类专业必开的重要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

1.课程描述:该课程涵盖了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两个部分,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免疫学是从微生物学分离出的一个独立学科,免疫学的发展只有100年左右的历史,已经成为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医学基础课。

生物学和免疫学都已经在生物学、医学领域各自发展成为重要的两个学科方向,并且是两门独立的重要课程。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跨多学科的课程。

课该程内容涵盖了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两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具有跨学科性。

微生物研究内容涉及了生物学的多个学科,如形态学结构、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生态学、分类学、传染与免疫学等。

其研究范围已经深入与扩大到工业、农业、海洋、水产、宇宙、食品、医药、畜牧等领域。

微生物学与生物化学、遗传学交叉形成了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基因组学则是数、理、化、信息、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的结果。

免疫学是以研究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基本免疫机制为主要内容,以发展有效的免疫学措施达到预防与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它涉及医学多门学科知识,如组织解剖、生理生化、分子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病理学以及临床医学,它是一门多学科相互渗透极强的前沿学科。

免疫学是内容抽象、系统复杂、知识更新速度快、理论性强的生命科学前沿学科。

组成免疫系统的器官、细胞、分子借助血管、淋巴管连接,遍及全身各处。

众多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基因之间相互作用,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线性关系,而是错综复杂的非线性相互反应,由多种传导信号系统介入,产生一系列不同的免疫功能。

诸如此类构成了免疫学的复杂网络特点。

20世纪70年代以来,借助分子生物学发展的成就,免疫学在以基因、分子、细胞、整体功能各有不同、互为基础的层次上研究免疫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开拓了认识生命奥秘的诸多重要途径。

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创新,分子免疫学的进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

近年来,- 1 -不断有免疫分子被相继发现,免疫学的理论体系也在不断更新,据统计,20世纪共有11位免疫学家由于在免疫学上的突出贡献,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奖。

正是由于免疫学的迅速发展,也使得免疫学的有关内容渗透到许多其他相关学科,如微生物学、病理生理、病理解剖、药理、生化等。

免疫学自身也发展成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同时形成了免疫学另一特点即知识进展更新快。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微生物从发现到现在短短的300年间,特别是20世纪中期以后,已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形成了继动物、植物两大生物产业后的第三大产业。

以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和菌体本身为生产对象的生物产业,所用的菌除了来源于现有的从自然界筛选或选育的菌株,也来源于或将来源于正在采用现代生物核心技术——基因工程,改造(改良)或创造的一批具有强大外源基因表达功能的菌种(株),特别应用于生化药物、基因药物的生产,以及用于疑难疾病治疗的以核酸为靶标的新药物生产,微生物工业新产品(如降解性塑料、DNA芯片、生物能源等)的生产。

免疫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基础免疫和临床免疫。

所谓临床免疫是指将免疫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应用于临床医学。

主要内容是免疫病理(免疫功能异常是如何导致疾病,如超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免疫学诊断(方法特异,敏感)和免疫学治疗(利用免疫学原理预防治疗疾病)。

免疫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已经应用到临床医学的多个学科,内、外、妇、儿、检验、口腔、眼科、神经内分泌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免疫性疾病,免疫学预防,免疫学治疗。

与生物学其他学科的实验课相比,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实验技术体系较为独特,是从事与分子生物学相关的科学研究及微生物相关产业、临床医学必须依赖的技术。

2.设计思路:在《高等学校药学本科专业规范》中规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作为生物学与医学基础课程体系的课程之一必须开设,这是基于微生物学、免疫学与药学的密切相关性(微生物学、免疫学与药学的关系请见图1)。

微生物中有的类群是药物作用的目标,有的类群是药物的来源,有的菌株是药品生产的“工具”;免疫学涉及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关系、疾病与防御和治疗的关系、免疫治疗的药物等。

该课程作为药学专业基础课,其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及其初步应用。

课程内容的也是参照《高等学校药学本科专业规范》要求、结合药学学科发展现状进行的选择与编排的,为未来从事与医学、药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和免疫机制、特异性诊断以及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及与之相关的免疫损伤等疾病,开发研制与微生物有关的药物,保证和控制药品质量等方面的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图1. 微生物学、免疫学与药学之间的关系图通过学习《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使学生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了解各类微小生物(原- 2 -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病毒)的形态结构、生态分布、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其研究方法;熟悉常用消毒灭菌方法;掌握抗生素药效学研究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理解和掌握免疫应答的规律,了解免疫学知识在解释某些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方面的应用,以及当前新的进展。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学概论、微生物学在药学中的应用和基础免疫学等。

