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消费经济学试题课程代码:0018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消费者应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是()P13A.效用最大化B.支出最小化C.收入最大化D.成本最小化解:消费者行为特征:(一)效用最大化原则:这是大多数消费者行为的基本原则。
所谓效用,即商品和劳务的有用性,或消费者通过商品和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满足。
(二)习惯性。
即指消费者的行为方式要受过去习惯的影响。
(三)不可逆性。
即指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要受自己目前收入水平的影响,而且也受自己过去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影响。
(四)示性。
消费者的行为不仅受自身的收入水平、消费习惯的影响,还受周围人的影响,这就是消费者行为的示性。
(五)复杂性。
2.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是()P26A.收入效应的作用结果 B.替代效应的作用结果C.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共同的作用结果D.商品价格的上涨解:需求曲线之所以向右下方倾斜,可以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这两方面作用的结果。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说明消费者在消费某种商品时,消费数量越多()P33A.得到的总效用越多B.得到的总效用越少C.效用增量越多D.效用增量越少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他指的是,消费者在一定时间消费某一商品时,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该商品的边际效用或效用增量趋于递减。
4.当消费者选择商品X和Y的数量组合时,下列关于预算线的说确的是()P20A.当X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围绕预算约束线与横轴交点旋转B.当Y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围绕预算约束线与纵轴交点旋转C.当消费者的偏好变化时,向外平移D.当收入提高时,向外平移5.人们进行消费或储蓄决策的主要依据是()P70A.名义利率的变动 B.市场利率的变动C.实际利率的变动D.基准利率的变动解:所谓名义利率是指包括对通货膨胀风险补偿的利率。
实际利率是指物价不变而从货币购买力不变的条件下的利息率6.若某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于1,则被称为()P30A.缺乏弹性 B.富有弹性 C.单位弹性D.无弹性解: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
这表示需求量的变化大于价格低变化。
这种情况被称之为弹性充足或有弹性。
在这种情况下,价格的下降会引起需求量的较大的增加,因此,企业通常通过降价来增加收益。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这表示需求量的变化小于价格的变化。
这种情况被称作弹性不足或缺乏弹性。
在这种情况下,价格的下降会引起需求量较小的增加,因此降价会减少企业的总收益。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等于1.这表示需求量的变化正好等于价格的变化。
这种情况被称为弹性为1或1弹性。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变动价格不会引起总收益的变化。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无穷大。
这表示价格的较小变化会引起需求量的无穷大的变化。
这是一种极端的情况,被称之为完全弹性或无限弹性。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能接受市场的价格,而不能以高于或低于其价格来销售。
7.下列投资类型中,流动性最强的是()P75A.实物投资B.金融投资 C.教育投资D.房地产投资解:金融资产的偿还性、流动性和风险性等特点,导致金融投资具有以下特点:(1)在进行金融投资时,消费者让渡的是货币资金的使用权。
无论是银行存款,还是股票、债券的买卖,转移的只是这些资金的使用权,资金的所有权仍然属于消费者。
(2)在金融投资、实物投资、教育投资这三种投资类型中,金融投资的流动性最强。
(3)金融投资是为实物投资提供资金,而不是直接参与生产。
他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
8.下列哪项是基金共同的特点()P82A.风险高B.收益率高 C.流动性低D.风险分散解:基金的特征有:第一,从大量的投资者手中募集资金,设定基金;第二,基金管理人将该基金资产投资于各类有价证券和其他行业;第三,为了确定投资的最佳收益目标,最大限度降低投资风险,基金的管理者往往把集中的资金分散于各种投资对象。
第四,投资收益按投资者出资额的多少进行分配。
投资基金的优点:第一,规模经济。
第二,投资分散,降低风险。
第三,具有专业管理效果。
9.随着工资的上升,个人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为()P111A.向右上方倾斜B.向右下方倾斜C.最终向后弯曲D.为一条水平线解:个人劳动供给曲线,它被称为向后弯曲劳动供给曲线。
10.具体地说,劳动者不参与劳动市场的原因不包括下列哪项()P119 A.消费者对非劳动时间的偏好较弱B.消费者对非劳动时间的偏好较强C.消费者对收入的弱偏好 D.工资水平低解:具体地说,劳动者决定不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原因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消费者对非劳动时间的偏好较强。
二是对收入的弱偏好,这意味着他可以在低财富状态下生存;三是工资低,因而消费者宁愿从事家务劳动或者休闲。
11.消费信贷的变动趋势与储蓄的变动趋势的关系是()P138 A.同向变动B.逆向变动 C.零变动 D.同幅度变动解:消费信贷还会影响人们的储蓄行为,具有降低储蓄的作用。
12.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也被称为()P153A.绝对收入假说B.边际效用递减C.相对收入假说D.生命周期假说解:凯恩斯的消费函数被称为“绝对收入假定”。
其中心是消费倾向递减论。
C=a+bY C-消费,Y—收入;a—已知的常数,代表各种主观因素;b—消费倾向为小于1的正数这个公式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1)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的函数。
