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送别诗手法

送别诗手法


古道长亭,芳草萋萋, 夕阳映山,离情满怀。 晚风拂柳,残笛在耳, 执酒留别,酒尽梦寒, 浓浓情意就在这无言的 梦境中永远地飘荡……
五、六两句分写别后各自在柳州和途中将 会见到的景色。 “桂岭瘴来云似墨”,写诗人所居留的柳 州,遍地崇山峻岭,林木浓密,气候湿热,经 常有瘴雾浓云迷漫,黑压压地如同泼墨,气氛 郁闷难爱。 “洞庭春尽水如天”,写宗一此去江陵, 路经洞庭湖,在这暮春时节,更是碧波万顷, 一望无际,水天相连一色,景象空阔迷茫。 这两句对偶,一写山,一写水,诗中有 画,景中寓情,用浓墨重彩渲染出了在去留离 别间黯然神伤的两种不同境界,烘托出了无尽 的离情别恨。
2、诗中作者感情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相逢时的欢愉,分别时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②瘴来云似墨,洞庭③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④树烟。 注:①宗一:柳宗元的从弟,元和十一年 春,自柳州赴江陵。②桂岭:这里泛指 柳州附近的山。③洞庭:在柳州至江陵 途中。④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1.颈联中两处比喻各有何妙处?
别韦郎中 张谓 星轺①计日赴岷峨,云树连天阻笑歌。 南入洞庭随雁去, 西过巫峡听猿多。 峥嵘洲上飞黄蝶, 滟滪堆边起白波。 不醉郎中桑落酒②,教人无奈别离何。 注: ①星轺 :使者所乘的车②桑落酒:古代美酒名
颔联、颈联中,作者应用了哪些手法?表 达了怎样的情绪?(4分) 【答案】想象(虚写)、借景抒情。(2分) 作者通过想象别后途中境遇以及归雁、啼猿、 黄蝶、险波等景象,转达出作者与朋友分别 时的凄切与神伤。(2分)
•新奇绮丽
新鲜华丽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 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新丽”处表现在:(1)比喻巧妙,用语绮丽。 把朋友归去路上清澈明亮的江水喻为美人流动的 眼波,把团簇纠结的山峦喻为美人蹙损的眉峰, 极言浙东山水的秀美可爱。 (2)语带双关,意蕴丰富。“眉眼盈盈处”有 两层意思:一指清丽明秀的江南山水有如女子的 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千 万和春住”既表达了和鲜花如锦的春天住在一起 的惜春之情,又喻含祝愿朋友与家人团聚之意。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深入学习之高考引路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如何抒情? 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课外迁移
淇上送赵仙舟
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1、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 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2、诗中作者感情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试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答:①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净山、 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传达了作者感伤 之情;②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伤 离”、“愁”的情感;③细节描写(动作 描写),以伫立河边的细节,表现作者对 友人的不舍。
元和十一年( 816 )暮春,柳宗元的从 弟柳宗一,自柳州赴江陵,柳宗元怀着沉厚 的感情写了这道诗。 头二句写送别时的情景。暮春时节,落 花飘零,诗人送别从弟宗一来到柳江边。两 情依依,相望垂泪不语。诗人凝望着一去不 返的江水,不由悲从中来:长期的贬谪生活, 心灵已千疮百孔,患难弟兄好不容易相聚, 现在又要远别,使他更加黯然神伤。这两句 是总写,“倍黯然”三字,既含万千辛酸于 一身,又很自然地开启下文。
送别诗常用的艺术手法
1:直抒胸臆
衢洲别李秀才 方干 千山红树万山红, 把酒相看日又曛, 一曲离别两行泪, 不知何地再逢君?
送别诗的艺术手法 2:借景抒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别诗的艺术手法 3:借乐景衬哀情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三、四两句紧接着伤叹自己的贬谪身世: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作者 自永贞革新失败,不断遭受打击、迫害,先 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又被贬为柳州刺 史,柳州离京城长安约六千里,前后被贬僻 荒正好十二个年头。这两句排比、铺陈,对 仗工整:“一身”,形象地说明身世的孤零, “万死”,沉痛地诉说了遭遇的历尽艰危。 “去国六千里”,展示了离开京城的遥远路 程;“ 投荒十二年”,表明了被贬僻荒的 漫长岁月。每一个字都渗透着作者的悲愤不 平之情。
温故知新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 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上片提到流水和青山两个意象,写浙东山水的美 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送春归”点明 作者为春天刚刚逝去而满怀伤春之愁,“送君归” 则再添别恨,“和春住”暗含惜春祝愿之意。
——送别诗手法分析
学习目标
1.积累、理解离别诗的艺术 手法。 2.学会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 歌的艺术手法。
送别诗的艺术手法
古代送别诗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可分为抒情 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常见的抒情手法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托物寓情等 常见的描写手法有:虚实结合、细节刻画等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等 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联想和想象
答案: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1分)。翘 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 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 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3分)。
送蜀客 雍陶 (10年天津卷)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试赏析这首诗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答: 反衬。这首诗通过描写早春剑南 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送别诗特点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 常见意象:时间(傍晚、月夜)地点(长亭、渡口、 古道、南浦等)物象(瘦马、芳草、晚风、柳树、笛 声、远山、浊酒等) 3.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 陈心志的告白;通过想象别后情境,表达对友人的担 忧与思念。 4.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5.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虚实结合
送别诗的艺术手法 4:托物寓情
赠别二首(其二)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炬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送别诗的艺术手法
5:虚实结合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送别诗的艺术手法 6:比喻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答:前一个比喻,描写自己所处之 地,瘴气弥漫,乌云似墨,形象地 写出了自己处境的险恶;后一个比 喻,想象宗一行经洞庭之时,春色 已尽,水天相接,含蓄地表达了天 涯阻隔之情。
2.请简析尾联抒发的感情及其 表现手法。
答:抒发了对宗一的牵挂不舍之情。 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想象别后在 梦中经常梦见“郢”一带的烟树, 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思念的悠长。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本诗借劳歌、秋景、日暮、醉酒、风雨、 西楼等意象来抒发作者的离别之愁。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 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红叶青山 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 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
结尾两句,写今后的相思之情。“欲知 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相思 梦”,彼此梦中思念。“荆门郢树”,指 柳宗一今后所居之地。这两句是说,别后 两地相处,料想彼此相思成梦。我今后相 念你,我的梦魂会经常到江陵一带与你相 见,那荆门的山,郢都的树,正是我的梦 魂凝望处。 这首诗尽情地发挥了赠别题材的特点, 把自己被逐后的生活感受,融合在对亲人 的惜别或挚友的怀念之情中,诗中渗透着 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悲愤,全诗用语精切, 富于感情色彩。三、四句写得尤为沉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