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

教学目标:
一、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二、学习写作技巧:叙议结合、细节描写、运用衬笔、
曲笔
三、感受人物精神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了解相关背景
二、学习1-3段
(一)了解本文的缘起
(二)理解作者对诬蔑张巡、许远的无耻之徒、无耻之
言的驳斥
(三)掌握重要词语:恨、为、不及、数、尤、卒、将、比、
教学过程:
一、了解传记相关知识(见单元导语、教学全解)
二、了解韩愈及其文学成就
四、了解本文缘起(第1段)
(一)学生试着翻译本段
(二)学生质疑
(三)明确本文缘起
五、了解许远为人,驳斥“许远畏死而辞服于贼”(第
2段)
(一)许远“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之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与巡死先后异耳”
落实词语:不及、竟
特殊句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二)许远之不畏死明矣
1.“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与贼抗而不降) 2.“当其围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
3.“而贼语以国亡主灭”,“救援不至,而贼来日众,必以其言为信”
4.“外无待而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
知死处矣”
落实词语:数
(三)小结许远形象及其刻画的用意
1.许远形象:宽厚长者、有容人雅量,大事为重,忠贞
不畏死。

2.用意:
①衬托张巡②颂扬许远
六、理解作者如何驳斥小人指诟“城之陷自远所分始”、
“以死守”(第3段)
(一)驳斥小人指诟“城之陷自远所分始”
1.“此与儿童之见无异”
2.用“人之将死”、“引绳而绝之”两种日常事理,
说明“不达于理”(类比)
3.“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
落实词语:诟、尤
(二)驳斥“责二公以死守”
1.事理说明守城符合实际情况
2.指明守城意义,明二人功劳
3.对比“弃城而图存者”、“擅强兵坐而观者”斥责
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词而助之攻”
4.落实词语:卒、比、将、讲、擅
七、小结
(一)第2、3段的表达方式(侧重于议论,议中有叙)及论证方法(类比、对比)
(二)张巡的形象:忠贞不畏死、(才德)使人信服
八、作业
1.翻译2、3段
2.检测:《中华一题》1-10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掌握重要词语:从事、具、延、所以(表所用、表
依据)、然、诣
二、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细节描写、运用衬笔、曲笔
教学过程:
一、进一步归纳张巡的形象
(一)以部属南霁云衬托(第4段)
1.了解南霁云其人其事
(1)落实词语:从事、具、延、所以(表所用、表依据)(2)品读细节描写:①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②
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③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
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④巡呼云曰:“南八,男儿
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
敢不死!”即不屈.
(3)归纳南霁云形象:有义气,能患难与共;英勇刚烈;服从领导,从容就义不畏死
2.丰满张巡的形象:英勇不屈、服众
(二)借于嵩之口突出张巡的形象(曲笔)
1.落实词语:然、旋长者诣
落实特殊句式:①何为久读此: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为”的宾语前置,应该是“为何久读此”。

译“为什么总读这本书呢”。

②为所杀:为所:固定句式,表示被动。

译“被武人杀害”。

2.品读细节描写:
(1)长七尺余,须髯若神.
(2)巡怒,须髯辄张.
(3)巡曰:「吾於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者,因乱抽他帙
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
(4)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
(5)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
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
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3.丰满补充张巡的形象:
(1)外形:高大,威武,美髯(2)记性好
(3)文思敏捷(4)视死如归,从容就义
二、补充许远的形象:宽厚长者,貌如其心(表里如一)
三、归纳写作技巧:叙事与议论相结合、细节描写、使用衬笔、曲笔
四、作业
(一)熟读文章
(二)检测:《中华一题》练习11-15题
补充资料: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相关背景:
《张中丞传后叙》是一篇现实针对性非常强的文章,体现了韩愈为人鲠直,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暴发,唐军节节败退;在此情况下,张巡和许远率万余兵士坚守睢阳孤城十余月,吸引了叛军近十万兵力,阻遏了敌人向前推进的速度;睢阳城破后,张巡、许远相继被害。

然而,令人惊异的是,守城的英雄在战后却屡屡被诬,竟延续五十余年而不绝。

先是一些文武官员为了替自己战时无耻的逃跑行径辩护,诋毁许远、张巡困守孤城的作法,并指责是张巡造成了睢阳城中人吃人的现象;针对这种议论,李翰撰《张中丞传》上呈肃宗,以为张巡辩诬,使事
实得以澄清。

然而十年后,又有人指称许远降贼,张巡的儿
子张去疾也上书代宗皇帝请追削许远的官爵,但朝廷并未采
纳他的意见。

五十年后,唐朝藩镇割据的状态急需改变,而
此时又有许多人借中伤许远、张巡来为自己谋利,面对此情
此景,韩愈写下了这篇《张中丞传后叙》,作者在为英雄辩
诬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擅强兵坐而观者”、“弃城而图存者”的极大愤慨;特别是通过对贺兰进明丑恶嘴脸的揭露,表明
了作者不满藩镇割据、要求中央集权的政治态度。

这一主张
配合了唐宪宗的政治变革,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叙议结合
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色就是叙事与议论相结合。

文章
的前半部分为议论,后半部分侧重于叙事,但由于作者精心
的编排,并没有给人以一种割裂感,而是二者相得益彰,互
为补充。

文章首先说明了写这篇“后叙”的原因,接着就直
入正题,弥补李翰《张中丞传》的缺失---为许远立传。

在介绍许远事迹时,先对许远有一个总评:“远虽材若不及
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但作者并没有平铺直叙的写下去,而是逐一列举外界对许远的非议,开始驳论,这使文章顿起
波澜,令欲明就里的读者不忍释卷。

严格的逻辑说理在驳论时作者选择了由浅入深的次序:
对“疑畏死而辞服于贼”、“城之陷自远始”、张、许应
“弃城”而“逆遁”等种种论调逐一驳斥。

作者先是列举事实,说明许远并不怕死;接着以“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
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的浅显道理证明“城
之陷自远始”的非议的“不达于理”;最后以“当二公之初
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
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的事理分析来证明张巡、许远的别无选择。


着议论的层层深入,作者的感情也越发的激昂,由最初的较
为平和发展到疾言厉色,对非难者的品质概括也由“材智下”、“小人之好议论”发展到“自比于逆乱”:“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
助之攻也。

”至此,一切诬蔑不实之词已无处藏身,张、许
二人的英雄本色也已跃然纸上。

这几节文字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堪称“辞理俱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