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央视大型文献纪录片《抗战》解说词全录

央视大型文献纪录片《抗战》解说词全录

央视大型文献纪录片《抗战》解说词全录第一集: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主持人:历史的长河往往会淹没人们的记忆,然而这一天,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忘却。

这一天是中国的“国耻日”,9月18日。

每年这一天,历史的警钟都会在中国人的头上回响。

74年前的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处心积虑地在中国东北沈阳燃起了侵略的战火,这就是历史上的九一八事变。

解说:3分钟的鸣笛,短暂而又漫长,仿佛浓缩进了70多年的时光。

这一天也是沈阳老人胡广文终生不会忘记的日子。

胡广文沈阳居民就有一声惊天动地的这么一个巨响,把我们家的土房就给炸震了,倒塌了。

当时是家破人亡,我没满周岁的小弟弟,当时就砸在那个土房里,我的母亲砸伤了三根肋骨,我和我的奶奶都埋在土房里的废墟里。

每当我想起这些来,真是声泪俱下,但是现在老了,我没有那么多的眼泪了。

解说:这一天正是1931年9月18日,胡广文和他全家的命运都被改变了,那时他还不知道,整个中国的命运也从此改变了。

胡广文的家在沈阳市郊的柳条湖,这是个小村子,距离当时的奉天城,就是现在的沈阳大约有5华里,村里并没有湖,有一条铁路,叫南满铁路,进出奉天城的火车都得经过这里。

1931年9月18日,因为临近中秋节了,这天晚上月光很亮,在如水的月色中,十几个人从高粱地里窜上铁路,他们趴在路基上,看得出这些人身上都背着枪。

这些人刚下来,……位于铁路旁的胡广文老人家的房子就这样震塌了。

紧接着发生的事实证明,这只是日本人占领整个东北的信号。

柳条湖的爆炸,是日本关东军为了堂皇地向沈阳北大营进攻,自编自导的一场闹剧。

柳条湖铁路爆炸后的10分钟,日本关东军开始用重炮轰击北大营。

北大营的官兵最初发现,日本军人只是不停地炮轰兵营,而并没有看到日军的进攻,这好像是日本人的又一次挑衅,在这之前他们已经见多了日本军队变着招的各种挑衅。

1928年6月4日,日本关东军在皇姑屯埋设炸药,暗杀张作霖。

1931年7月,日本在朝鲜掀起排华风暴,并叫嚣要对中国采取强硬政策。

1931年5月,日本军事间谍到大兴安岭进行间谍活动,8月,日本陆相在内阁会议上叫嚣“满蒙问题只有用武力解决”。

井晓光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馆长它反映出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蓄谋已久,不是一次两次的事件而引发的这场事变。

解说:其实早在九一八事变的4年前,也就是1927年6月27日,日本政府在首都东京召开了历时11天的东方会议。

会上制定了《对华政策纲要》。

易显石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名誉所长如果说日本早就已经确定要侵略东北,那么这次会议就进一步落实,进一步具体化,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措施,也是进一步地明确了。

解说:主持会议的日本首相田中义一根据会议精神起草了一份奏折呈给天皇,即“田中奏折”。

在奏章的开头田中这样写道: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汤重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从日本侵略军后来的行为跟奏折,所说的要占领满蒙,然后是全中国,再是整个亚洲,最后是征服全世界,完全是按照这个路子来的。

解说:“田中奏折”一经披露,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野心昭然于世,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只是日本一系列侵华政策的必然结果。

1931年9月18日的当晚,这场阴谋的直接策划者石原莞尔用洋洋得意的散文笔调描述了当天晚上用重炮轰击北大营的情形,“炮弹一炸裂,兵营就像一下子被吹到漆黑的夜空中一样”。

北大营东西长约2公里,非常坚固,然而日军的第一发炮弹就将北大营的南大墙给摧毁了。

当时,让北大营的官兵都感到困惑的是:日本人是从哪里弄来这样的重炮?杨大群,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着九一八事变的遗址。

