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县一产业”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一县一产业”问题的几点思考
作者:张宁
首先,我认为“一县一产业”问题,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
因为我们讲一个县或一个区域的先进与落后,从经济的角度看,主要是看这个县或者这个区域的经济结构、关键是产业结构是否先进、其历史的演进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比如在你那个区域的产业结构中,农业的比重很高,占大头,长期不能改变。
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个区域还处在农业社会,意味着这个区域的发展整体上是个“牛拉车”,而不是“汽车”,更不是“火车”,意味着发展的第一动力、最先进的生产力是“牛”,而不是“马达”或“内燃机”。
这样,你用的劲再大、耗费的资源再多,也跑不过“汽车”。
也可能这个区域生态环境特好,生态环境虽然越来越重要,但不是唯一,我们的目标是“生态富裕文明和谐”,单靠“生态”不能解决“富裕”问题,也解决不了“文明”与“和谐”问题。
所以,我们说导致安康长期发展“滞后”的最基本的原因,一是交通瓶颈制约,二是经济结构约束,三是发展方式落后。
经济结构转型缓慢,既是安康“发展滞后”结果,同时又是进一步影响安康发展的深层制约因素。
要实现“跨越发展”、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解决“结构”这个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深层问题。
而加快推进“一县一产业”的步伐,实质就是要破解“结构”约束问题。
“一县一产业”是一个战略理念,是破解“结构”难题的战略举措,是一个关乎县域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
换句话说,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是经济结构调整问题,谁调整得快,就意味着谁的发展动力机制发生变化,谁就能抢占到战略高地。
其次,“一县一产业”的战略要求是,每个县都要着力培育和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
我理解“一县一产业”并不否认“多元支撑”、“多元发展”,也不是说一个县只发展一个产业。
这个战略强调的是突出重点,抓根本、抓关键,根本的要求是从县情实际出发,突出本地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在多元发展中培育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
所以,准确地讲“一县一业”的“业”,是指“主导产业”。
所谓“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范围内,依托县城和中心镇,以市场为导向,以非农经济为主导,通过县级政府调控,优化配置资源,协调发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所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在县域经济发展各阶段,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着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市场前景广阔、技术进步较快的产业称为县域主导产业。
其主要特征是:达到了一定的经济规模,具有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和发展速度,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存在着较强的前侧、后侧和旁侧效应,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容易实现跨县域配置资源;对高新技术成果吸收性好、应用效果高。
第三,发展县域主导产业要认识把握其内在规律性。
一是从县域主导产业阶段发展规律看:纵观发展历程,可将我国县域产业的发展演化分为三个阶段,即自由(培育)发展的传统阶段、优势产业凸现的整合发展阶段、创新发展的一体化阶段。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定性。
我市总体上尚处在自由(培育)发展的传统阶段,更准确地说,正处于主导产业形成和成长前期。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第一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产业布局为城乡分离、县城独大的单核形态,产业发展基本处于自组织状态,优势产业还未形成;通过招商引资和重点扶持,促进主导产业形成和成长是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和特色资源产业培育能力是加快主导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二是从背景、机遇和新的要求看:“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陕南要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美、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建设绿色产业基地为重点,突破发展”的战略要求,明确提出要在“思想观念”、“基础设施”、“特色产业”三个方面实现突破;“十二五”省委省政府又对陕南提出了“循环发展”的基本定位,我们自己的更具体的定位是“由突破走向跨越”,我们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区,面临投资拉动强劲、国家支持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政策机遇和产业梯度转移、消费结构升级、生态休闲旅游方兴未艾的市场机遇;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娄勤俭在我市调研时强调:“‘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快陕南循环发展,就是要统筹考虑陕南区域优势、发展条件和已有基础,采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更大的突破和跨越”;“陕南循环发展,核心是建立现代循环产业体系,重点是建设循环经济聚集区,关键是强化设施建设,前提是保护生态环境,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改善民生,让陕南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他还强调:“要走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道路,集中力量扩大规模、打响品牌、开拓市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龙头企业,通过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加快形成园区主导产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提高产业竞争力;发挥陕南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加大旅游等优势产业的开发力度;要把移民搬迁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良性互动,互相促进”。
