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作者:赵士红
来源:《祖国》2017年第22期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党不变的初心,是党的性质的体现。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必须充分依靠群众,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美好生活不会自己从天而降,需要全体人民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共同努力,不懈奋斗来实现。
不变的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我们走多远,走到多辉煌的未来,我们都不能忘记初心,不能忘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
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做为党的初心和使命。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一部风雨兼程为人民的历史。
96年来,无论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我们始终矢志不移,初心不改。
从上海启程,到井冈山的斗争,到延安的救亡,到北京的执政,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始终标注着为民的底色,折射的都是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不变初心。
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建党的目的,就是党的价值取向。
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利益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高度一致的。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历史使命和执政活动的明确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目标”,“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老百姓奔好日子。
”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方向,科学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基本问题。
把人民摆在最高位置,从人民中汲取治国理政的伟大力量。
“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政治理念和行为准则在新时代的强调和体现。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存在的意义是为人民服务。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人民情怀,始终是党力量的源泉。
党的性质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一个政党与其他政党的区别就在于党的本质属性,表现在政治伦理道德层面上,最根本的是其所代表的利益对象”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
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或者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党的性质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基本观点,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不但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并且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
人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人民才能从根本上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
在任何时代,人民群众始终占人口的绝大多数,而管理者始终是少数。
尽管我们党拥有8900多万党员,但相对于我国13多亿人口说,党员仍然只是少数。
中国共产党要推动社会发展、历史前进,就必须站在最大多数人民一边,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反应人民的迫切愿望,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为人民谋幸福的党。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离不开党的领导。
在长期的实践中,人民切身体会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辟适合中国国情的强国富民之路,离开了党的领导,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会失去主心骨,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一代代共产党人无私无畏、全心为民,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共产党人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准,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据统计,“人民”一词在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中出现200多次,可见人民在党和总书记心中的位置。
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能否做到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关系到党的性质,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放在为民执政、为民谋利上,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真正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
必须充分依靠群众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体现了党的人民立场。
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是领导核心,人民是主体力量。
而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奋斗目标,就必须充分依靠群众,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人民立场”讲的是“做正确的事”,而“群众路线”讲的是“正确地做正确的事”。
目标确定之后,关键是如何实现目标。
只有践行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不断把为人民造福的事业推向前进。
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十九大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那么,也可以这样说,改革发展是群众的改革发展,如果离开了群众,就无法促进改革发展。
因此,我们要坚持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
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人民的利益诉求和迫切愿望,准确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
们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人民群众中间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党员干部要眼睛向下,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到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善于吸收合理意见,保证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有效化。
在新时代,互联网发展异常迅猛,我们要适应新情况新变化,努力探索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代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方式方法,走好网上群众路线。
要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
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
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