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给科学插上艺术的翅膀
◆本课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认识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人类文明成果,学习制作图文并茂的考察报告。
◆本课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从科学与艺术的不同视角发现美、欣赏美,激发学习兴趣。
◆本课教学难点:
感悟科学与艺术之间产生的相互影响。
一、教材分析
(一)编辑指导思想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艺术与科学,犹如双翼,影响着人类文化的进程。
纵观历史我们发现,科学与艺术本是同根生,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即发端于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同源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它们追求的目标虽然一为精神、一为物质,但同属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体现了人类追求的终极需要。
艺术家以一种富有魅力的表现形式描绘一幅幅理解我们内心的感性图像;科学家用一种超越常识的理论理解我们生存于宇宙世界中的理性图像。
实际上,大到天地宇宙,小到微观世界的基本粒子,无一不充满着艺术美感。
广袤无垠的宇宙星空,繁星闪烁,引人无尽的遐思;晶体结构精巧奇妙,让人赞叹不已,DNA 的双螺旋楚楚动人,高倍电子显微镜下的原子犹如灿烂的星空,科学与艺术实在是人类心灵的浪漫之旅。
它们凝结着无数科学家、艺术家等探索事物本源的美妙的心路历程。
《给科学插上艺术的翅膀》与《昨天、今天和明天》、《科学创造新生活》构成科学与艺术的学习单元。
本课旨在启发学生在资料搜集、观察、欣赏、分析、讨论等过程中,感受科学与艺术带来的心灵感悟,认识科学与艺术的相互作用,了解艺术与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高美术综合探索能力。
本课主要培养学生既欣赏科学的理性精神又崇尚艺术的人文精神,养成善于从科学的不同视角发现美、欣赏美、汲取美,热爱艺术、热爱科学的美好情感。
(二)教材版面分析
本课共两个版面,从传统工艺品、绘画、科学图片、科学仪器四个方面揭示科学与艺术的紧密关系。
通过40页中“思考与讨论”启发学生以更广阔的视角认识科学与艺术有机的深入结合。
教材中古老的曾侯乙编钟是青铜器铸造技术与造型艺术的完美结合;唐代三彩骆驼载舞俑是高超的陶瓷烧制技术下的完美艺术作品;文字的注解反映出两件艺术品中科学技术的运用。
绘画作品《下楼梯的女人》、《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是科学技术的思想在艺术家笔下的思辨。
生活中可供观察科学现象的范围非常广阔,教材中宏观和微观视野下的两张图片呈现出独特的魅力,为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艺术感受。
地动仪和古观象台是我
国古代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代表,它在拥有强大的科学功能的同时,自身也体现出高超艺术水平。
41页“科学艺术考察建议”提供了用艺术视角看科学的的途径与建议。
“艺术实践”及“评一评”提供了学生实践活动的建议,并通过评一评加以反馈。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具有比较完备的综合实践能力、探究发现能力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参与探索、研究、创造等活动,积极合作寻求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
此学段学生正处于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努力向更高层次开拓进取的过程。
同时,学生研究的主动性不足,研究科学与艺术专题的具体方法并不完善。
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在探究的过程中给予学生细致的指导,帮助学生规划有针对性的问题链,方便学生从活动中提炼、总结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并指导学生高效地完成报告,全面提升学生综合探索的能力及兴趣。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知识:初步认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了解人类创造的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作品。
技能:学习制作图文并茂的考察报告。
⒉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收集、观察、讨论、发现科学与艺术的相互联系;用绘画、摄影、文字记录等方式进行一次科学艺术考察活动。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人类科学与艺术的智慧结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综合探索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⒈教学重点:启发学生善于从科学的不同视角发现美、欣赏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⒉教学难点:感受科学与艺术之间产生的相互影响。
四、教学过程设计参考
设计一
设计二
五、教学建议
挖掘身边资源开展主题考察。
教师可以利用学校周边科技馆、天文馆、博物馆等场馆资源,设计规划带领学生针对某一主题进行科学艺术考察活动。
如寻找身边的科学与艺术之美、走进微观世界、绘画中的科学发现等。
指导学生合作调查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实例,并通过各种形式记录下来,组织小组交流考察收获,提升对科学与艺术的认识。
六、相关资料
(一)资料库
⒈曾侯乙墓编钟
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
曾侯乙墓编钟铸造于两千五百年前的战国时代,它气势恢宏,总重量达到两千五百多公斤,加上横梁、立柱等构件,用铜量达五吨之多,这在世界乐器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更神奇的是,每一个编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这两个音恰好是三度的关系。
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曾侯乙墓编钟,音域宽达五个半八度,而且十二个半音齐备,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具有十二个半音的乐器。
⒉三彩骆驼载舞俑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骆驼昂首挺立,驮载了5个汉、胡成年男子。
中间一个胡人在跳舞,其余4人围坐演奏。
他们手中的乐器仅残留下一把琵琶,据夏鼐先生研究,应该是一人拨奏琵琶,一人吹筚篥,二人击鼓,均属胡乐。
骆驼载舞陶俑巧妙地夸张了人与驼的比例,造型优美生动,釉色鲜明润泽,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⒊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修拉
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1859~1891),新印象主义的创始者和卓越代表。
新印象主义试图用光学科学试验原理来指导艺术实践。
《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是修拉的代表作品,也是新印象主义最典型的作品。
这幅画最大的特点就是画面上布满了精密、细致排列的小圆点,这些小圆点是用不加调和的暖、冷色以及相近色、互补色等堆积而成的,在欣赏者一定距离的视角范围内观看,形成了极为鲜艳和饱满的色彩效果。
⒋北京古观象台
北京古观象台位于北京市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公元1442年),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
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天文台上先后增设了八件铜制的大型天文仪器,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天体仪和地平经纬仪、玑衡抚辰仪。
它以建筑完整、仪器配套齐全、历史悠久而闻名于世。
(二)参考书目
[1]许延浪﹒科学与艺术.西安:西安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2]张之杰﹒艺术中的科学密码.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
[3]戴吾三刘兵﹒艺术与科学读本.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编者: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