课程知识点包括: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等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和培养特征;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及增殖过程;微生物的营养、代谢、生长与繁殖;微生物的控制;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及微生物菌种选育和菌种保藏;微生物生态;传染;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免疫病理;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生物制品及其应用等。

3.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该课程先修或并行的课程为有机化学,并行课为生物化学。

该课程为药学分子生物学(媒介、工具、生物反应器)、药理学(作用靶标、活性筛选与评价)、天然药物化学(药源、合成生物学)、海洋药物学(海洋微生物药源)、生物技术制药(微生物发酵生产)、海洋学Ⅲ及海洋学实习(海洋微生物类群)、GMP实习(质量控制)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对实验技能方面的专业素质没有特别要求。

二、课程目标:该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及其初步应用。

重点任务是使学生明确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免疫机制、检验诊断要点及特异性防治原则,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制药工艺学、药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同时也为未来从事开发研制与微生物有关的药物、药品质量控制与保证等方面的工作做基础技术准备。

三、学习要求《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即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且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课程内容体系繁杂,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遗传学、生态学、临床医学等学科均有交叉;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学科自身发展速度快,以新发现、新理论为基础的新技术转化、技术辐射速度快,对其他学科的发展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基于上述特点,课堂教学要求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注重启发式教学,适当利用课外时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追索知识的源头和前沿进展,在培养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能力、专业英语应用等方面提供训练机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总之,通过教师“导演”,使学生有效地“动”起来,了解常用的学习工具,培养持续学习能力,达到引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教学形式包括:讲授、小组作业、课堂随机测试、课堂问题讨论、学生专题讲解等。

四、教学进度- 3 -1 绪论 6 微生物知多少?1、什么是微生物2、微生物的五大共性3、微生物与我们4、微生物的发展和微生物学的分支5、微生物学研究基本方法巴斯德的贡献、科赫的贡献、科赫原则。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是什么,以及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微生物学发展过程;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学生课外小组学习,课堂交流。

提供视频资料。

2 第一章原核微生物81、细菌细胞的形态构造和功能群体形态2、放线菌细胞的形态、构造繁殖菌落特征3、他原核生物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古生菌重点是细菌,难点是细胞壁结构与功能,支原体细胞膜,放线菌。

学习各种原核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古生菌的细胞结构、生活史和培养特征,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

随堂测试、视频学习。

配套的实验内容包括细菌染色形态学观察、放线菌观察。

3第二章真核微生物41、真核微生物的特点及主要类群2、酵母菌细胞的形态、构造繁殖方式、生活史菌落特征3、霉菌细胞的形态、构造繁殖方式菌落特征酵母菌的繁殖及生活史,霉菌的特化结构。

学习真核微生物的基本结构特点,重点掌握酵母菌、霉菌的繁殖方式和酵母菌的生活史。

学生小组学习作业,个人时事作业。

配套的实验内容包括酵母菌的形态观察、死活细胞鉴定、霉菌的观察。

4第三章病毒与亚病毒41、病毒的形态构造、病毒的繁殖方式2、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3、病毒与实践病毒结构、增殖过程;病毒一步生长曲线。

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了解病毒和亚病毒形态构造和组成;噬菌体的繁殖方式;掌握反映病毒生长繁殖规律的一步生长曲线的原理;及有关病毒非增殖性感染特别是噬菌体溶原性反应的基本概念。

学生检索作业随堂测试视频学习艾滋病专题5第四章微生物的培养与培养基31、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3、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移位4、培养基培养基配制的原则培养基的种类营养类型,主动运输,实践中对本章知识的灵活运用。

了解微生物营养类型的特点及多样性,学习培养基的配制和设计原则,为今后对微生物的研究与利用打下基础。

随堂测试。

配套的实验内容包括:土壤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中多种培养基的制备技术、微生物生理生化特征实验中多种培养基的制备技术。

- 4 -6第五章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31、微生物的生长测定方法:数量变化对微生物生长情况进行测定生物量为指标测定微生物的生长2、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和同步生长生长曲线3、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4、微生物培养方法概论5、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控制微生物的物理因素化学杀菌剂、消毒剂和治疗剂微生物生长测定方法、细菌生长曲线,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及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了解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规律,掌握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及各种物理、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