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教案第一:导入

《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教案第一:导入

《唐诗宋词选读》选修课程解说目的:1、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意义2、了解唐诗的发展状况,了解唐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和成就设计:1、阐释选修中国古典诗词的意义2、简介本课程开设的主要形式和学习方法3、观看大型文化纪录片《唐之韵》一、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1、生活需要诗意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作为20世纪德国伟大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常常在冬日森林里一个开阔山谷的斜坡上,在海拔一千五百米高的一间六米宽、七米长的滑雪小屋里,静静地思考,而小屋的对面是疏疏落落点缀着的农舍、草地、牧场和林子。

他自己努力在寻找并创造着诗意的生活,并用哲学家悲天悯人的探索启迪世人去生活出生命的光彩。

确实,诗意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人”的生活。

每个灵魂都是自由的、灵性的。

作为人,谁无烦扰,但千万别忘了在繁杂的生活中给自己的心灵一个空间,一点诗意的空隙!让受累的心灵放开:独享清风明月,静看云卷云舒,细品人情冷暖……纷扰的尘世,在欲望都市迷失自我;沉重的压力,在物质世界左奔右突……或许,你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但可以选择生活态度;或许,你无法改变人生的轨迹,但可以放慢自己的脚步。

不论生活有多苦,活人有多累,人生有多少烦恼,只要我们有一颗诗意的心,就会觉得生活中有许多值得留恋,值得回味的东西。

在辛劳的境地,人们应该多仰望头顶上那蕴含无限神性和诗意的灿烂的星空。

诗意是精神的,是一种无我的境界;诗意的生活取决于一个人性灵的深度和广度,诗意是人本真生存的光华!打开那一扇扇看得见风景的窗户吧,在你眼前敞开的是五月的阳光。

一个新的开始正在召唤!当我们的心绪融入清澈的河流、绿色的山峦、广袤的原野,还有野地里顺乎自己天性生存的野花,夕阳在平静的水面划下一轮金黄的弧线……这种和谐与永恒正给我们的心灵提供了一块永恒的栖息地。

一直渴望能有一种诗意人生,诗样教育,深入自己的内心深处。

渴望从审视自己的内心,获得一种平静的心境。

看看有诗意的生活多美。

多想多想看一看,哪怕只是溢满怒意的脸。

噢!别让眼光那么平淡,哪怕含着几分哀怨。

多想看一看,你如诗的眼泉,流下一滴带着体温的伤感。

哪怕为我而流的,只是一小半。

多想听一听,你带着童稚的心声,别学那贤淑的无情,哪怕你调皮的话语让我心惊。

多想听一听,你隐隐啜泣的声音。

别把自己裹得那么森严,哪怕多情未必真有情。

多想,把自己的心,在冷水里浸一浸,再面对你。

闭了眼睛,把你仔细端看,哪怕你就在眼前。

星星,你可是谁的眼泪?依稀挂在深秋的夜中。

星,你可是谁的鼻息,息动着夜幕后的温情。

星,你可是谁的吻?把黑夜里的心儿点明。

婚前婚后的古典诗词婚前女:你原先有过女朋友?男: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女:死了?怎么死的?男:山为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

女:喔,是天灾。

那这些年你怎么过来的?男:满面尘灰烟火色,两手苍苍十指黑。

女:唉,不容易。

那么你看见我的第一感觉是什么?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女:有那么好?男: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女:马屁精!你有理想吗?男:他年若有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女:你......对爱情的看法呢?男: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女:那你喜欢读书吗?男: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女:这牛吹大了吧?你那么大才华,怎么还独身?男:小姑未嫁身如寄,莲子心多苦自知。

女:假如,我答应嫁给你,你打算怎样待我?男:一片冰心在玉壶女:你保证不会对别的女人动心?男: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女:暂且信你一回,我正打算去美国念书,你能等我吗?男: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

女:不过男:独自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女:但是男: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女:好了好了,怕了你于是两人结婚。

婚后女:结婚那么久,你还在想你原先的女朋友?男: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

女:那为什么当年还和我结婚?男: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女:太过分了吧。

我们好歹是夫妻。

男: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女:那我们这段婚姻,你怎么看?男:醒来几向楚巾看,梦觉尚心寒!女:有那么惨吗?你不是说对我的第一印象..........男:美女如花满春堂,身边唯有鹧鸪飞。

女:不是这么说的吧,难道,你竟然......男: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女:一直以来朋友写信告诉我我都不相信,没想到竟是真的!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女:你原先的理想都到哪儿去了?男: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女:你不是答应一片冰心的吗?男: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女:你就不怕亲朋耻笑,后世唾骂?男:宁可抱香枝头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女:我要不同意分手呢?男:分手尚且为兄弟,何必非做骨肉亲。

女:好,够绝!于是两人离婚2、我们为什么需要诗歌书上说:“诗是最高的文学样式,如果把文学比喻为连绵的群山,那么,诗歌就是群山之峰。

”文学起源于诗歌,泱泱中华古国,诗歌作品辉煌灿烂,唐诗宋词元曲新诗,仿佛一条远古流来的河流,生生不息,滋润着我们民族美好的心灵。

哲人说,少年是诗歌,中年是小说,老年是散文。

将少年比作诗歌,那是因为诗歌的浪漫与想象、旋律与活力。

少年是读诗的时代,在读诗年代不读诗,那留下一生的遗憾。

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如果生命有末日,诗才会有末日。

到了生命的末日,我们无须顾虑到诗是否存在。

但是有生命而无诗的人虽未到诗的末日,实在是早已到生命的末日了,那真是一件最可悲哀的事。

”诚然,对于们常人而言,诗不能代替生命,但是没有诗的生命将是何等的黯淡!从某种意义上说,读诗,可以让我们“获得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一)在共鸣中获得美的享受先不说为什么需要,先让大家欣赏一段诗朗诵。

