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发汗解表(宜生用),宣肺平喘(宜炙用),利水消肿Sig:1.5~9g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来源: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茎、叶。
叶称苏叶,梗称苏梗。
叶长于发表散寒,梗长于理气宽中、安胎。
用法:5~9g,不宜久煎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来源: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
花穗名荆芥穗。
荆芥穗力较强。
止血须炒炭。
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敛生肌。
用法:15~60g。
内服宜生用。
入汤剂宜打碎先煎。
外用须经火煅研末。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用法:生用走气分而泻火,炒黑入血分而止血,姜汁炒又除烦止呕。
Sig:3~9g,外用适量。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来源: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黄者名黄菊花,白者名白菊花。
Sig:9~15g,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花,平肝明目多用白菊花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来源: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Sig:3~9g,解表退热宜生用,疏肝解郁宜醋炙用大黄: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祛瘀。
Sig:3~12g,外用适量。
生大黄泻下力较强,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或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力减弱。
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较好,宜于瘀血证及不宜峻下者。
大黄炭多用于血症。
番泻叶:泻下导滞。
性能特点:大量用能泻积热、通大便、行水消胀,治热结便秘、水肿胀满;少量用除积滞、助消化,治食积胀满、消化不良。
Sig:缓下1.5~3g,攻下:5~9g,宜用开水泡服,入汤剂当后下。
大戟:泻下逐饮:水肿,臌胀,胸胁停饮。
消肿散结:痈疮肿毒,瘰疬痰核。
品种鉴别:京大戟源于大戟科,毒性强,泻水逐饮力峻。
反甘草。
红大戟源于茜草科,毒性弱,以消肿散结力佳。
体虚及孕妇忌服。
防己:【来源】防己科植物粉防己的干燥根。
习称汉防己。
【功效】1.祛风湿、止痛:特点——长于治风湿痹痛偏热者.2.利水消肿:治水肿、小便不利、脚气肿痛,腹水等。
Sig:5~9g。
既往所用的防己还有木防己。
木防己包括三个品种,即防己科的木防己、马兜铃科的汉中防己和广防己。
传统认为,汉防己长于利水消肿,治水肿尿少宜用;木防己长于祛风止痛,治风湿痹痛宜用。
马兜铃科的汉中防己与广防己,因含马兜铃酸,能损害肾功能,故内服宜慎,不能过量或久服,肾病患者忌服。
薏苡仁:甘、淡,微寒。
归脾、胃、肺经。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清热排脓。
Sig:10~30g。
清利湿热、除痹排脓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麦芽:消食和中,回乳,疏肝。
Sig:9~15g,大剂量30~120g。
消积宜炒焦用,回乳宜大量用,疏肝宜生用。
山楂:消食化积,活血散瘀。
Sig:9~15g,大量用30g。
消失导滞宜用焦山楂。
神曲:消食和胃。
Sig:6~15g,消食宜炒焦用。
- 1 -谷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Sig:9~15g,大剂量30g。
生用长于和中;炒用偏于消食;炒焦消食力强。
半夏: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
辛,温。
有毒。
归脾、胃、肺经。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Sig:5~9g。
外用适量,以生品研末调敷。
*各种半夏炮制品的比较:**生半夏: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有毒,多外用,以消肿止痛为主。
*清半夏:白矾浸泡或煮或腌制。
消除了辛辣刺喉的副作用,降低了毒性,以燥湿化痰为主。
类圆形或肾形厚片,直径6~18mm,表面乳白色,周边黄棕色,中间隐现黄白色筋脉点。
气微辣涩。
*姜半夏:姜矾煮或腌制或蒸制,或姜炒。
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
形如清半夏,薄片,表面有光泽,透明,片面灰黄色或淡黄色,角质样,质脆。
微有辣味,微具姜气。
*法半夏:石灰制半夏。
治寒痰、湿痰为主,同时具有调脾和胃的作用。
形如生半夏,内外皆呈黄色或淡黄白色,粉性足,质松脆,气微,味淡。
*竹沥半夏:半夏或法半夏,竹沥拌透阴干。
温燥大减,适于胃热呕吐,肺热痰黄稠粘,痰热内闭中风不语。
