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一章简论1.《周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2.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即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
3.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在历史上的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4.文化的核心是人。
一般把文化分为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5、当代哲学家张岱年中国文化“综合创新”的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综合,即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揭示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二、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与近代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的综合,即批判继承两种文化中值得继承的东西。
三、就中国本身的文化传统而言,还要注意儒、墨、道、法四家的综合,即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道家的批判精神,墨家重视自然科学与形式逻辑的学风,法家以法治国与肯定“力”的作用的观点。
第二章地理状况1.中国文化所处的地域环境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的舞台,是造成中国文化亘古独立、长生不灭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文化带有封闭保守特点的环境因素;第二是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第三是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
2.我国“四大高原”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
3.黄河中游的新石器文化区以关中、晋南、豫西地区为中心,;黄河下游的新石器文化区则以泰山为中心。
4.在长江流域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仅次于黄河流域地区,且主要集中在川滇地带、汉水中游和苏皖平原。
长江下游以太湖平原为中心,长江中游则以江汉平原为中心。
5.元灭南宋,统一中国,建立了沿袭至今的省制,其中新设立岭北(蒙古)、辽阳(东北)、甘肃、云南四行省。
西藏在元代正式划入中国的版图。
清朝政府在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把新疆、青海、蒙古、西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版图。
6.九州:是一种行政区划系统。
传说我国古代的大陆划分为九个地理区域,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把这九个地理区域称为九州。
《尚书·禹贡》则分为九州:冀州、豫州、青州、徐州、荆州、扬州、兖州、雍州、梁州。
也有《尔雅·释地》的冀、豫、荆、扬、兖、雍、幽、并、营之说后来人们就用“九州”泛指中国,跟“九州”同义的还有“九有、九域、九隅、九垠、九垓”等。
第三章历史发展1.1965年5月在云南省发现元谋猿人,距今170万年,是在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人类。
2.历代王朝所崇祀的三皇五帝是:三皇为伏羲、神农、黄帝;五帝是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3.记录商代社会情况的文字,主要是殷墟甲骨文。
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都是商代王室占卜的记录,因而也称“卜辞”。
4.“春秋无义战。
”“春秋六强”指齐、晋、楚、秦、吴、越。
“春秋五霸”一般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和宋襄公,或有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5.五胡十六国是与东晋同时存在的北方政权。
“五胡”指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十六国”则指他们建立的前赵、后赵、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夏、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西秦、成汉、前秦、后秦等。
6.封建制:西周维护其政治统治的制度。
即分封土地以建国的制度,即周天子将王畿之内的土地留作自己享用,王畿以外的土地则分给诸侯,让他们娶建立自己的诸侯国。
诸侯又在自己的封国内,拿出一部分土地分给卿大夫,称为“采邑”。
7.宗法制:与封建制相辅的政治制度。
这种制度商代已然实行,至西周而完备。
即天子的制度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大宗”,时代不变,百世不迁;其他诸子,各立门户,即为诸侯,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小宗”,五世而迁。
大宗与小宗之间,小宗要奉事大宗,大宗要照顾小宗,以此维护宗族。
第四章姓氏与名、字、号1.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其姓都带女字旁,反映了母系氏族血缘关系,如炎帝姜姓,黄帝姬姓,少昊嬴姓,虞舜姚姓,夏禹姒姓。
2.姓与氏混合为一,大约在秦汉时代。
3.姓氏混杂和家族变迁的原因主要有帝王分封子弟功臣、战乱、官宦、移民等。
4.姓氏: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成员赋予姓氏某些规定性,用以调整和维持某种社会结构,于是形成一种姓氏制度。
5.郡望:郡望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实际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
人6.中国姓氏制度的特点。
一、它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其历史渊源非常久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制度之一。