(播放诗朗诵《望大陆》于右任)这首诗是著名的国民党元老与友人先生在垂暮之年模仿楚辞的风格写下的一首诗,大家听看之后是不是受感动、受感染?应该说,听看之后,大家肯定受感动、受感染。

这就叫共鸣。

共鸣是一种情感的享受,读者或听众受到诗歌作品的感染,就可以说产生了共鸣;受到强烈感染,就可以说产生了强烈共鸣。

产生共鸣是诗歌欣赏的基础,朱光潜曾指出:“严格地说,一个人须自己觉得一首诗好,才能说它好。

如果一首诗不能引起他的心灵的共鸣,他就无理去评定它的价值。

”诗歌作品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主要是因为诗歌作品写的与读者心里想的具有某种一致性。

人们往往具有相同的爱好与思想感情,如果诗人写出了人们所普遍具有的情感,其作品就能够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

正如喜怒哀乐是人们普遍具有的情感,不因时代的推移而有多大变化,所以一些能够传达大多数人痛苦和欢乐的优秀诗歌作品往往具有永久的魅力,并能引起后世读者的广泛共鸣,唐代诗人李白与杜甫之所以伟大,也是由于他们的诗歌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情绪,因而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获得情感的慰藉,更加诗意的栖居刚才的那首于右任的《望大陆》抒发的是思念故乡的情感,但是大家也没有背井离乡,为什么可以和他产生共鸣呢?因为人们的情感在本质上是共同的。

有人说从本质上来说,人是一个孤独的个体。

只有在自我生存以及自我保存需要时,才能有所触动,有所深思。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或多或少,都有一种焦虑感.那就是作为一个渺小而又短暂的个体面对永恒宇宙的悲哀。

这种悲哀已经超出了物质层面的生命短暂和力量微薄,进入了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心灵的无处止泊。

正如崔颢黄鹤楼诗中写到的那样:“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我们心灵的船只究竟止于何时,我们灵魂的家园究竟归于何处?这是每个人面对的困惑。

所以李白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另一个时代的大词人苏轼也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尤其在现代性的条件下,我们越来越失去主体的自足独立性,我们逐渐丧失了操纵自我生命形态的能力,而沦为人化的“机器”。

被社会推搡着朝前迈步,虽然并不知道前方如何,是沙漠抑或是悬崖。

正因为如此,我们有时会感到空前的自由,空前的压抑。

心里极度的痛苦,似乎是“万不得已之情寓于心”。

无端的哭,无端的悲,而无所逃脱,欢乐亦随之逝去。

于是,有的人走进宗教的世界。

宗教的救赎并不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因为它毕竟与现实隔阂太深。

能承担此项重任的莫过于艺术。

艺术从现实中走来,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

它是心灵的泉水,在涤荡灵魂,疏通精神,完善人性之中建构我们生活的终极依据,以此来排遣弥漫在人类心头的宿命悲哀。

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在于有主我与客我的区分。

人能够超越生存的本能而进一步追求形而上的真、善、美。

艺术是求美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常常能抚慰我们饱经沧桑的心。

艺术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在触动我们心灵的过程中让我们发现迷失的自我,从而回归一个真实情感的个体。

它帮助我们重新拾起失落的精神家园,让我们超越人生的有限性,升华活着的境界。

继而追求更丰富、更深刻的栖居。

听音乐会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旋律,读哲学令我们更加深刻,读史让我们更加睿智。

那么读诗呢,读诗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诗是艺术中的艺术。

它为我们营造一个又一个意境,它凝聚了我们人类最普遍而最纯粹的情感,最真挚,最厚重,给我们心灵最剧烈的触动。

“青箬笠,西风渡口。

绿蓑衣,暮雨沧州。

黄昏后,长笛在手,吹破楚天秋。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明河有影微云外,清露无声万木中。

”……这些如水的诗句,跨越千年的时光,至今仍令我们心醉不已。

读诗,我们收获的不仅是丰富的情感,而更在于心灵的蕴藉。

(三)感受生命的搏动,寻找存在的价值。

从已经走远的这些诗人的诗歌里,我们会看到自己生命的颜色,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有人说疼痛最能让一个人清晰的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诗歌就是这样的一种精神上的疼痛,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还让我们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

诗歌是痛苦灵魂的吟唱,它源自人的生命中许多的悲哀,诗歌是直抵人类灵魂的文学形式,它应该真正留在人们的心中。

只有从内心发现自己的需要,才能自主的参与到诗歌鉴赏的活动中来。

二、课程开设的主要形式和学习方法1、选修、轮修2、讲释、欣赏3、大俗、大雅三、了解唐诗的发展状况,了解唐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和成就《唐之韵第一集:千古唐诗》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杖,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李氏家庭虽属汉族,但祖籍陇西,从四世纪初起就一直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到唐王朝建立,已经四百年了。

四百年,要改变一个家庭思想感情的遗传基因是绰绰有余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