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第18课《战略大决战》课件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第18课《战略大决战》课件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战争形势发生巨大变化。 国民党军队的五个战略集团分别被牵制在西北、中原、华 东、东北五个战场上。8月,国民党决定采取重点防御的战 略方针,企图垂死挣扎。毛泽东根据这种形势,认为人民 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故当机 立断,决定对敌发动战略决战。 ---摘自《中国共产党大典》P1269
粟裕 邓小平 刘伯承 陈毅 谭震林
三大战役 之
时 地 部 间 点 队
1948年9月至1948年11月 东北 东北解放军 林彪、罗荣桓
指 挥 员

意 义

解放了东北全境,使解放军 第一次在数量上占了优势
三大战役 之
时 地 部 指 概 意 间 点 队 挥 况 义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华北 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林彪 罗荣桓 聂荣臻
温故知新
1946年6月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1947年夏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大决战
第18课
学习目标
重点掌握三大战役的基本史实 了解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
合作探究1 据材料概括战争第三年国共双方情况
“在一九四六年七月至一九四八年六月的两年作战中,人民 解放军歼敌二百六十四万人,其中俘敌一百六十三万人。两年中 人民解放军由一百二十余万人增加到了二百八十万人。其中正规 军由一百一十八个旅增加到了一百七十六个旅,正规军人数由六 十一万增加到了一百四十九万。 由于我党坚决领导农民实现了土地制度的改革,现已有 大约一万万人口的区域彻底解决了土地问题,地主阶级和旧式富 农的土地大致平均地分配给了农村人民,首先是贫雇农。 党在国民党区域的工作,有了很大的成绩,这表现在各 大城市中争取了广大的工人学生、教员、教授、文化人、市民和 民族资本家站在我党方面,抗拒了国民党的压迫,使国民党完全 陷于孤立。 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在一九四六年七月为四百三十万人, 两年被歼和逃亡三百零九万人,补充二百四十四万人,现有三百 六十五万人。” ——一九四八年十月十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林彪
罗荣桓
辽沈战役指挥者林彪(中)、 罗荣桓(右)等在作战前线
合作探究3 党中央为何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1)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2)可保障北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 古都文物免遭战争破坏。 (3)傅作义部接受和平改编为其他战场的 国民党将领倒戈率部转向人民的一方,提供 了良好的范例。
1、陈毅司令员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 课文,以具体史实说明。 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 众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
民 工 担 架 大小车 牲 畜 船 只 筹 粮 挑 子 543万人 30.5万副 88万辆 76.7万头 8500只 9.6亿斤 20.6万副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小结:
辽沈战役
1948.9——1948.11
解放东北全境
战 略 大 决 战
三大战役
淮海战役 奠定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
1948.11——1949.1
平津战役
1948.11——1949.1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渡江战役
1949.4
捍卫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解放 南京 1949.4.23,国民党政权垮台。
过大江
毛泽东和朱德在1949年4月向解放军 下达的命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 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 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 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使北平得到和平解决 ,使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三大战役 之
时 地 间 点

概 意

况 义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指 挥 员
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陈毅司令员说: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 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合作探究2
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 有利条件有哪些?
兵力对比 敌军态势 我军态势 战局延伸
解放军兵 孤立分散, 东北根据地 有利于华北、 支援战争物 华东作战, 力在五大 补给困难, 质力量雄厚, 战场中唯 或战或守 人民群众踊 以东北的工 业支援全国 一超过国 意图未定。 跃参军支援。 的战争。 民党军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