2004年的冬天,他带领我们来到了沈阳和平区遂川街的一个院子里,这里原来叫十间房,驻扎着日本关东军的一个兵营。

杨大群沈阳军旅作家往前走,就在犄角那边。

他们在这儿就做了一个掩护,好像建筑似地搭了一个小塔,来这开工。

实际上是从两个棺材里把炮拿出来,装的这个大炮,一直等到9月18日(晚上)10点10分钟第一炮打过去。

你第一炮打到哪儿?那是费了苦心,你是打张学良的公馆呢?还是打当时的东北军指挥部呢?最后决定打的是张学良留下的惟一一个精锐旅,七旅是他家的御林军似的。

这个地方打住,那就绝对不敢动。

解说:日本关东军的重炮炸开了北大营的南大墙,令6000多名东北军将士措手不及。

当时,东北军面对的日军只有600多人。

汤重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学良的武器是非常高级的,非常好的,从德国进口的相当好的一些飞机、坦克、大炮,他的一些武器都是很先进的,就是武器装备上,他绝不在日本军队之下。

解说:这是九一八事变之前,张学良在阅兵时留下的一段资料,当时的东北军装备有强大的陆海空三军,此外还拥有步兵、炮兵、工兵、辎重战车、铁甲车等多兵种部队,可以称得上是当时中国现代化装备比较好的一支部队。

9月18日当晚,炮声响起的时候,这支精锐的部队被要求执行的政策就是“不准抵抗”。

汤重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现在我们有很多资料表明,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做法是带有冒险性质的。

如果东北军能够坚决抵抗,那么局面将会是另外一种局面。

解说:日军的炮击一直持续到凌晨2点多钟,日本关东军担心的抵抗还是没有出现。

6000多名用德式武器装备的北大营的官兵在日军重炮的轰击下,在方圆2公里的范围内,屈辱地度过了4个多小时,当时他们惟一能做的,就是将手中的武器锁入武器库。

此时,铁岭和鞍山的日本关东军守备队相继来到北大营增援,直到这个时候,日本步兵才小心翼翼地开始向北大营进行试探性的进攻。

凌晨3点多钟,日军冲进兵营,他们进入营房内用刺刀和步枪杀害并不准备抵抗的中国军人,迫使中国军队从北大营撤退。

5点30分,北大营被日军占领。

又过了不到1小时,日本关东军进而攻占沈阳城,掠获飞机260架,各类炮械600余门,机枪2500挺,步枪上万支。

这些原本用来保卫东北的武器,就这样成了用于射杀中国人的凶器。

从此,东北军统帅张学良也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

张学良后人骂我,国人骂我,我说你骂我九一八事变不抵抗,我一点不服,我不认这帐,我没有错。

可是你要骂我是封疆大吏,没把日本的情形看得明白,那我是承认的。

解说:这是1928年6月4日皇姑屯事件的现场。

在这次事件当中,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被日本人埋设的炸药炸死。

临危受命的张学良,为了抵制日本策划东北独立,于1928年12月29日通电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从此之后,东三省的内治外交权归于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支配。

就在九一八事变前6天,张学良乘专列到石家庄和蒋介石见面,他从蒋介石那里得到的指示就是:严令东北军,凡遇到日军进攻,一律不准抵抗。

事实上,1个月以前,蒋介石就在《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通电中,提出所谓“攘外应先安内”。

他所说的“攘外”,就是面对外敌侵略,只能“持以镇静”,也就是不抵抗。

1931年9月19日上午6点20分,沈阳沦陷。

上午6点45分,安东沦陷。

上午8点30分,抚顺沦陷。

上午8点30分,辽阳沦陷。

下午2点,长春沦陷。

在这短短的1天之内,东北共有17个城市沦陷于日寇的铁蹄之下。

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将他的国策做了进一步的改动,把“攘外应先安内”改为“攘外必先安内”。

