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王羲之与儿子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孙统、李充、孙绰、谢安、支遁、太原王蕴、许询、广汉王彬之、高平郗昙、余姚令谢胜等“少长群贤”共41人[1]在会稽山阴集会,为兰亭集会,是时有二十六人得诗三十七首[2],后辑为《兰亭诗》。
《兰亭集序》为王羲之为《兰亭诗》写的序言。
王羲之以特选的鼠须笔和蚕茧纸,首先写聚会盛况,描述环境——“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之后笔锋突变,格调转为悲伤,写人生短暂,然而他并不宣扬“人生无常”、“及时行乐”,而是斥了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论调。
通篇语言流畅,不勉强藻饰、通俗自然,结合骈句、骈散,灵活自如,堪称历代名篇。
《兰亭集序》共计324字,凡是重复的字都各不相同,其中“之”字有20多个,变化迥异,没有一个相同,如有神助。
王羲之酒醒之后,过几天又把原文重写了好多本,但终究没有在兰亭集会时所写的好。
[3]作为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经典杰作,有“行书第一”之称。
其书法飘逸流畅,如行云流水而又笔力雄健。
唐太宗得到真迹,即令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欧阳询等临摹翻刻,分赐皇子、近臣,世称“唐人摹本”。
王书原本据传已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陆游因此感慨:“茧纸藏昭陵,千载不复见。
”但唐太宗昭陵曾于五代时被温韬所盗[4],而被盗物品名单中并没有《兰亭集序》,因此一般相信《兰亭集序》现存于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中。
今存的摹本以“神龙本”最为著名。
该帖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都颇得原本神韵,被认为是最好的摹本。
郭沫若根据1965年南京出土的《王兴之夫妇墓志》、《谢鲲墓志》等墓志发表了《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5],推论《兰亭序》的文章和墨迹均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王智永所依托,高二适则发表《驳议》反驳这种说法,于是双方打起笔战[6]。
1972年郭沫若在《文物》上发表《新疆出土的晋人写本残卷》,再次认定《兰亭序帖》必然是伪迹。
注释1.《太平广记》引《法书要录》:“与太原孙统承公、孙绰兴公、(公字原缺,据法书要录补)广汉王彬之道生、陈郡谢安石、高平郗罢重熙、太原王(王字原缺,据法书要录补)蕴叔仁、释支遁道林、并逸少子凝、徽、操之等四十一人,修袚禊之礼。
挥毫制序,兴乐而书。
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
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有重者皆别体,就中之字最多。
”2.王羲之《临河叙》称:“右将军司马太原孙丞公等二十六人,赋诗如左。
前余姚令会稽谢胜等十五人,不能赋诗,罚酒各三斗。
”3.宋‧赵构《翰墨志》4.《新五代史·杂传·温韬传》记载,后梁王开平二年(908年),“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5.《文物》1965年第6期6.郭沫若:《〈驳议〉的商讨》,《文物》1965年第9期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怡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兴,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永和九年,即癸丑年(353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
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
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
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
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
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
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
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古今异义列坐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
次,旁边、水边。
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
②次要的地位。
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
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或取诸怀抱古义:胸怀抱负。
如:或取诸怀抱今义: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
引以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
如:引以为流觞曲水。
今义:认为。
所以游目骋怀古义:①表凭借,用来。
如:所以游目骋怀;②……的原因。
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俯仰一世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如:俯仰一世今义:低头抬头俯察品类之盛古义:物品,物类。
指天地万物。
如:俯察品类之盛今义:物品的种类修辞a)互文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句式a) 判断句修禊事也死生亦大矣其致一也b) 倒装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c)省略句引(之)以为流觞曲水映带(于)左右词类活用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少,年龄轻的人。
长,年龄大的人。
贤,贤德之人。
均是形容词作名词。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数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
③齐彭殇为妄作。
齐,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④死生亦大矣,大事⑤映带左右环绕名词作动词⑥一觞一咏喝酒名词作动词⑦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奔驰动词使动⑧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使感叹产生动词使动⑨足以极视听之娱穷尽,形容词作动词一词多义(一)临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1)一起。
例:若合一契(2)一样。
例:其致一也(3)看作一样。
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边……一边……。
例:一觞一咏(三)次1、列坐其次旁边水边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4、余船以次俱进次序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四)致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五)修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6、修守战之具整治(六)期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注定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4、期(jī )年之后周、满5、、君与家君期日中约定(七)之(1)动词,往,到达。
例:所之既倦。
(2)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
例:以之兴怀。
(3)结助,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夫人之相与。
(4)结助,定语标志。
例:极视听之娱。
(5)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
例:暮春之初。
通假字趣舍万殊“趣”通“取”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像成语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游目骋怀《兰亭集序》的思想一、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 。
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
本段共六句。
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
显然,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盛况”。
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二、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 。
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
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什么感慨?有两个:一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另一个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它告诉我们三点: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