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规范特训3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圈层结构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证实,太空探测器“旅行者1号”已经飞出太阳系,成为首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向寻找地外文明又迈进了一步。
读下图完成1~2题。
1.材料中比“太阳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在天体系统层次图中的位置,正确的是()A.A B.BC.C D.D2.下列关于“太阳系中迄今为止只发现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叙述不正确的是()A.太阳系中地球有稳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B.地球自转周期适中,所以地球上有适宜的昼夜温差C.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产生适合生命生存的大气D.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所以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1~2.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D是地球,C是地月系,B 是太阳系,比太阳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A是银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总星系,它是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宇宙范围。
第2题,地球产生适合生命生存的大气是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有适宜的温度,并保证地球上有液态水的存在。
答案:1.A 2.C[2019·山东济南一中月考]读图,完成3~4题。
7.影响岛上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海陆位置B.纬度与地形C.纬度与洋流D.地形与洋流8.我国决定将西昌航天发射中心场址迁到A,其主要因素可能是()A.发射窗口大B.国防安全需要C.利于运输、发射大型火箭D.晴朗天气多7~8.解析:第7题,年太阳总辐射量与纬度、海拔、云量等相关,该岛上年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是东北部低,西南部较高,是受纬度和地形影响。
第8题,西昌位于内陆地区,是考虑国防安全的需要,而A地位于海岛,利于大型火箭的运输,且纬度低,更有利于利用地球的自转速度发射大型火箭。
答案:7.B8.C[2019·天津模拟]下图为某区域年日照时数等值线图。
读图回答9~10题。
9.甲地日照时数远比乙地高,其主要原因是()A.平均太阳高度大B.海拔高,大气稀薄C.气候干燥,晴天多D.甲地比乙地白昼时间长10.关于丙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终年高温多雨B.终年炎热干燥C.主要为热带雨林景观D.主要为热带草原景观9~10.解析:第9题,根据经纬度及轮廓可知,图示是非洲部分地区,甲是北非高原,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燥,晴天多,日照时数较长;乙是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多阴雨天气,日照时数相对较少。
C选项正确。
第10题,丙是东部的埃塞俄比亚高原,纬度低,但海拔高,气温较低,形成热带草原气候,为热带草原景观。
D 选项正确。
答案:9.C10.D[2015·山东卷,7~8]日照时数指太阳在某地实际照射的时间。
图们江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河。
下图为图们江流域日照时数年内变化柱状图。
完成11~12题。
11.该流域日照时数在7月出现低谷的影响因素是()A.云量B.海拔C.下垫面D.正午太阳高度12.日照百分率为一个时段内某地日照时数与理论上最大的日照时数的比值(%)。
该流域3月份的日照百分率约为()A.53% B.62%C.70% D.78%11~12.解析:第11题,本题考查气候特征,图们江流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7月份处于雨季,云量大,日照时数少,A项正确。
第12题,本题考查太阳辐射、地球运动。
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昼长为12小时,3月份日均理论日照时数以12小时计算,月日照时数约为372小时,读图可知,3月份实际日照时数约为230小时,230/372≈62%,B项正确。
答案:11.A12.B云量是以一日内云遮蔽天空的百分比来表示。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分布。
完成13~14题。
13.据图中信息判断()A.甲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小于乙地B.甲地多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地C.乙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丙地D.丙地云量空间变化大于丁地14.影响乙地等值线向北弯曲的最主要因素是()A.地形B.季风C.纬度位置D.海陆位置13~14.解析:第13题,读图可知,甲地数值在50~52之间,乙地在64~66之间,即乙地平均云量大于甲地,故甲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大于乙地,甲地多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地;丙地数值在46~48之间,则乙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大于丙地;丁地等值线较丙地密集,故云量空间变化应大于丙地。
故B正确。
第14题,乙地等值线向较低处弯曲,表明乙地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比两侧大。
该处为雅鲁藏布江谷地,为西南季风的通道,因而云雨量比两侧多,故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地形。
