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全国煤化工重点区域发展分析目前,国内煤化工项目集中在内蒙古、山西、陕西、新疆、宁夏等省区。
其中,内蒙古煤化工发展规模最大。
国家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甲烷气、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五大示范工程均落地内蒙古。
第一节新疆煤炭是新疆的优势资源。
张春贤书记在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十次全委扩大会议和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把加快新疆煤化工及下游产业,特别是推动现代煤化工发展提到一个重要高度——是新疆加速新型工业化最现实、最具比较优势、最有可能占领技术和市场制高点的主攻方向,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方面。
在中央的大力支持和自治区的部署下,新疆煤化工及下游产业将成为引领新疆新型工业化重点突破、早见成效的主力军,成为实现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排头兵。
一、煤化工成为新疆实现率先跨越的排头兵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新型工业化是第一推动力。
2011年年初自治区制定的《关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若干意见》(新党发…2011‟1号),把做强做大煤化工及下游产业,作为构建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新疆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选择。
按照新党发…2011‟1号文提出的优势优先、抢占制高点的发展原则,新疆加快煤化工及下游产业发展,实现优势产业率先跨越,条件具备,时机成熟。
只有坚持优势优先,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实现煤化工产业率先跨越,新型工业化才能有大发展。
新疆现代煤化工虽然起步晚,但具有明显的资源和政策优势。
新疆煤炭资源丰富,中央已经把新疆列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建设的第14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将由目前的1亿t增加到2015年的4亿t以上。
中央对新疆实施差别化产业政策,放宽对现代煤化工等产业发展限制,支持和鼓励新疆煤炭资源就地深度转化。
2011年11月自治区颁布的《煤炭资源有偿配置与勘查开发转化管理规定(暂行)》明确:用于煤电、煤化工等的煤炭开发项目就地转化率必须达到60%以上,为促进新疆煤化工产业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二、“十二五”新疆煤化工发展方向和重点(一)依托伊犁和准东煤炭基地,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新疆现代煤化工项目目前有:国家批复的广汇新能源120万t/a甲醇、80万t/a二甲醚项目正在建设;庆华55亿m3/a煤制天然气项目已获得批复并开工建设,第一条年产13亿m3/a煤制天然气生产线近期投产。
大企业大集团实施的一大批煤化工项目正在做前期工作。
目前煤化工已成为新疆新型工业化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
根据自治区规划,“十二五”将重点依托伊犁和准东煤炭基地,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提升传统煤化工,采用国际先进技术,提高技术含量和深加工程度,积极推进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油等示范工程建设,着力打造煤—电—化一体化产业链条,形成煤制合成氨、煤制二甲醚、煤制气、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焦化七大产业链。
经过5~10年的建设,新疆将建成一批规模大、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发展前景好的大型煤化工项目;引进、培育、发展一批在国际、国内有竞争力的大型煤电、煤化工企业和企业集团;建成4个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好、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大型煤化工产业基地。
形成以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及煤基多联产项目为核心,以清洁能源系列产品和合成材料为主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煤化工产业格局。
对焦炭、合成氨、甲醇、电石等传统煤化工产业,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优化原料路线,以节能、降耗、减排为目标,提高工艺技术水平。
同时,大力促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通过上大压小、产能置换、总量控制等方式,优化产业布局,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和发展模式转变,提高市场竞争力。
到2015年,新疆将建成煤制尿素260万t/a、煤制二甲醚80万t/a、煤制天然气1000亿m3/a、煤制烯烃100万t/a、煤制乙二醇100万t/a的生产能力,新增煤焦化生产能力800万t/a。
(二)加快煤化工下游产业发展,增强经济活力与自我发展能力由于煤炭产业由地方主导,在原料供应有保障的条件下,煤化工上、中、下游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将为地方企业进入煤化工下游产品开发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且煤化工成本远低于石化产品,具有经济可行性,是新疆“十二五”最具发展潜力和前景的产业。
发展煤化工下游产业对培育新疆煤化工产业集群的形成,加快地方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吸纳就业,增强地方经济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煤化工下游产品的供求关系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市场前景广阔,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可观。
煤化工下游产业主要是以煤制甲醇和煤制烯烃为基本原料的生产,产品应用范围广,市场需求旺盛,非常有利于新疆地方中小企业介入发展。
自治区要加强对煤化工下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继续支持在疆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煤电煤化工,鼓励优势企业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和优势企业带动地方中小企业发展,增强地方经济活力与自我发展能力。
表1目前新疆拟建主要煤化工项目建设情况数据来源:世经未来第二节山西省山西作为一个以煤炭资源为基础的重化工基地,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加快实现企业转型发展的步伐。
