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成人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24分,每小题4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B.罗浮宫那些琳琅满目....、价值连城的旷世奇珍、无不记载着艺术家的成功与荣誉。
C.在官场干了几十年,王文玉依旧危言危行....,不褪共产党员本色。
D.下面我说几句,权当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2.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们肩负着早日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的现代化国家的责任。
B.国家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高素质人才。
C.这些事实有力地证明了一个真理:有志者,事竟成。
D.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体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取得了很大成绩。
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泰山的南天门又叫三天门,创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___,为“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A.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
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B.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
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C.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
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D.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
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近几年来,鄱阳湖加强了湿地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___成为世界候鸟最大的越冬栖息地。
②永远的丰碑记录着烈士们在血雨腥风的年代里,凭着坚强的信念和___的意志,坚持斗争不动摇的英雄事迹。
③30多公里道路大多在高山峡谷之间,由于强烈的地震,地裂、桥断、车翻随处可见;垂直上百米的大面积山体滑坡,不仅把路封死截断,且滚石飞落,生死体验,___!A.从而坚忍动人心魄B.进而坚忍惊心动魄C.进而坚韧动人心魄D.从而坚韧惊心动魄5.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百战不殆没齿不忘前途缈茫B.责无旁代一张一弛成绩斐然C.恰如其分喋喋不休大坝合龙D.味如嚼腊束之高阁无人问津6.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A.自缢(yì) 伶俜(pīn) 编纂(zuǎn) 载(zǎi)笑载言B.契(qiè)阔婀娜(nuó) 修茸(qì) 渐(jiàn)车帷裳C.诘(jié)问诟(gòu)厉詈(lì)骂不可遏(è)制D.解剖(pāo) 吐哺(pǔ) 煦(xū)暖熠(yì)熠发光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16分,每小题4分)可以救命的一氧化碳上世界60年代,人们就知道身体组织受毒素、紫外线辐射、激素和药物等侵害时,血红素加氧酶-1(简称HO-1)会及时对抗相应的受伤和感染,此时体内会自然地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
不过,当时人们都认为一氧化碳是组织代谢的副产品。
然而,美国科学家所罗门。
辛德在1993年提出,一氧化碳在人体中扮演了一个有意义的角色。
它有协助一氧化氮管理人体内部器官的功能,例如大肠的收缩、胃的排空等。
但是,研究人员做了很多的努力之后,还是没有检查出一氧化碳在人体中的准确作用。
由于一氧化碳对人体有益,一些科学家想把它用于临床治疗。
然而,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使用稍有不当,就会对人类造成危害。
一氧化碳能紧紧结合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形成羧化血红蛋白,使氧气无法载运到全身。
当人体内20%左右的血红蛋白转变成羧化血红蛋白时,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和晕倒的情况;当人体内40%左右的血红蛋白转变成羧化血红蛋白时,就会夺人性命。
因此,有科学家反对把一氧化碳引入对人类的临床治疗。
但美国的奥古斯丁。
乔和弗里茨。
贝奇称,医药界不该这么快拒绝一氧化碳的治疗潜力,一氧化碳疗法是紧急情况下最好的方法。
2001年上半年,乔和贝奇领导的研究小组指出,患者吸入微量一氧化碳有助于防止器官的排斥反应。
他们在进行老鼠心脏移植时,用一种叫“卟啉”的化学药品将HO-1封闭,一星期内老鼠有排斥移植的反应产生。
但如果将老鼠置于含微量一氧化碳的空气中,则可以幸存。
也就是说,吸入动物体内的微量一氧化碳可以完成HO-1所能完成的任务。
这个实验也说明,20世纪60年代人们在研究HO-1时发现的一氧化碳不是代谢废物,而是在HO-1的作用下,人体为生理防御反应所产生的气体。
2001年年底,美国的大卫。
平斯基的实验表明,一氧化碳对肺移植手术也大有帮助。
平斯基改变了一些老鼠的遗传特性,使它们缺少制造HO-1的基因,然后让它们和正常的老鼠一起进行模拟的肺移植手术。
平斯基用夹子截断供应到老鼠左肺的血流,一小时后让它们重新恢复流动。
结果正常老鼠的生存率为90%,而所有改变过基因的老鼠皆死于产生在肺中的血块。
在进一步的实验中,当平斯基给改变过基因的老鼠呼吸微量的一氧化碳后,只有一半老鼠死于非命。
目前,每年有数千人进行肺移植手术,失败率为30%,比其他器官移植的失败率要高,比如,肾移植的失败率只有10%。
因此,医药学家希望把一氧化碳的治疗作用引入到肺移植手术中。
目前也有一些医生把一氧化碳用于临床手术中,取得了一定效果。
7.下列对一氧化碳医学作用的解释,最准确的一组是【】A.一氧化碳在人体中的准确作用,是协助一氧化氮管理人体的内部器官。
