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自由组合定律1.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中的有关结论(1)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
(2) F1 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一定分离,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同时发生。
(3)F2中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9:3:3:1YYRR 1/16YYRr 2/16Y_R_)YyRR 2/16 9/16 黄圆YyRr 4/16)yyrr 1/16 1/16 绿皱YYrr 1/16Y_rr)YYRr 2/16 3/16 黄皱yyRR 1/16yyR_)yyRr 2/16 3/16 绿圆2.常见组合问题(1)配子类型问题如: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x2x2=8种(2)基因型类型如:AaBbCc×AaBBCc,后代基因型数为多少?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Aa×Aa后代3种基因型(1AA:2Aa:1aa)Bb×BB后代2种基因型(1BB:1Bb)Cc×Cc后代3种基因型(1CC :2Cc:1cc)所以其杂交后代有3x2x3=18种类型。
(3)表现类型问题如:AaBbCc×AabbCc,后代表现数为多少?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Aa×Aa后代2种表现型Bb×bb后代2种表现型Cc×Cc后代2种表现型所以其杂交后代有2x2x2=8种表现型。
3.自由组合定律实质..是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
4.人工去雄步骤(1)母本的花粉未成熟前就去掉(2)套袋,防止外来花粉(3)等母本雌蕊成熟后接受父本的花粉(4)套袋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一)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动物细胞为例)1、精子的形成过程:场所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Ⅰ: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染色体片段交换。
中Ⅰ: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Ⅰ: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Ⅰ:初级精母细胞一分为二形成2个次Array级精母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其他与..........有丝分裂相同......)前Ⅱ:染色体散乱排列在细胞中央。
(减Ⅰ的末期)中Ⅱ: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Ⅱ: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Ⅱ: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结果:每个子细胞的DNA数目减半。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场所卵巢(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四)写出下列细胞的名称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特别提示】1、判断同源染色体条件: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③联会。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的相同。
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
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第二节遗传的染色体学说萨顿假说推论:基因在染色体上,也就是说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因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3.一条染色体上一般含有多个基因,且这多个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4. 孟德尔定律的细胞学解释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减数分裂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形成不同的配子。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减数分裂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形成不同配子。
第三节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1.染色体组型:生物体细胞内的全部染色体,按照大小和形态特征进行配对、分组和排列所构成的图像。
XX型:44+XX 2.XY 性别决定方式(以人为例) XY 型:44+XY人体细胞(46条,23对),精子(22+X 或22+Y ),卵细胞(22+X ) 3.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表现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
4.伴性遗传的类型和特点:(1)伴X 隐形遗传:如人类红绿色盲症、血友病 患者基因型X a X a , X a Y特点: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②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病(2)伴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 佝偻病 患者基因型X AX , X A X A, X A Y特点: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②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病 5.人类遗传病的判定方法 第一步:排除伴Y第二步确定致病基因的显隐性:可根据【突然出现为隐性】 双亲都正常,出现有病子代,则有病为隐性遗传, 双亲都生病,出现正常子代,则有病为显性遗传 第三步:确定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
在隐性遗传中,看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没有都患病,则为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 在显性遗传,看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没有都患病,则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第四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一)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类型:S 型细菌:菌落光滑,菌体有夹膜,有毒性,小鼠致死 R 型细菌:菌落粗糙,菌体无夹膜,无毒性 2、实验过程:R 型活细菌不死亡,分离出R 型活细菌S 型活细菌 →死亡,分离出S 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 →不死亡,R 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 →死亡,分离出R 、S 型活细菌3、实验证明:无毒性的R 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有毒性的S 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毒性的S 型活细菌。
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推论(格里菲思):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S 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这种转化因子将无毒性的R 型活细菌 转化为有毒性的S 型活细菌。
【特别提示】①加热杀死S 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 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复其活性。
②R 型细菌转化S 型细菌的原因是S 型菌的DNA 进入R 型细菌内,与R 型菌DNA 实现重组,表现出S 型菌的性状,此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二)1944年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 1、实验设计思路:对S 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取、分离,分别单独观察各种物质的作用,体现了实验设计中的对照原则。
2、实验过程:如右图3、实验证明:DNA才是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即: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三)1952年郝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实验设计思路:把DNA和蛋白质区分开来,直接地、单独地去观察DNA 和蛋白质的作用。
2、实验材料:T2噬菌体(1)结构:没有细胞结构,只有DNA和蛋白质外壳。
(2)生活习性:必须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
2、实验过程:(对比实验)(1)用35S标记噬菌体:让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搅拌并离心,离心可以将细菌外的噬菌体和细菌(细菌里面有子代噬菌体)分离。
结果:①上清液中含35S,即亲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②沉淀中无35S,即子代噬菌体。
(2)用32P标记噬菌体:让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搅拌并离心。
结果:①上清液中无32P ,即亲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②沉淀中有32P,即子代噬菌体。
3、实验结论:在噬菌体中,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即:DNA是遗传物质。
注意:该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胞内。
【特别提示】①噬菌体侵染细菌包括: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5个步骤。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合成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所需的原料——氨基酸全部来自细菌,场所——核糖体来自细菌。
而组成子代噬菌体的DNA既有来自侵入细菌的亲代噬菌体的,也有利用细菌体内的原料——脱氧核苷酸新合成的。
(四)1956年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1、实验过程:提取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和蛋白质,分别感染烟草,用从烟草花叶病毒中提取的蛋白质不能使烟草感染花叶病,但从烟草花叶病毒中提取的RNA却能使烟草感染花叶病。
2、实验证明:在只有RNA的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二、生物的遗传物质1、作为遗传物质必需具备的4个条件(1)在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中,能够精确地复制自己,使前后代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2)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的过程。
(3)具有贮存大量遗传信息的潜在能力。
(4)结构比较稳定,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能发生突变,而且突变后还能继续复制,并能遗传给后代。
2【特别提示】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不能说人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第二节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一、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一)DNA分子的结构:1、DNA的组成元素:C、H、O、N、P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内容是: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 =T;G ≡ C。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特别提示】①单链上的两个脱氧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②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通过氢键相连,A和T之间两个氢键,G和C之间3个氢键。
(二)DNA的特性:1、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
从而构成了DNA 分子的多样性,也决定了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2、特异性:每个特定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是特定的。
所以每个特定的DNA 分子中都储存着特定的遗传信息,这就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3、稳定性:指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空间结构的相对稳定性。
原因有:a.DNA分子基本骨架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而成,从头至尾没有变化。
b.碱基配对方式始终不变,即A =T;G ≡ C(三)DNA的功能:携带遗传信息和表达遗传信息的双重功能。
(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四)与DNA有关的计算:1、在双链DNA分子中:① A=T、G=C②任意两个非互补的碱基之和相等;且等于全部碱基和的一半例:A+G = A+C = T+G = T+C = 1/2全部碱基2、在DNA的两条单链之间:一条链的A等于另一条链的T,即A1=T2;T1=A2;G1=C2;C1=G2第三节遗传信息的传递(DNA的复制)1、概念:产生两个跟亲代DNA完全相同的新DNA分子的过程2、时间:有丝分裂间期和减Ⅰ前的间期3、场所:主要在细胞核4、过程:(看书)①解旋②合成子链③子、母链盘绕形成子代DNA分子5、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子代DNA=母链+子链)6、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7、条件:①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②原料:4种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③能量:ATP④酶:解旋酶(破坏氢键)DNA聚合酶(形成磷酸二酯键)8、结果:形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DNA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