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指出,“我们要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依托煤而不依赖煤,不仅要挖好煤更要用好煤,提高煤炭的就地转化率,提升煤炭产业的循环率,使宝贵的煤炭资源变成资本,大力引进发展新兴产业,增加新兴产业占有率。
”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正是山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和重点方向。
煤化工产业是指以煤为原料,经化学加工将煤炭转换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产品或半成品,而后进一步加工成化工、能源产品的工业。
人们习惯地把煤化工分为传统煤化工和新型煤化工,传统煤化工主要指煤焦化、煤气化制合成氨或甲醇、电石乙炔化工等,这是我国目前的主要煤化工产业,也是山西煤化工产业的主体;新型煤化工主要指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煤制乙二醇等,这是山西煤化工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一、山西煤化工发展现状山西省煤化工产业依托煤炭资源禀赋,经过多年发展,已基本形成了“肥、醇、炔、苯、油”五条特色主线,培育了以天脊、太化、三维、山焦、丰喜、天泽等为代表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拥有一批在国内具备较强实力的煤化工科研、设计单位,技术创新能力和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循环经济已具规模,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新型煤化工蓬勃兴起。
(一)产业规模截止到“十一五”末,山西煤化工规模以上企业274户,资产合计931亿元,较“十五”末增长2.2倍。
2010年,全年完成工业产值543亿元,同比增长23.5%,较“十五”末增长2.02倍;合成氨产能600万吨/年,产量419万吨,列全国第三;尿素产能700万吨/年,产量548万吨,列全国第二;甲醇产能近300万吨/年(其中焦炉气制甲醇约占45%),产量104万吨,列全国第5位;聚氯乙烯产能近100万吨/年,产量44万吨;氯丁橡胶、1,4-丁二醇及下游产品等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居国内前列;煤焦油加工和粗苯精制产能基本满足省内加工需求。
(二)区域布局从区域发展来看,太原地区已形成了以太化集团、太原蓝星化工、侨友化工等为代表的煤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集群;运城地区依托丰喜集团、青山化工、翔字化工等形成了化肥和精细化工比翼齐飞为特色的大型化工基地;长治、晋城地区形成了以天脊集团、天泽集团、兰花集团等为龙头的全国最大的高浓度氮肥、复合肥生产基地和以晋煤天溪煤制油、潞安煤制油为核心的新型煤化工示范基地;临汾、晋中、吕梁等地区依托当地丰富的焦炭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炼焦化产品深加工基地。
(三)创新能力目前,山西集聚了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太原理工大学国家级煤化工工程实验中心、赛鼎工程有限公司、山西省化工设计院等一大批国内知名的煤化工专业研究机构,在煤基合成油、焦炉煤气制甲醇等领域的科研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
省内大型煤化工企业均建立了企业自己的科研技术中心,天脊集团、三维集团、南风化工的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2户,行业技术中心2户。
(四)技术装备“十一五”以来,山西煤化工产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部分装备水平达到领先水平。
山西焦化、宏特化工建成了大型煤焦油连续化深加工装置;太化集团、三维集团引进德国伍德公司技术建设的20万吨/年苯加氢装置,其生产规模和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天脊集团引进KBR技术建成13万吨/年苯胺装置;山西三维集团引进先进的顺酐法1,4-丁二醇、PTMEG生产技术,装置工艺技术达国内领先;晋煤天溪公司建成了常压灰熔聚粉煤循环流化床气化炉,该炉型可用晋城“三高”煤为原料。
在焦炉煤气利用方面,丰喜华瑞公司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以焦炉煤气为主要原料的30万吨/年尿素装置,天脊集团和潞安集团在潞城西部建成了30万吨/年焦炉煤气制甲醇项目。
太重集团、阳煤丰喜化工设备有限公司具备了大型煤化工设备的制造能力。
(五)煤化融合随着山西成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煤炭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煤炭企业发展煤化工的热情高涨,截止到目前,晋煤集团托管天脊高平分公司、太原煤气化集团,开工建设百万吨级劣质煤制油项目;阳煤集团在收购三维集团、丰喜集团的基础上,全面托管太化集团,开工建设清徐新材料工业园区;山西焦煤、同煤集团发挥各自优势,分别建设60万吨/年烯烃项目;潞安矿业集团整合重组天脊煤化工集团。
山西五大煤业集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煤化工产业带和布局点。
同时,山西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也吸引了众多大型中央企业,神华集团、中化集团、中石油、中海油、中煤集团、大唐集团等均计划在山西布局大型新型煤化工项目。
二、发展趋势和前景分析从全球化工产业发展看,随着发达国家市场逐步成熟和产业技术进步,世界化学工业正进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与产业转移成为化工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大型化、基地化、园区化和一体化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世界化学工业重心正向市场潜力大的亚太和资源丰富的中东地区加快转移。
我国化工产业发展看,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市场经济的倒逼机制,大大加快了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
按照产业上下游衔接、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循环经济、增强竞争力的现代化工产业发展要求,重大项目加快向能源资源所在地、靠近消费市场地区集中布局,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基于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赋存结构,从长期看,以煤炭补充石油作为基础原料发展新型煤化工和能源化工产业,成为必然选择。
近期国家出台一系列煤化工产业政策,要求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产能,遏制煤化工盲目发展势头,在遏制煤化工盲目发展势头的同时,为煤化工产业的科学有序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同时,新型煤化工的四大前沿技术在我国均已取得突破,今明两年将结束示范,进入总结、评估和推广应用阶段,为新型煤化工在“十二五”期间的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