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字的形体演变

汉字的形体演变


直笔。仍有较强的图画性。
最萌甲骨文
毛公鼎及其拓文
金文
大 盂 鼎 笔道肥粗,弯笔多,刚劲古朴,端 庄凝重,结构严谨,带图绘性质。 及 其 铭 文
金文
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 用的字体,相传为夏伯益 所创。大篆,也称籀文。 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
而得名。大篆的真迹,一
般认为是“石鼓文”。原 刻的700多字,现存300多 字。现作为大篆的代表。
右图:张旭
左图:怀素

欹侧取势,参差错落,疏密对比,迎让 穿插,变化多姿,同时又收敛有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 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
行书
一种字体,兼具实用与审
美价值,魏晋时开始流行
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
书”,图为《兰亭集序》
的唐人摹本。
行书 作品
行 书 大小相兼,收放结合,书写疏密得体, 作 浓淡相融。 品
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
波三折”,结体扁平、工整、精巧。
隶书
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
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 更趋简化,横平竖直。是现 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 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 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楷 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
之感。
柳体
上图《兰亭序》 左图《神策军碑》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虎 人
楷书

虎 人


甲骨文是最 早的汉字, 具有早期汉 字的特点: 图画性强, 写法上没有 定型,大小 不一,随意 性大。












袁安碑拓文
笔画横平竖直,粗细划一,圆劲均匀,排列齐整。
小篆
隶书
隶书,汉朝通用的文字。始于 秦未,沿至三国。又称“汉隶”、 “佐书、“八分”等。 早期的隶书保留了一些小篆的 形迹;后来波磔的笔法增多,这成
为隶书字体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隶书的出现,为后来的楷书奠 定了基础,标志着汉字发展史上的 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就是由古文 图为秦隶竹简 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
现代印刷体
中 国 汉 字 发 展 与 演 变
甲骨文
甲骨文,形体多变,不 易辨别,后世遗失,故多不 能辨。现今已出土的10万余 片甲骨中,全部单字约为 笔划瘦、细长,为刻写方便,常改曲笔为
4500,其中未被考试辨认的
占了绝大多数。目前各类甲 骨文字典中收录,总计数约 为1500字。
欧体
上图《兰亭序》 左图《心经》
颜体
点画齐备,依字取势,因字立形,比 例协调,章法和谐。
上图《颜氏家庙碑》 右图《告身书》
草书
草书是一种书写迅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笔画之间接续相连的字体。
首先在民间出现并流行, 后经加工,有了想到规整、 严格的形体。始于汉初, 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 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 今草、狂草之分。
汉字的演变归纳
形成时代 代表性文字 主要载体
殷商
甲骨文
龟甲、兽骨

西周晚期 秦 西汉 汉魏 汉代
金文
大篆(籀文) 小篆 隶书 楷书(真书) 草书
青铜器
石器 石器 竹简,帛 纸 帛、纸
东汉晚期
行书
帛、纸
1.由繁到简。 2.由象形到抽象,象形性逐渐减弱。
汉字的演变:
汉字演变成现在的样子,主要有甲骨文、金文、 小篆、隶书和楷书五种基本样貌:
大篆
王昌龄《出塞》
论语
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奠定了 方块字的基础
苏轼·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铸有小篆的秦虎符
右图为李斯书写的《峄山刻石》。
小篆,是秦朝通行的 文字,又称“秦篆”。战 国时期,中国各地文字异 形;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 对文字加以整理和简化, 在“大篆”(又称“籀 文”,春秋战国间通行于 秦国)的基础上,规定了 一种标准字体,这就是 “小篆”。秦朝的这一统 一全国文字的重要措施, 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 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