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第七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学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唐朝对外海陆交通路线;唐和朝鲜的往来,唐和日本的往来以及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吉备真备、鉴真、大化改新);唐和印度友好往来以及玄奘在中印文化交流中所作的重大贡献;唐和波斯的关系,唐和大食的关系。
二、能力培养目标1.要求掌握:A.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经济的繁荣、政治的稳定、强盛的国力、开明的民族政策及领先世界的文化等等,都决定了其对外开放政策必然会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必然会超越前代。
B.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在互相借鉴,平等互利、友好交往双向的大前提下,以向唐朝学习来促进各自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为主流。
隋唐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不仅对亚洲许多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也推动了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
同时,隋唐吸收各国的长处,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C.通过隋唐时期对外友好交往的学习,认识到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2.希望掌握:A.经济的强大才有国力的强大,国力强大才有国际地位,才会在国与国的交往中受尊敬。
我们今天要取得相应的国际地位,就应该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B.唐朝对外交往的向心力,不是靠军事手段,也不是靠政治手段,而是领先的生产力与开放的政策自然形成的。
C.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史实说明,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周边国家的发展和自身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反之,只能造成国家与民族的落后。
三、能力品质目标1.要求掌握:A.通过分析唐朝对外交往出现的前所未有的盛况及双向交流、促进,培养学生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去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B.引导学生收集、整理隋唐以前的朝代,尤其是秦汉的对外关系情况,联系世界历史讲述唐和朝鲜、日本、波斯、大食的关系,培养学生整理、分类、归纳的能力,构建知识网络框架系统的能力,广泛联系不断迁移的能力。
2.希望掌握:A.引导学生收集、整理当前我国的基本外交政策或一些国家(如美国、日本、俄国等)的基本外交政策,发表自己的评论,提高分析、评价历史政策及批判思维的能力。
B.鼓励学生收集有关历史人物如鉴真、玄奘等人的生平事迹,撰写介绍的小文章,设计一些情节,再现这些历史人物,培养学生了解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提高想像力及再现历史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唐和日本的友好往来以及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发达的唐朝对外交通。
难点:唐朝对外交通空间概念的形成。
【预习学案】1、原因(1)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陆路与海路交通发达。
唐对外交通路线:①陆路:以长安为中心,向东可到达朝鲜,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
②海路:登州、扬州出发,可达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达波斯湾。
(3)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
◎注意:《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中的有关重要路线和地点。
2、表现(1)与新罗的交往贸易:唐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
人员:来唐的留学生多,著名的有。
影响:唐的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传入新罗。
(2)与日本的交往政治:互遣使臣,唐朝时日本派遣唐使十多次。
人员:留学生多;交往的重要人物有吉备真备、等。
影响:唐的制度、文化、建筑等对日本影响很大;推动了日本大化改新。
(3)与天竺的交往纽带:为纽带。
政治:多次遣使来唐。
经济文化交流:传入、菩堤树,传出计数法。
交往人士:、义净。
(4)与波斯、大食的交往波斯:隋朝时互遣使节;唐朝时,波斯国王及王子来华,波斯商人来华经商。
大食:唐高宗时,互相通使。
造纸术在唐时传入到大食。
(5)与欧洲、非洲的交往欧洲:唐朝时,与罗马有使节往来。
东罗马的、,中国的丝绸、瓷器相互交流。
非洲:史书记载有往来、考古发掘能证明。
【要点透析】1.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史实、特点和原因、影响分析(1)史实:唐朝和新罗、日本、印度、中亚、西亚各国如波斯、大食等发生过友好往来关系。
(2)特点:①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②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为密切,唐朝是亚洲文化的中心。
③唐朝的对外交往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对外交往的形式多样,有使节往来、留学生、技术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
(3)原因:①唐朝政权的强大,有稳定、统一的政治环境。
②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③唐朝的对外政策比较开放。
④唐朝比较发达的对外交通线(海、陆)。
⑤唐朝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⑥中外使臣、商人、留学生以及中外僧侣在推动中外交流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4)影响:①促进了唐代经济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亚、欧、非洲诸国土特产品输入中国;唐太宗派人去天竺学习熬糖法;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入中国;外来宗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和摩尼教等,唐朝允许它们在中国建寺传教,对中国的哲学、宗教和文化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
②大大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洲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唐与各国遣使往还,接纳外商和留学生。
民间贸易交往不断。
玄奘和义净到天竺探求佛学;鉴真东渡日本;波斯王卑路斯及其子客死唐朝都城,成为中外友好交往史上的佳话。
③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亚洲和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a.新罗参用唐朝制度,行科举、设国学、教授儒学;从唐朝引入茶种和制瓷、制铜等手工业技艺,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中华文化色彩。
