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模块考试试卷分析
本次考试内容包括必修一(1——13课)内容,现对其分析如下:
一、试卷分析
本次命题总的来看比较成功,主要表现在:
1.从内容上看,本次考试试卷满分100分,选择题25道,每题2
分,共50分。
材料题3个,共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试题
考所考察的知识点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完全针对老师教学及
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未出现超纲现象,且对于各单元知识点
的考查重点突出,分配合理。
2.从命题特点方面看,本次命题特点分明,主要表现在:一是立
足教材,紧贴高考,命题取材多样化,命题视角多元化,目标
考查多维化,体现出“基础性”、“全面性”、“拓展性”的
原则;二是全面考查历史学科能力,考查学生分析解读历史材
料的能力,考查从材料情境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对
材料知识的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达能,着力树立起学生的“全球
史观”、“现代化史观”等新史观。
3.从难易度方面看,本次命题比较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灵
活应变能力,设问时把握了论从史出的原则,对考生的思维提
出更高的要求,对高中文科教学和高考备考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4.具体分析
第26题,考察的核心信息是各国经济体制创新与调整,是必修二第三单元重点,三个设问都是基于基础知识,只是设问的问法发生
了变化。
比如第一小题“据材料一指出列宁实施战略上退却的含义及目的”,本题命题意图是考察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影响,如果设问是直接问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影响,估计同学们都会,但是并没有这样设问,造成学生失分严重的现象,这也反映了现在学生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能熟练的记忆基础知识,但就是缺乏对知识的活学活用的能力,根本原因还是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对材料的解读不到位。
所以在讲评过程中,除了落实基础知识点外,还是侧重加强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
第27题,考察的是中国与经济全球化关系的阶段特征,是以小论题的形式考察。
本题是学生拉开差距的一道题目。
答的好的同学可以拿满分,但如果开头论点弄错,写再多也是零分。
要加大这一类型题目的练习力度。
第28题考察儒学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时代特征及其影响。
关于儒学是学生分科后进入高二学习的内容,基础知识记得牢,但这题得分率不高,主要是对题干的分析和把握出现了偏差,比如第一小问“概括材料一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很多同学在卷面上呈现的却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和材料相去甚远。
二、学生失分的原因
1.本学期时间短,内容多,讲授速度较快,学生消化不够,平时
缺少试题的训练。
2.基础知识还不够扎实,知识缺乏系统性、完整性、综合性,知
识储备少,缺乏历史知识相互联系的基础和能力,一知半解,分析问题过于片面。
3.审题不注意对关键字、词、有效信息的突破,抓不住关键点,
获取材料的有效信息的能力欠缺,知识的迁移力度不足,不能做到“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原则。
4.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联系、比较、概括、归纳、分析能力较差,
分析不够准确、到位,应变反应迟钝,不能紧扣材料作答,思维混乱,答案缺乏必要构思,所答非所问。
5.答题不讲究策略,不能按点按分值回答,缺乏应试的技巧性。
语句不分段落,没有序号,没有格式,层次不清,缺乏段落化、序列化、规范化,不会使用历史专业语言或学科术语来答题,口语化严重,出现许多无效文字和错别字,表意不准确。
三、今后教学措施
1.进一步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内各老师知识及经验的交流,发挥
集体智慧;加强与本地或外地其它兄弟学校的交流,强化教师基本业务素养,提升专业能力,与时俱进。
2.研读新课标,把握高考方向,明确考点,抓住主干,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夯实基础,适当拓展重难点,适度进行基本的史学方法和史学理论的教学,加强史学新观念的学习。
3.教师授课须注重在平时加强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及不断完
善,每一专题上完后作知识体系的梳理,平时注意古今联系、
中外对比,让学生具备全球史观,具备更广阔的眼界及更全面深刻的思维。
4.进行定时定量训练,抓住每一次讲解试题的机会,有针对性的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及答题技巧的指导,总结规律性,讲求实用性。
(1)加强专项题型的训练,提高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尤
其是文言文材料)的能力,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迁移和联系。
(2)加强抽象概括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最大限度获取有
效信息的能力,加强审题指导,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敏锐度,使其能善于抓住关键词和提示语。
(3)加强答题规范化训练,指导要点式作答,主义语句的
准确性、规范性,养成运用学科语言回答问题的习惯。
端正
态度,重视错别字的危害,杜绝“随意涂抹、增减删改、划
线打叉、乱画箭头、乱做标记、旁注”等不良答题习惯。
(4)另外,印发一些学习方法及答题技巧方面的资料供学
生参考,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也是
一种很好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