这其中既有客观指向,也有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战略要求,指导性、针对性很强,是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因素。
三是从县域主导产业形成的实践看:县域主导产业的形成,是一个在实
践中不断探索、艰难选择的过程,甚至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否定的过程,是一个主观选择与实践检验相结合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市场选择的过程、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有时候,“有心栽花花不红,无心插柳柳成荫”,有时候一个大项目的引进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既有观念。
过去我们十分注重资源指向、资源依托、资源开发,强调“有什么就做什么”;近些年,我们又作了“无中生有”的尝试,引进一些项目,实践证明“无中生有”在安康也是可行的。
这其中有主观设计、有客观指向、更有实践检验,但根本的是实践检验或者说是市场检验。
客观地讲,这些年我们的发展,突出的阶段性特征,就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大胆尝试,“摸着石头过河”。
第四,现阶段加快实现我市县域主导产业的突破,最现实、最有效、最根本的着力点还是项目支撑、招商引资。
宁陕县刘云副县长讲过一个观点——“招商引资是宁陕发展的生命线”。
我认为这个理念和认识是到位的。
在现阶段,招商引资对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县域主导产业突破的价值和意义怎么估价也不过分。
招商引资这个战略选择是许多因素的契合点、切入点、突破口和聚焦点。
我们内生动力不足、资本发育不旺,要突破、要跨越非借外力不可,舍此别无选择,除非你甘于落后、愿意慢慢地发展;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抢抓消费结构升级和生态休闲旅游蓬勃兴起的机遇,最带有根本性的对接点,就是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意味着要走开放发展之路,要走合作双赢、共赢之路,要走主动接受大市场辐射、主动融入大市场而不是脱离大市场之路,招商引资因来的不仅是项目、资金,还有人才、先进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管理方式等等。
所以,对招商引
资,我们要重视、重视、再重视,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加快实现县域主导产业突破的第一抓手。
“十一五”以来、特别是2008年“解放思想大讨论”以来,我市经济结构转型明显加快,一些县区的经济结构转型甚至呈现出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特征,根本的推动力不是别的,就是招商引资,短短几年时间一大批外来项目、外商、外资在安康落户,变化的根本就在这里。
交通瓶颈开始打破,是我市“十一五”最显著、最深刻、最重大的变化之一,但如果高速路连接的仅仅是大城市而不是大市场,高速路运载的仅仅是乘客而不是源源不断的项目、资金、理念、思路,那我们就可能是分享了成果、丧失了机遇。
这是我想表达的第一层意思:招商引资是加快县域主导产业突破的第一抓手。
第二层意思是,招商引资也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就是不仅要“招商”、“选商”,还必须重视做好“促商”的文章。
我想,随着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促商”的问题就会凸现出来。
去年,带中青班学员到石景山区委党校学习,发现石景山的招商机构不叫“招商局”,而叫做“投资促进局”,听了他们的专题讲授才明白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差异,更是“招商”理念的根本差异。
“招商”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但他们所做的全部或实质或目标是“促进投资”。
我想,我们的招商引资本身也有一个不断升级转型和与时俱进的问题。
只有进入集约招商、促进投资的新阶段,才能起到真正促进县域主导产业突破的作用。
第三层意思是,既然招商引资是第一抓手,那末相应的政策支持就必须跟进。
一是要舍得在项目论证、策划、包装上投资,因为项目建设是招商引资的基础和前提。
二是要把招商
引资作为现阶段考核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提升权重,加大奖励力度。
三是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个全局性的战略来实施,形成主要领导牵头、职能部门主抓、相关部门积极协同配合的制度和机制。
因为,招商引资是“请客”,“客”请来了“家人”不欢迎,不给“好脸色”看,不给“凳子”坐,不“端茶”、“上菜”,那这个“客”就没法做下去。
四是“客厅”要建设好。
近些年的实践证明,“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是现实可行的。
这里面“园区”是就是“客厅”,就是未来县域主导产业的承载地。
“园区”不仅仅是一个工业集聚的地方,要充分考虑主导产业的主导性、关联性、辐射性、带动性和集群化特征,不能形成集群化,不能发挥主导、关联、辐射、带动等作用的产业,不可能成为主导产业;园区经济的发展定位和质的规定性是“循环发展”,否则就只是打造了一个新的旧园区;“园区”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工业区或产业区,他还必须和城镇规模扩张、功能完善、城镇化、城乡统筹结合起来,是“三化”结合、联动的“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