b.日本大化改新即是由留唐日本人回国策动的。
其中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是以唐制为蓝本;律令大体采用唐律;儒家经典成为各级学校教材;佛教受到中国影响;文字、建筑、生活风尚都留有唐文化风范。
c.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算法,推动了天竺数学的发展;中国的造纸术传人大食;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促进了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2.古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四种途径(1)贸易(官方与民间)(2)留学生,派遣使节(3)宗教人士(法显玄奘义净鉴真)(4)战争(唐朝与大食)3.汉唐时期中外交往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分析出现不同的原因?不同特征:①汉代以陆路为主,唐朝水陆并举。
②汉代以商贸为主,唐朝使臣、商贸交往、文化交往全面展开。
③汉代以丝和丝织品为主,唐代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商贸物品大为增多。
④汉代商贸具有单向性,唐代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
不仅传播唐朝的先进文化,也广泛吸收外来文化【课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08哈尔滨质量检测)下列关于汉唐时期对外交往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与欧洲没有直接往来 B.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C.长安是对外陆路交通的中心 D.对外贸易既有陆路,又有海路2.(08湖南十二校联考)唐朝时中国和非洲也有交往,下列有关这方面的证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A.中国史书有记载B.唐朝人杜环在非洲留下行踪C.唐太宗时索马里使者来到中国D.当代考古中,在非洲发现的中国陶瓷残片包括唐三彩3.(07北京西城区检测)右图为唐朝章怀太子墓室壁画《礼宾图》,从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①唐朝国家统一,吏治清正廉明②唐朝国力强盛,影响远播海外③唐朝交通发达,对外政策开明④人物形象传神,艺术水平高超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4.(07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联考)两汉和隋唐时期,都有海上丝绸之路与印度进行友好往来,其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分别是A.马六甲海峡、波斯湾 B.印度半岛南端、波斯湾C.波斯湾、印度半岛南端 D.波斯湾、罗马5.(07南通四县市高三联考)下列关于唐代对外交往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新罗来唐的留学生人数最多 B.日本都城的样式依照长安城C.天竺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中国 D.与东罗马和非洲都有交往答案ADDB C DBDCB6.(06福州市高三质量检测)唐朝时,中国进一步走向海洋,其突出表现是①中国商船到达波斯湾②制造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称③日本遣唐使13次来唐④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A.①②④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7.唐代是一个进一步走向开放的朝代,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广州,终点是波斯湾B.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经过今天的中南半岛、马六甲和缅甸等地C.唐代对外交往远远超过了以往朝代D.唐朝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8.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视角看,下列最能反映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现象的内涵的是A.中国丝织业发达,质量精,品种多B.沟通了中西方,东亚文化圈不断扩展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北、西南地区的管辖D.各地文明与中国文明沟通、交流、互相学习并推动各自的发展9.唐代诗人陈陶在《陇西行》中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里的“胡风”主要指A.北风B.北方匈奴人的风俗习惯C.唐代吐蕃族的风俗习惯D.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10.唐张籍在《永嘉行》中写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这则材料揭示了①北民南迁是由天灾所致②北民南迁是为了躲避北方少数民族③北民南迁有利于民族融合④北民南迁推广了先进技术A.①②B.②③C.①③ D.②④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使团庞大,达到五六百人。
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
——《中国古代史》材料二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大大加强。
贞观时,古印度一再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唐太宗派人去古印度学习用甘蔗制糖。
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推动了古印度数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史》材料三波斯商人的足迹遍布长安、洛阳、扬州、泉州、广州。
他们贩卖珠宝、香料及西域、南洋一带的土特产。
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大量运往波斯销售。
材料四大食651年遣使和唐朝通好。
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大食商人不少定居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受到了唐政府的尊重。
——《中学历史教材全解》请回答:(1)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2)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有哪些?并分析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ADDB C DBDCB11.答案(1)特点:范围广泛,同亚洲许多国家都有往来;内容丰富,涉及使者往来、政治经济制度、生产技术、商品贸易、宗教领域等各方面;具有双向性,外国与中国互相学习、相互吸收先进的经济文化等。
(2)原因:唐朝制度先进,经济文化繁荣;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兼收并蓄的开明政策;对外交通发达。
影响:密切了唐朝同亚洲国家的关系;有利于唐朝和亚洲国家政治、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促进了亚洲及世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