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教学研究复习资料

数学教学研究复习资料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试卷
单项选择题
1 .以功利为价值取向的数学教育价值追求可以称之为( C 算法化)。

2. 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 C 注重逻辑推理)。

3. 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编排原则的是( A 统一性原则)。

4. 下列不属于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阶段的是( C 学会解题阶段)。

5. 下列不属于传统的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特点的是(B 思考性)。

6. 主要通过教师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提示性活动,来帮助学生接受并内化既定的数学知识,形成既定的数学技能的属于( A 接受型的教学组织)的教学组织类型。

7. 以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评价是( D 质性的评价)。

8. 从正方形中抽象出长方形的过程称之为(C 弱抽象)。

9. 不属于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特点的是(D 注重命题)。

10. 儿童几何学习的起点主要是( B 生活经验)。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1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 从课堂学习中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组织主要有(ADE )几种类型。

A 接受型的教学组织 D 问题解决型教学组织 E 自主型的教学组织
2. 小学数学学业评价从评价的功能角度可以分为(BE)。

B 形成性评价 E 总结性评价
3. 数学概念至少具有(BD )这样一些特征。

B 精确性 D 抽象性
4. 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的导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ACD)等策略。

A 情境导入 C 活动导入 D 问题导入
5.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学习的意义主要有(BCDE )。

B 能为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发现提供一个空间与机会
C 能发展学生自我调控与反思修正能力
D 能促进学生有效地转变学习方式
E 能帮助学生实现创新与发展
三、填空题:
1. 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参与程度和方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__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教
师在课堂学习中的教学策略与方法、__ 以及__对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要求与评价___ 等。

2. 具体地看空间想象能力,其至少包含_2. 依据实物建立模型的能力;依据模型还原实物的能力;依据模型抽象出特征、大小和位置关系的能力_ 以及“能将模型或实物进行分解与组合的能力”等几个要素。

3. 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模式是__理解问题、设计方案、执行方案____ 以及“评价结果”等四个心理过程。

4. 小学数学概率教学的主要策略有_通过大量的活动来获得对事件可能性的体验、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_ 以及____通过让学生尝试设计方案去体验事件的可能性__等。

四、判断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10 分。

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即可。


1. 作为儿童生活的数学,是一种非完全形式化的数学。

(√)
2. 我国21 世纪小学数学课程的基本观念是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3.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具有“螺旋递进式体系组织”的特征。

(√)
4. “同化”和“顺应”是迁移的两种主要形式。

(√)
5. 探究教学是一种在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最高的学教学方式。

(×)
五、名词解释(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20 分)
情感参与:认知参与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方法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与层次。

启发式谈话法:启发式谈话法,也叫对话法,它是指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来引发学生的探索和思考,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的一种教学方法。

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一种以学习内容以及具体的过程目标为参照的评价,它主要是伴随在系统的学习过程之中的。

强抽象:强抽象也叫“强化结构式抽象”,即指在原型中引入新的本质特征来强化原来结构的一种抽象。

这时,抽象出来的概念就是原来概念中的一个特例。

估算:估算,实际上就是一种无需获得精确结果的口算,是个体依据条件和有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或运算结果作出的一种大致的判断。

六、简答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18 分)
1. 简述认知迁移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认知迁移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如下四个因素。

对象的共同因素;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定势的作用;学习的指导。

2. 简述探究学习的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时要注意的问题。

探究学习的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注意探究教学模式对学习主体的适用性。

第二,注意学习材料的选择与呈现。

第三,注意教师引导的适度性。

第四,加强学生科学态度的养
成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3. 简述儿童形成统计思想过程特征。

儿童在形成统计思想方法过程中,主要会表现出如下一些特征:
( 1 )观念是伴随着操作活动逐步形成的( 2 )数据的分析与利用能力的形成是渐进的( 3 )对数据理解是逐步发展的( 4 )对统计样本的理解缺乏经验的支持( 5 )对数据特征的认识集中在外部的明显特征上。

七、论述题
1. 试分析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在呈现方式上的改革。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国对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也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每个方面要有简要的分析)
(1)体现价值的主体性(2)体现知识的现实性(3)体现学习的探究性
(4)体现经历的体验性(5)体现过程的开放性(6)体现呈现的多样性
当然,教材呈现的多样性,还表现在材料呈现形式上的多样性,即呈现给学生的,可以是一些问题情境、小故事、操作性作业等,也可以是一些小课题(直接呈现任务)等,让学生能主动地、灵活地和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的经验去尝试,去探究,去建构。

2. 对新世纪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特点进行分析。

《标准》在对一般性的总体目标论述中,有几点特别值得注意:
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生了变化——数学知识不仅包括“客观性知识”(如乘法运算法则、三角形面积公式等),而且还包括从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知识”,即带有鲜明个体认知特征的个人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

如对“数”的作用的认识、解决某种数学问题的习惯性方法等。

②强调了应该掌握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

如函数思想、方程思想等。

③强调在数学中存在的一种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的东西,这就是数学思维方式。

如合情推理、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等。

④强调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更为关注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包括他们生活中的数学。

《标准》在对具体性的目标论述中,值得注意的是:
①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首次出现了过程性目标。

②数学思考目标所阐述的内涵并非单纯地指向纯粹的数学活动本身,它应当直接指向学生在与数学相关的一般思维水平方面的发展。

其应包括思考数学和进行数学的思考两方面。

③关于解决问题目标所体现的内涵并不等同与一般的解题活动。

④情感与态度目标关系到对数学课堂中的素质教育的认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