瓜蒌:葫芦科植物栝楼和双边栝楼的干燥成熟果实。
果皮称瓜蒌皮,种仁称瓜蒌仁,皮、仁合用称全瓜蒌。
功效:清肺润燥化痰,利气宽胸,消肿散结,润肠通便。
性味:甘、寒。
归肺、胃、大肠经。
Sig:瓜蒌皮6~12g,瓜蒌仁9~15g,全瓜蒌9~20g。
瓜蒌皮长于清肺化痰,利气宽胸;瓜蒌仁长于润肺化痰,滑肠通便;全瓜蒌兼具两者功效。
枇杷叶:化痰止咳,和胃降逆。
苦、微寒。
Sig:9~15g。
止咳宜蜜炙用,止呕宜生用。
款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辛、温。
归肺经。
Sig:5~9g。
外感暴咳宜生用,肺虚久咳宜蜜炙用。
龙骨:古代大型哺乳动物东方剑齿象、犀牛等的骨骼化石。
甘、涩,微寒。
归心、肝经。
功效: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收湿敛疮。
Sig:15~30g,打碎先煎。
外用适量。
生用质重镇潜,长于镇惊安神,平肝潜阳;煅后药性涩敛,内服收敛固脱,外用收湿敛疮。
牡蛎:牡蛎科动物长牡蛎和大连湾牡蛎等的贝壳。
咸,微寒。
归肝、肾经。
本品生用质重镇潜,咸寒凉软,既善平肝潜阳,镇惊安神、软坚散结,又兼益阴。
煅后药性涩收敛,既能收敛固涩,又能制酸止痛。
Sig:15~30g,打碎先煎。
白术:甘、苦、温。
归脾、胃经。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Sig:5~9g,补气健脾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燥湿利水宜生用。
当归:甘、辛,温。
归肝、心、脾经。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Sig:5~15g,一般生用,酒炒能增强活血作用。
当归身补血,当归尾破血,全当归既能补血,又可活血,统称为和血。
何首乌:苦、甘、涩,微温。
归肝、肾经。
本品制用微温,甘补兼涩,不腻不燥,功善补肝肾、宜精血;生用性平偏凉,苦多甘少,善行泄而补虚力弱,功能解毒、截疟、润肠通便。
Sig:9~30g.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苦、酸,微寒。
归肝、脾经。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崩漏。
②敛阴止汗:阴虚盗汗,表虚自汗。
③柔肝止痛:肝气不和之胸胁脘腹疼痛,或四肢拘急作痛。
④平抑肝阳: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Sig:5~9g。
养血调经多炒用,平肝敛阴多生用。
- 2 -人参: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
甘、微苦,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Sig:5~9g,宜文火另煎。
对入其他药汤内服用。
益气救脱可用15~30g。
野生人参功效最佳,多用于挽救虚脱;生晒人参性较平和,适用于气阴不足者;红参药性偏温,多用于气阳两虚者。
*(栽培者为“园参”;野生者为“山参”;播种在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又称“林下参”,习称“籽海”。
多于秋季采挖,洗净;园参经晒干或烘干,称“生晒参”;鲜根以针扎孔,用糖水浸后晒干,称“糖参”;山参经晒干,称“生晒山参”,蒸制后,干燥,称“红参”。
红参:用高温蒸汽蒸2小时直至全熟为止,干燥后除去参须,再压成不规则方柱状。
功效:温补。
白参:多选用身短、质较次的高丽参,用沸水烫煮片刻,然后晒干。
性温和。
**参须:以红参须为多见,性能与红参相似,但效力较小而缓和。
*生晒参:性较平和,不温不燥,既可补气、又可生津,适用于扶正祛邪,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
*白参(糖参):多选用身短、质较次的高丽参,用沸水烫煮片刻,浸糖汁中,然后晒干。
性最平和,效力相对较小,适用于健脾益肺。
*野山参:无温燥之性,大补元气,为参中之上品,但资源少,价值昂贵,很少用。
*红参:用高温蒸汽蒸2小时直至全熟为止,干燥后除去参须,再压成不规则方柱状。
红参的功效:温补。
补气中带有刚健温燥之性,长于振奋阳气,适用于急救回阳。
*有机人参:无农残、无化肥、无转基因。
最大程度保留了人参的成份与功效)*乌梅:酸,平。
归肝、脾、肺、大肠经。
①敛肺:肺虚久咳。
②涩肠:久泻久痢。
③生津:虚热消渴。
④安蛔:蛔厥腹痛。
⑤止血:崩漏,便血。
Sig:3~9g。
止泻止血宜炒炭,生津安蛔当生用。
白矾:硫酸盐类矿石明矾石的加工提炼品。
主含含水硫酸铝钾。
煅后名枯矾。
①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疮疡,疥癣,湿疹瘙痒,阴痒带下。
②内服止血止泻,清热消痰:吐衄下血,泻痢不止。
风痰痫病,痰热癫狂。
湿热黄疸。
Si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或化水冼患处。
内服0.6~1.5g,入丸散。
----------------------------------------- 【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下行。
】-------整理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带*号的,整理自其他书籍及互联网。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