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起源及形体演变
小篆對漢字的改革
A.制定標準字體,廢除異體字
B.規範漢字結構,對構字部件進行省改
C.改造漢字筆劃,用粗細一致彎曲有弧的線條寫字
變線
弧化
D.統一漢字形狀,將漢字統一為站立的長方形
五 漢字的“隸變”
隸變 是指古漢字在秦漢之際由小篆到隸書的演變, 也叫“隸定”、“隸古定”。
❖《說文·敘》:“四曰佐書,即秦隸書”“秦始皇帝 使下杜人程邈之所作也。”
3.石刻文字
石鼓
采自裘錫圭《文字學概要》
詛楚文 宋朝 陝西 巫鹹文 亞駝文 大沉厥湫文 秦惠王 楚懷王
4.盟書
諸侯國會盟時寫在石片玉片上的誓詞,也叫載書 、玉簡。
《說文》:“盟,殺牲歃血, 朱盤玉敦,以立牛耳。”
采
盟書文字與小篆的比較
自
高
明
《
中
國
古
文
字
學
通
論
》
5.璽印文字
指古人刻在印章上的文字。
❖ 蔡邕《聖皇篇》:“程邈刪古立隸文。” 隸書是從事文字抄寫工作的隸人創造的書體。
1.隸變的時間與原因
時間:戰國晚期至東漢
原因:大量用字 毛筆
睡
虎
地
秦代的隸書稱“秦隸”,
秦 簡
也叫“古隸”。
:
漢代的隸書稱“漢隸”,也叫“今隸”。
東漢(特別是漢順帝以後)的隸書,字形非常成熟,隸意極濃,完 全擺脫了小篆的影子,是典型的隸書,這種字體舊稱“八分體”,也 簡稱“分書”。
四、書畫同源說
英·斯賓塞提出,文字起源於圖畫。圖畫也是先民 所採用的眾多記事方法的一種。舊石器時代晚期 已有圖畫記事法存在。
第二節
漢字形體演變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也是 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 “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甲 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經濟情況,主要指中國商朝 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吉凶記事而在龜甲或 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內容一般是占卜所問之事或者是所得結 果。已經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是中國已知最早的成體系 的文字形式。
三、八卦說
《周易·系辭下》:“古者庖犧 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 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 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 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 類萬物之情。”
《易緯·幹·鑿度》:幹卦,天字 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離 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 古文;巽卦,風字的古文;震卦, 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 兌卦,澤字的古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 1200多年。
主要青銅器簡介 1.烹飪器
鼎
鬲
甗
2.盛食器
簋
敦 簠
豆
3.酒器
爵
觥
壶 尊
卣 彝
盉
4.盛水器
盘
匜 鉴
利夙武
金有王
,商征
金
用。商 作辛,
文 選
旜未唯 公,甲 宝王子
讀
尊在朝 彝管,
。垖岁
,鼎
赐。
右克
史闻
金文的字形特點 1.仍有圖畫色彩
秦文字
正體 俗體
小篆 隸書
3.省改嚴重,草率怪異
戰國時期,文字日趨大眾化,俗體字普遍流行,而且 流行的俗體字,對正體的衝擊很大,致使整個戰國時期的 文字,明顯地體現出省改嚴重草率怪異的特點。
戰國文字
殷商古文
四 小 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 “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 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 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了統一文字的漢 字書寫形式。
甲 骨 選 讀
甲骨文的字形特點
1.筆劃纖細,一般為瘦筆
午(杵)
大
父
2.字形原始,圖畫色彩濃
鹿
兔
3.字形簡捷,多省略筆劃
子
甲
4.字形未定,異體繁多
坠
逐
何
龟
田
二、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
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製造 技術十分發達。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 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鐘 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鐘鼎文”。
孝舞
2.異體字仍較多
涉
樂
3.筆劃圓潤渾實
4.字形訛變嚴重
羊
我
大盂鼎铭文(局部)
眾
5.書寫逐漸整齊
线条变得匀称 线条趋于平直
颂壶(局部)
三 戰 國 古 文 字
一、戰國古文字材料介紹
1.簡牘文字
“簡牘文字”是指古人刻或寫在竹片、木片上的文字。
壁 中 書 漢武帝 魯恭王 孔鮒 孔安國
甲
骨
汲塚竹書 晉武帝 魏襄王 《穆天子傳》
汉字的起源及 形体演变
第一節
幾種漢字起源說
一、倉頡造字
《呂氏春秋》:“奚仲作車, 蒼頡作書,後稷作稼,皋陶 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 此六人者,所作當矣。” 《淮南子》:“昔者倉頡作 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二、結繩說
結繩是一種實物記事的方法。 用結繩輔助記憶,或計數、計 日,或記事。 許多民族使用,如秘魯印加人, 我國藏族、高山族、獨龍族、 傈僳族、瑤族、哈尼族等。
楚
鄭
平
朝
王
右
阿
謌
孫
庫
右
右
漁
戈
戈
庫
之
工
用
師
戈
戈
二、戰國文字的特點 1.有地域色彩
戰國文字
秦系文字
采自詹鄞鑫《漢字說略》 字形保守,有西周文字的特點。
六國文字
思想解放,大膽創新。
2.有正俗之分
正體:官方使用的文字形體, 由古文字演變而來, 書寫端莊、形象、規 範。
采自詹鄞鑫《漢字說略》
俗體:用字大眾日常使用的文字形體,由正體省改而來, 書寫簡捷、抽象。
戰 國 官
印 司馬之璽
軍計之璽
璽
戰國私印
上 官 黑
王 間 信 璽
戰國箴言吉語印
忠
行
信
吉
6.貨幣文字 指古時鑄刻在金屬貨幣上的文字。
蟻鼻錢 鏟形幣(布)
刀 幣
圓 錢
節
墨
齊
之
灋
灋
貨
貨
7.兵器文字 指古人鑄刻在兵器上的文字。
古人用金、銀絲在兵器上鑲嵌的藝術色彩很濃的鳥形篆 字叫“鳥蟲書”,也叫“鳥書”、“蟲書”等。
馬王堆帛書(局部) 居延漢簡(八分書)
東漢《史晨碑》(局部)
2.隸變的意義
隸變之前的漢字被稱為“古文字”,隸變之後的漢 字被稱為“今文字”。因此,隸變是古今文字的分水 嶺,是古漢字的徹底變革。它使漢字完全擺脫了原始 漢字的圖畫色彩,變成了表意的書寫符號,漢字從此 進入今文字時代。
文
《竹書紀年》
冊
與
典
雲夢木牘 前223年 項燕立昌平君為王
青川木牘 《為田律》 秦武帝 甘茂
湖
南
沅
陵
虎
溪
山
漢
簡
秦
代
包山楚簡
簡
牘
采自馬今洪《簡
帛發現與研究》
2.繒帛文字
指古人寫在絲織品上的文字,也叫“帛書”、“繒書”。
長沙子彈庫楚帛書 1942年 蔡季襄 蔡修渙《晚周繒書考證》
采 自 馬 今 洪 《 簡 帛 發 現 與 研 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