(2)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支出也会增长,但收入的增量不是全部用于消费,边际消费倾向是一个小于1的正数。
(3)由于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平均消费倾向也随收入的上升而下降。
绝对收入假定体现了这样的思想:消费随收入的变化而绝对的变化。
13.按照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下列哪项不是影响消费倾向的因素()P155A.工资单位的变化 B.消费者的预期寿命C.消费者的贪婪和吝啬D.利息率的变化解:影响消费倾向的主观因素:(1)建立准备金,以防止预料不到的变化。
(2)为可以预料到的未来个人和家庭的需要做准备。
(3)牺牲目前较少的消费,赚取利息和投资收益,以增加未来的收入,使未来能有更多的消费。
(4)处于一种人类本能,总是希望未来的生活水平比现在高,所以存钱留做将来享受。
(5)即使心目中不一定有什么特殊的用途,也想存钱来保持个人的“独立感”和“有所作为的”感觉(6)存钱作为投机或进行企业经营之用(7)把钱作为遗产,留给后人。
(8)纯粹的吝啬,以致节省到不合理的程度。
影响消费倾向的客观因素:(1)工资单位的变化。
(2)收入和净收入之间差额的变化(3)财产的货币价值的意想不到的变化。
(4)利息率的变化(5)财政政策的变化。
(6)个人对未来收入预期的变化。
14.按照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下列哪项是影响长期消费倾向的因素()P156A.物价水平的波动 B.消费者现期收入水平的变动C.消费者预期收入水平的变动D.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解:长期消费倾向的变化:(一)利息率的长期变动趋势对消费倾向的影响;(二)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对消费倾向的影响15.提出持久收入假定的经济学家是()P158A.凯恩斯B.杜生贝 C.弗里德曼D.莫迪利安尼解:持久收入假定是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来的。
其核心是用人们的长期收入来分析人们现期消费支出的变化。
公示表示如下:C P=KY P式中C P-持久消费,Y P-持久收入,K-持久消费与持久收入的比例,接近于常数。
持久收入假定包含了以下几个要点:(1)消费者收入和消费都可以分为两类,即“一时收入”和“持久收入”及“一时消费”和“持久消费”。
“一时收入”是指瞬时间的、非连续性额、带有偶然性的收入;“持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料到的长久性的、较稳定的收入比如工薪收入、房租收入、利息、股息等。
“一时消费”是指非经常性的消费支出;“持久消费”则是具有经常性质的消费支出(2)可以假定某些家庭的“一时收入”是正值,另一些家庭的“一时收入”是负值;也可以假定某些家庭的“一时消费”是正值,另一些家庭的“一时消费”是负值。
这样,社会的“一时收入”和“一时消费”的平均值都等于零。
(3)“持久收入”和现期收入不同,消费者预计到的现期收入在一生中可能有较大变化,但预计到的“持久收入”则是一个常数(4)“一时收入”和“一时消费”之间不存在固定的比例关系。
“一时收入”和“持久收入”之间,“一时消费”和“持久消费”之间也不存在固定的比例关系。
但消费者的“持久收入”和“持久消费”之间则可以有一定的比率。
(5)根据持久收入假定,人们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同它的现期收入有关,而是与它的可以预计到的未来收入,即“持久收入”有关根据持久收入假定,凯恩斯所提出的“边际消费递减规律”不一定存在。
因为当人们预支未来收入作为现期消费支出时,消费倾向就会发生不规则的变化。
此外,按照持久收入假定,考察边际消费倾向时,应当区分“一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和“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前者较低,后者较高。
同时,“一时收入”被用作消费支出时,主要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
耐用消费品支出同“一时收入”的关系要比同“持久收入”的关系更密切。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定,旨在说明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以“持久收入”来代表的总财富。
既然持久收入具有高度稳定性,则货币需求也具有高度稳定性。
16.投资乘数的大小由下列哪项因素决定()P167A.消费者的收入水平B.平均消费倾向C.边际消费倾向 D.商品的价格解:乘数,也译作倍数,它是指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始初注入之间的比例。
若注入的是投资,这个比例就叫做投资乘数。
国民收入的增加量与投资最初的增加量之比,被称为投资乘数。
1投资乘数的大小由边际消费倾向的高低决定。
公式:K=1-a 其中:a为边际消费倾向。
可见投资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呈正方向变动。
17.在罗斯托对经济增长阶段的分类中,不包括下列哪项()P169 A.原始社会阶段B.传统社会阶段C.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D.起飞阶段解: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于1960年提出的。
将各国经济增长过程概括为五个阶段: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其中最关键的阶段时起飞阶段,它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度的关键,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困难的阶段。
18.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实践经验表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要达到()P217A.100美元~200美元B.2000美元~3000美元C.3000美元~4000美元D.4000美元~5000美元解: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美元—3000美元以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就业比重将呈现出大幅度上升的趋势,并将最终超过第二产业的比重。
19.下列哪项不是表示通货膨胀的指标()P191A.生产者价格指数 B.消费品价格指数C.市场零售物价指数D.社会痛苦指数解:通货膨胀是指社会物价总水平的普遍上涨,通常可以用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消费品价值指数(CPI)、市场零售物价指数(RPI)等指标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