答案:13.B14.A[2019·河南八市测评]光照强度指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能量,单位为勒克斯(Lux或Lx)。
下图为昆明植物园(102°30′E)内一栋四层建筑的三层东侧靠南的办公室某月室内光照的时空分布图,据此完成15~17题。
15.该月最有可能为()A.4月B.6月C.8月D.2月解析:图示靠南窗户光照时间小于12小时,说明昆明该日昼长小于12小时,即昼短夜长,则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故最可能是2月。
答案:D16.该办公室室内光照的分布特征为()A.光照强度与距窗户的距离没有关系B.一天中光照强度最大值出现在当地正午时刻C.同一时刻,距窗户越远,光照强度越小D.上午光照强度大于下午解析:由图可知:同一时刻,距窗户距离越远光照强度越小,则C正确、A错误。
图示光照强度最大值出现在北京时间15时左右,即当地(102°30′E) 14时左右,且下午光照强度大于上午,则B、D 错误。
答案:C17.据统计数据,该办公室8月上旬比5月中旬光照强度弱,其影响因素可能为()A.昼夜长短B.太阳高度C.大气状况D.植被覆盖率解析:昆明受西南季风影响,8月份比5月份云雨多,云层会削弱太阳辐射强度,故C正确。
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昆明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经计算可知,8月上旬昆明昼长、正午太阳高度与5月中旬相差不大,则可排除A、B两项;昆明为亚热带季风气候,5月与8月的植被覆盖率相差不大,则排除D项。
答案:C[2019·昆明模拟]2013年3月5日,太阳剧烈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发光现象,太阳表面还催生了一团炽热气体,该气体以每小时322万千米的速度向火星挺进。
读图,回答18~19题。
18.图文材料中显示的太阳活动类型主要是()A.黑子和耀斑B.黑子和太阳风C.耀斑和太阳风D.耀斑和日珥19.下列关于在太阳剧烈活动时期采取的保护措施,可行的是()①适当调控人造卫星的运行②尽量减少室外活动③关闭所有通信设施④关闭所有大型发电设施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8~19.解析:第18题,图中太阳表面异常增亮的部分为耀斑,太阳表面催生并向火星挺进的气体为太阳风。
第19题,太阳剧烈活动时,其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影响电离层,从而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故应适当调控人造卫星的运行;此外,为了减小影响,应尽量减少室外活动;关闭所有的通信设施和所有大型发电设施显然是不现实的。
答案:18.C19.A下图为1954~2005年我国江淮地区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的相关系数分布图。
读图,回答20~21题。
20.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A.在湖北省的东南部呈正相关B.在安徽省的大部分地区呈负相关C.在图中西北部的相关性最小D.正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中东北部21.太阳黑子数达最大值时()A.江淮地区梅雨强度增大B.通信卫星信号易受干扰C.漠河地区出现极昼现象D.耀斑爆发强度减弱20~21.解析:第20题,从图中可知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在湖北省东南部呈负相关,在安徽省大部分地区呈正相关,在图中中部地区相关性最小,正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中东北部,即安徽省北部。
第21题,太阳黑子数达最大值时,太阳活动最强,耀斑爆发强度增加,易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即通信卫星信号易受干扰。
极昼与地球公转和自转运动相关;不同地区梅雨强度与黑子相关度不同。
答案:20.D21.B[2019·阳泉模拟]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读图,回答22~23题。
2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23.图中的X处为()A.莫霍界面B.古登堡界面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D.内核与外核交界22~23.解析:第22题,根据深度和波速大小、变化分析,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核;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乙波为横波,可以通过地幔。
第23题,X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即古登堡界面。
答案:22.B23.B[2019·武昌区调研]读“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完成24~25题。
24.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外部圈层的个数是()A.2个B.3个C.4个D.5个25.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解析:第24题,该景观为黄果树瀑布图,瀑布属于水圈,图中瀑布周围有茂密的植被和大量的岩石同时还有清新的空气,因此图示景观体现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故选C。
第25题,地球外部圈层中只有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A错;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图中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B 对;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结果,C 错;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能,D错。
答案:24.C2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