B.身体组织在受毒素、紫外线辐射、激素和药物等侵害时,体内需要一定的一氧化碳。
C.科学实验表明,一氧化碳对肺移植手术大有帮助。
D.一氧化碳虽然是一种有毒气体,但它可以有效防止器官移植手术中的排斥反应。
8.下列不能说明一氧化碳对人体有益的一项是【】A.让改变过基因的老鼠呼吸微量的一氧化碳后进行模拟的肺移植手术,只有一半老鼠死于非命。
B.一氧化碳能紧紧结合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形成羧化血红蛋白。
C.将老鼠置于含微量一氧化碳的空气中,在一星期之内可以幸存。
D.对缺少制造HO-1基因的老鼠进行模拟的肺移植手术,都死了产生在肺叶中的血块。
9.下列对一氧化碳可以救命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氧化碳对大肠的收缩和胃的排空有帮助作用。
B.吸入动物体内的微量一氧化碳可以完成HO-1所能完成的任务。
C.一氧化碳疗法是紧急情况下最好的方法,医药界不应该拒绝它的治疗潜力。
D.人体在及时对抗相应的受伤的感染时会自然地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
10.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一氧化碳如果使用不当,对人类的危害一般不明显。
B.美国一些著名的医生把一氧化碳用于临床手术,取得了特别理想的效果。
C.一氧化碳在人类器官移植手术中作用明显,不再需要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评估。
D.科学家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使用一氧化碳有可能提高人类肺移植手术的成功率。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0分)三、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1—14题(25分)。
读树李国文那时住东城,去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机会较多,后来,随着北京市的向外拓展,我便搬到城外去了。
这样,只有每年的书市,来到太庙,挤到熙熙攘攘的青年读者群中,买一些想买的廉价书。
但热销的摊点,往往难以与年轻人比赛力气,半天下来,也着实累,便找个树阴下的长椅歇腿。
过去逛太庙,喜欢读树。
树可以读吗?我想这个回答是肯定的。
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树和人一样,即使同一品种的,也自有她自己的独特个性,这世界上找不到两棵完全相同的树。
无论在旷野,在公园,在小院的树木,或是马路的行道树,只要成林,那成是一个形态迥异,性格不一,各呈风采,绝非一色的丰富世界。
那些种植在太庙里的松、柏、桧、槐,巍峨庄重,枝根虬结,风姿苍劲,气势不凡,她们矗立在那里数百年,几乎是北京的历史见证了。
如果树能言语的话,一定会涌出沧桑的感叹。
所以,细读她每一圈年轮,都能寻觅出皇室的兴衰,民国的变迁,五四的激情,抗日的半争,以及解放以后的新岁月的轨迹。
百战不古树虽古,可并不因年纪的包袱,而嚣张跋扈,在她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同样生长得从容不迫,这种大度,宽容,便越发地显得一种分量感、尊严感。
但是,树老和人老也差不多,老人通常行动迟缓,老树通常也就长得很缓慢;老人通常不那么活跃,老树通常也就不是很起劲地生长。
那残断的枝桠,萎缩的树干,留下了太多的岁月痕迹,好像时间凝滞在古老的身躯里,不免给人老态龙钟的印象。
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
因此,整个太庙里面,满园关不住的春色,一片郁郁葱葱,青绿苍翠,唱主角的已非这些前辈树木李。
看来,还是年轻好,因为在成长着,意味着拥有时间,因为在成熟着,意味来日方长,所以,解放后陆陆续续栽种的别的什么树,就比老树要生机盎然,要朝气蓬勃,显得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样子。
风一来,你可以听到那白杨树的硕大叶片,或细细低语,或大声聒噪。
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后来居上的局面,未来属于谁,谁就拥有最多的话语权,而徜徉在古树底下,就没有这一份热闹。
展眼望去,所见皆绿,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白杨,爬满了照壁瓦墙的藤萝,拥塞于行路夹道的冬青灌木,花飞花落招蜂惹蝶的丁香海棠,令读树的我不禁觉悟,古树的缄默沉思,庄重成熟的状态,固然具有历史的魅力,但是,要没有这半个世纪种下的树木花草,仅凭那些爷爷辈子的老树,是构不成这一片苍葱凝碧的绿色世界的。
正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陪衬,才形成这一片怡人景色。
其实,树的世界如此,人的世界又何尝不如此呢?看一看挤在书市里的人群,年轻人远远多于老年人,年轻作家的书远远要比老年作家的书卖得好,便知道文学的这种新人辈出的过程,和树木的繁衍一样,是一种事物发展的必然。
只有新鲜血液的不停输入,肌体才会不断更新,焕发青春,才能后浪追逐着前浪,一浪更高于一浪,才能生气勃勃,气象万千。
买书,看书中的世界;看树,阅读大自然的文章,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
懂得这一点,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话,都像园子里的这些新老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
11.文章第一段为什么写太庙书市青年读者熙熙攘攘的热闹情景?(5分)答:。
12.作者认为“树和人一样”“有她自己的独特个性”。
从文中分别找出一些(不少于三个)表现老树和新树个性的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6分)老树:新树:13.从文中看,太庙里的满园春色是怎样形成的?作者由此悟出了什么道理?(8分)答:。
14.从本文主旨看,作者是针对现实生活里存在的什么问题而写这篇文章的?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类问题?(6分)答:。
四、(2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17题。
子由①书孟德事见寄。
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
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
然曩余闻忠、万、云安多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