九一八事变后第8天,残留在关外的东北军接到了张学良的进一步指示:当未到与日军抗争之时机,因此各军将士对日人依然平常对待,不得伤害。

主持人:9月18日,攻破了北大营的日本军队只有600人,不到中国守军的十分之一……张学良的部下,东北军的著名将领何柱国后来曾经这样说过,他说:“东北军的不抵抗,蒋介石固然要负主使之责,但是东北军自己也不是没有责任的。

”面对日本军队的进攻,中国军队不抵抗。

北大营没有了,东北军不战自溃,整个东北在4个月零18天里丢失殆尽,3000万东北人民成了亡国奴。

解说:不抵抗政策导致了整个东北的沦陷,使得东北民众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也使得1931年9月18日这一天成为中国的“国耻日”。

而中华民族并不是甘心为奴的民族。

韩光,当时是中共满洲省委的秘书长,对于1931年9月18日的这一天记忆犹新。

韩光时任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当天晚上我正在写密信。

那个炮振动得把电灯的电灯罩就碰到那个玻璃上,这时候我想:可能是日本人开始行动了。

日本人做演习,搞巷战演习早就有,所以我们警惕得很早,九一八事变第2天,我们满洲省委就发了一个《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

第3天的时候,中央那边也发了,从上海也发了。

解说:就在九一八事变的第2天,中国共产党发表的《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的宣言》指出:九一八事变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事件。

并严正谴责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号召广大群众罢工、罢课、罢市,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侵略。

这份宣言代表了中国人民不愿做亡国奴的心声。

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大地上燃起了民族自卫的烽火。

东北义勇军各军纷纷兴起。

这时中国共产党也积极开展工作,并且对义勇军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不到一年的时间,东北抗日义勇军已达30万之众。

这其中包括东北各个阶层的人民。

黄显声,时任辽宁省警务处长。

在沈阳城沦陷的当日,他率领警察部队抵抗着装备精良的日本关东军,在且战且退中,他向抗日民众发放了弹药。

唐聚五,原为东北军的一个团长。

九一八事变后,他在桓仁县召开万人誓师大会,就任“辽宁民众自卫军”总司令。

在会上,他用刀划破中指血书“杀敌讨逆,救国爱民”八个大字。

关玉麟,拍下这张照片的时候,他年仅14岁。

那是1932年的春天,当义勇军进攻沈阳城的时候,他三进三出沈阳为义勇军抗日武装进行联络。

马占山,时任代理黑龙江省政府主席。

他领导的嫩江桥抗战是整个东北义勇军抗日史上轰轰烈烈的一场战斗。

嫩江桥,原来是一座木桥,这里是日军进入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的必经之路。

1931年11月4日,马占山拒绝执行“不抵抗”的命令,率部抵抗日军的进攻。

11月4日早晨,日军以4000多兵力,在7架飞机,数十门山炮,4辆装甲车的配合下,进攻马占山部队阵地,血战持续至晚上8点,日军伤亡惨重,几次进攻,均被马占山部队打退。

嫩江桥抗战得到全国各地的有力声援,中国共产党还动员各界民众组成了“抗日援马代表团”到战场慰问。

这就是当时留下来的一些资料。

上海青年300多人成立“抗日援马慰问团”,这些青年带着棺材,向上海人民进行诀别。

他们说“除非我们死,否则绝不回来”。

嫩江桥抗战至11月16日,由于马占山部队的顽强抵抗,日军始终未能向嫩江桥阵地前进一步。

但此时的马占山部队已损失惨重,并且没有后援。

相反,日军增援部队却源源不断。

到了19日,马占山部队被迫退出齐齐哈尔,嫩江桥抗战在孤立无援的局面下坚持了16天,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

据日方记载,日军在此次战役中伤亡1181人,马占山部队伤亡1100人。

可是和那些拿起枪炮同日本侵略者英勇搏斗的抵抗者不同的是,当时的国民政府更多的是把希望寄托在了他人的身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