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
一、概念题
法律文化(华侨大学2014年研;南京大学2011、2008年研;中南财大2008年研;南京师大2008年研;吉林大学2003年研)
答:法律文化是整个文化构成的一个特殊部分。
在概念上,文化概念的多样性同样影响着对法律文化的理解,使法律文化这一概念也具有多样性。
法律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作用的基础上,国家政权所创制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以及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态度、价值、信念、心理、感情、习惯及理论学说的复合有机体。
二、简答题
1.法律意识有哪些分类?其意义如何?
相关试题:法律意识(概念题,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研)
答:法律意识可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1)根据法律意识的社会政治属性,可以划分为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和不占统治地位的
法律意识。
①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是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它是与社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法律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法律制度处于有机的联系之中,是法的形成和实现必不可少的条件。
②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与现行法往往是对立的,对法的制定和实施起消极作用。
但是,也不排除在一定条件下被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中也存在支持现行法律制度中某些成分的因素。
(2)从人的认识过程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角度,法律意识可分为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
①法律心理是人们对法律现象认识的感性阶段,它直接与人们日常的法律生活相联系,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表面的、直观的、自发的反映。
②法律思想体系是人们对法律现象认识的理性阶段,它表现为系统化、理论化的法律思想、观点和学说,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自觉的反映。
(3)从意识主体角度,法律意识可以划分为个人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和社会法律意识。
①个人法律意识,是指具体的个人对法律现象的思想、看法、意见和情趣,它是个人独特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经历的反映。
个人有关法律问题的实践以及其所接触的社会环境和对法律现象的看法,对个人法律意识的形成都有直接的作用。
②群体法律意识是指家庭、集体、团体、阶级、阶层、民族、政党等不同的社会集合体对法律现象的意识。
③社会法律意识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对法律现象的意识,是一个社会中个人法律意识与各种群体法律意识相互交融的产物,因此,社会法律意识往往是一个国家法制状况的反映。
(4)从法律意识的专业化、普及化程度,可以划分为职业法律意识和群众法律意识。
①职业法律意识是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研究与教学人员等专门法律工作者的法律意识。
②群众法律意识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现象的最一般的理解。
2.法律意识的作用。
答:法律意识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与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对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及政治法律制度起着不同的作用。
①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的作用
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是一个国家法律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法律制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作用又可分为两种:
a.渗透到法的制定和实施之中,成为法律调整因素;
b.独立于法律调整,发挥社会意识形式所固有的思想教育作用,灌输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形态、价值观,普及法律知识、文化,为实现法律调整、实行法治创造良好的思想、心理条件。
②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的作用
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则不属于该社会法律上层建筑的范畴,对现行法律制度起着消极的破坏性作用。
(2)在法的形成过程中,法律意识起着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的作用。
一个国家的法的形成、法律制度的完善,归根到底取决于该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任何立法者都不能不顾客观条件任意创制法律规范,但这并不否认法律意识在法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有正确的法律意识,是使客观需要转化为法律规范的重要条件。
(3)在法律实施过程中,法律意识起到调整作用,使人们的行为与法律规范相协调。
法律
意识在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将法律规范运用到具体问题、具体案件的活动即法的适用中,起着重要作用。
3.法律意识与法和法律制度是什么关系?
答: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法律现象,它与其他法律现象处于有机联系之中。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上层建筑由思想上层建筑即社会的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和政治上层建筑即与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构成。
在各种法律现象中,有的属于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的范畴,如法律规范、法律组织(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它们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法律意识则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1)法律意识与法的关系
①法律意识是法的创制的前提条件之一,是法的实施的指导思想,在一定条件下法律意识可以起到法的作用,特别是在一个国家法律制度不完备、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时,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往往直接起到法的作用。
②法律意识本身并不等于法。
在一定条件下法律意识可以起到法的作用,这并不是法律意识本身所固有的属性,而是国家在特定条件下赋予某些法律意识的属性,不能因此而认为法律意识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起法的作用,甚至认为法律意识就是法;不能把法律意识与法混淆起来,这是因为:
a.法律意识本身有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和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之分。
只有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才可能成为法律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法所反映的只能是占统治地位的即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
即使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也不就等于法律规范。
b.一个国家的法律必然是统一的,但法律意识却是多种多样的。
在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过程中,新的历史类型的法不可能在旧社会内部产生,但是新兴阶级
的法律意识却可以在旧社会内部产生,而且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法律必然是统一的,通常只存在一个法律体系,但是由于在旧社会内部可以存在新兴阶级的法律意识,社会上的法律意识就可以多种多样,在社会上各个阶级均可以有符合自己阶级地位的法律意识。
c.法律意识不具有法的许多重要属性。
法是国家制定和认可并得到国家强制力保证的行为规则,是被制度化、法律化了的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也就是说,法律意识必须取得国家意志的属性,上升为法律,才能具有人人必须遵守的性质,并得到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而法律意识在未被制度化、法律化时,则不具备法的这些属性。
尽管在有些情况下法律意识也可以代替法起作用,但这并不是法律意识本身固有的属性,而是国家在特定条件下,如法制不完备时,暂时赋予法律意识的功能。
d.把法律意识与法混淆起来的观点,无论出于什么动机,只能降低法的尊严和权威,有可能导致专横非法或无政府主义,最终造成对法治的破坏。
那种把法律意识与法混淆起来的观点,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有害无益的。
(2)法律意识与法律制度的关系
①法律制度和法律意识作为法律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受到共同的经济基础的制约
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着法律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发展变化;当根据法律意识建立的法律制度不符合社会经济基础的需要时,它就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或迟或早要被适合经济基础的法律制度所代替。
②法律制度是根据法律意识建立的
法律意识的形成是法的形成的前提条件。
而法律制度形成之后又对法律意识起着积极的作用。
当然强调法律制度是根据法律意识建立的,并不否认法律制度归根到底依赖于经济基础,而是表明包括法律制度在内的上层建筑现象区别于经济基础的重要特征,就在于它是根据人
的意识建立的,而经济基础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
因此,把这两类关系混淆起来,认为法律制度像经济基础一样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否认法律制度是根据法律意识建立的,或者因为法律制度是根据法律意识建立的而否定它们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这两种观点都不正确。
③法律意识是一国法律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法律制度是由现行法、法律实践和法律意识构成的。
一个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不仅仅属于独立于法律制度而存在的思想上层建筑领域,而且体现在现行法和渗透到法律调整中,在法的创制和法的实施过程中,都不可能离开法律意识的作用。
所以,法律意识是法律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4.简述法律文化的作用。
(厦门大学2011年研)
答:法律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所认同的、相对稳定的、与法和法律现象有关的制度、意识和传统学说的总体。
包括法律意识、法律制度、法律实践,是法的制度、法的实施、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等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智慧和知识,是人民从事法律文化各种法律活动的行为模式、传统、习惯。
法律文化的结构和内容决定法律文化的作用。
法律文化有制度内容和意识内容,其必然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