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学》
满分100分
一、判断并说明理由(每题1分,共10分)
1、(×)教育的对象是人,但教育的出发点则是社会。
2、(√)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强的创造性。
3、(×)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
4、(√)人的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可塑性。
5、(√)人的本质是一切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
6、(√)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7、(×)“班级授课制”不利于因材施教,必须取消。
8、(√)校长负责制的核心是校长全面负责。
9、(×)德育是由思想品德课来完成的。
10、(√)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遗传基因”,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认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基本走向?
答:目标: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基本走向:
一、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
二、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
三、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
四、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
五、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
六、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七、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
2、学生为什么必须要接受教育?
答:学生接受教育首先是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的统一;社会需要其未来社会成员都是理想的能适用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个人也需要适应社会从而在社会中获得理想的发展;学生是未完成社会的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三、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教育要培养人的世界视野,但不是培养“世界公民”。
答:正确。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球村的时代,教育培养人必须要具有国际的视野,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必然要求。
但在今天的时代里,还存在国与国的竞争和差别,还存在阶级和利益的冲突。
教育还必须主要为本民族和本阶级服务。
倡导培养“世界公民”是不正确的。
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答:正确。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是科学,人类继承和掌握科学的最基本方式是教育。
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思考的能力和劳动的能力,而提升这两种能力的是生产力水平、科学。
如果人类放弃教育将一步倒退到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从人的本质角度讲,就是向低级动物的倒退。
所以,从人的本质角度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
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四、论述(每题10分,共20分)
1、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其实现条件。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从广义上说,教育是环境的一部分,是一种经过有目的地选择和提炼的特殊环境,这就决定了它的特殊地位,即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这是因为:第一,教育,特别是学校的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它能根据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第二,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学校教育是在各种规章制度的严格制约下进行的,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良好的秩序,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地投入到可控的程序之中,使教育、教学得以顺利的进行。
同时,学校教育又具有系统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既考虑了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要,有考虑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这样就保相应关--学校进行的。
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它是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
因而,它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影响人的条件都有效。
第四,教育可以根据个体的遗传素质,有意识地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有利于身心成长的方面发展。
教师通过有意识地鼓励神经系统弱、反应迟钝、胆怯、积极主动性差的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经常回答提问,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他们逐渐变得活泼、主动。
第五,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
它能按照预定的目的选择和提炼有利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学校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有教育意义的集体活动,以使他们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
可见,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把教育视为人的发展的决定因素,就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因为人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由教育决定的,而是各种条件综合作用和人的多方面的实践活动的结果。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只是相比较而言的。
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如果没有遗传为之提供相应的生理前提,没有环境的积极配合,没有社会发展作为物质基础,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教育要发挥它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能的。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答:(1)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的教育训练而形成起来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
(2)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的是指学校教育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思想的教育活动
(3)素质教育的内容构成有以下六点:
①政治素质教育主要指对民族、阶级、党政、国家、政权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的态度的教育。
当前主要是四项基本原则教育
②思想素质教育,指基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包括思想信仰、信念追求、理想动机、
民族精神、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③道德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是指个体所具有的正确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良好品质。
道德素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道德情操、道德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责任感、事业心、奉献精神、自由自律的品质等。
④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指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审美修养、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与核心。
⑤身体素质教育,指教育个体保证生理机能的正常发育和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与卫生保健常识。
⑥心理素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解决学生的心里矛盾,以及增强学生自我平衡状态的能力的教育。
(4)中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保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既基础性,能够给予学生未来发展中最基本、最基础的素质,这些素质可以成为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和条件。
全面性,包括接受教育人要全面,避免英才教育选拔教育;人的发展内容要全面,而不是单方面发展学生的应试能力。
发展性,指注重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培养合格特色的人才。
五、案例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13岁少年奇奇(化名)由于在校打架等问题受到老师的理。
老师的做法是,让全班同学进行无记名投票,就“要不要奇奇继续留校读书”的问题进行表决。
由于没能够通过表决,奇奇的父亲只好给孩子另外找了一所学校去上学。
请结合工作实际和教育学的学习,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
答:在小学教学工作中打架这样的事情经常见,不知道齐齐打架的问题到底有多严重。
如果不严重,老师这样做的确有些不妥,这样可能会严重的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齐齐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
老师私下找齐齐沟通谈心也许效果会好些。
如果问题很严重,假设:老师为什么让全班投票,也许齐齐经常欺负班里的同学,经常我认为老师应该把问题反映到学校主管部门,学校出面解决这个问题。
是让学生留还是走应该由学校决定,让班里的学生投票这样,齐齐心里会认为自己已经成为班里的公敌,心里也许会有更大的扭曲,总之,班里公开选举三好学生,班干部等等好的方面的事情应该大力提倡,对于批评教育这种事情,毕竟针对还是一个孩子,没必要去让他承受这么大的挫折,和心理打击。
2、某教师在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说“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不是别人。
读书增强了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资本,将来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挣下大把的钱,从而有一个美好的生活。
比如生活愉快,人生充实,前途美好,事业辉煌,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生一个聪明的儿子。
”
请结合工作实际和教育学的学习,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
答:该教师观点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将“私”于“公”对立了起来,没有让自我从我个人扩展到更宽泛的大我,在“学生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与“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之间没有贯通的可能。
如果第一个命题不能在第三个命题中得到超越,没有在第三个命题中重新理解,如果不把自我看作动态超越的概念,那么,“自己”与“别人”就无法沟通,“我就不能扩展为“我们”,第一个命题便只能停留在培养“单子式”主体人格上,最终难免堕落为自私自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