如果某个姓想要追根溯源,差不多可以回到数千年以前。
这在世界史上是不多见的。
二、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与封建礼教相结合,标榜同宗同姓,抬高名门大姓,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有力工具,如魏晋时期盛行的“门阀制度”那样,还有古时婚姻讲究的“门当户对”。
三、它虽然以汉族原有的姓氏为主体,但是也吸收和容纳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因此它已经成为民族团结和融合的象征。
在历史中有少数民族改姓汉姓,也有臣子被皇帝赐予“国姓”,因此姓张的不一定都是汉族,姓慕容的也不一定就是少数民族。
第五章汉字1.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是先有语言而后才有文字,这是因为口头的语言已经无法满足人们交往和记事的需要,于是产生了一种信息符号体系,用以记录口头语言的内容。
2.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和金文。
3.汉字的产生过程。
关于汉字的产生,旧时的说法有三:一是说,汉字是由伏羲发明的,因为伏羲发明了八卦,而文字是从八卦演变来的;二是说,汉字起源于结绳记事,而据说结绳记事是从神农氏开始的,因此认为汉字最早是由神农创造的;三是说,汉字的创造者为黄帝的史官仓颉。
4.汉字结构的基本精神有哪些?汉字由图画和符号文字发展成今天独具特色的方块字,并不是一种随意性的结果,它是跟中国人重实际、多想像、包容万物的那种实用理性思维和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精神是密切相关的。
从汉字的构成来看,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法,转注和假借为用字法。
在造字法中象形又是最基本的。
纵观象形字,均取向于物,取象于人,取象于器。
物是天地间的客观存在,是人们依存的基本条件;人是天地间的万物之灵,具有利用和改造万物的智慧;器是人作用于自然界的产物,是人的智慧的结晶。
但总体上说,这三者都是客观实体。
汉字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客观实体构成的。
由此看来,汉字体现了如下精神:一、写实主义精神。
二、人体本位精神。
三、原始社会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的反映。
第六章学术思想1.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其教育思想是“因材施教”。
2.汉代的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杂糅阴阳五行,道、法诸家学说,将天事与人事相比附,建立起一个“天人感应”为中心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成为封建统治秩序的理论支柱。
3.北宋“理学四大家”是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
4.中国有战国时的诸子百家、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清代朴学。
5.第一部研究中国哲学断代史的著作是黄宗羲的《明儒学案》。
6.儒学:所谓“儒”,最早是在奴隶主贵族中掌管道德教化、音乐礼仪的官员,如巫、史、祝、卜等。
后来,这些人在社会变动中逐渐分化,流落到民间。
有的为诸侯执掌礼仪,成为“君子儒”;有的则只能替人办理丧葬祭礼,成为“小人儒”。
由于这些人熟悉“诗书礼乐”,待人“温文尔雅”,其学问和道德都高于常人。
到孔子出现后,因其弟子众多,影响扩大,“儒”就成了孔门弟子的专称,由孔子创立的学说被称为“儒学“。
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继承和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
到汉武帝时,儒家被推上独尊地位,指导中国社会生活达数千年。
7.经学:是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宗旨及其方法的一门学问,因汉武帝独尊儒术而兴起。
其内容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切领域,涉及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哲学、礼仪、教育、文化、艺术、史学、法律、宗教及民间习俗等。
经学从研究“六经”开始,一直发展到“十三经”,并形成“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
第七章宗教信仰1.中国人崇尚多神信仰,对天地、祖先、君师的崇拜尤其突出。
2.君师圣贤崇拜中,“君”指历代帝王。
“师”指那些可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传统上指孔子和关公两人。
3.禅宗六祖是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
慧能主张“顿悟”,为南禅;神秀主张“渐悟”,为北禅。
后来北禅衰落,南禅成为禅宗主流,并分成“五家七宗”,流传很广。
4.达赖和班禅是黄教两大活佛转世系统的称号。
达赖的称号始于明朝时的三世达赖喇嘛锁南嘉错,班禅的称号略晚于达赖。
清康熙二十五年,清政府正式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规定其同达赖一样,须经中央政府批准。
5.道教的基本信仰是所谓的“道”,又称“大道”。
道教认为“道”始于天生,“道”生元气,由元始妙一之气化生出“玉清境清微天,上清境余禹天,太清境大赤天”,即道教所说的“一气化三清”。
6.道教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四方守护神。
玄武又称真武,即民间所供真武大帝。
7.世界三大宗教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在中国又叫回教、天方教、清真教,其教徒称为穆斯林,朝拜中心是麦加的克尔白庙。
所谓“伊斯兰”,是阿拉伯文“顺服”的意思;“穆斯林”是阿拉伯文“顺服者”的意思。
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初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后来流行于亚洲大陆和非洲的大片地区。
尤以西亚、北非、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为盛。
创始人为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初步形成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大国。
伊斯兰教的教义集中在该教信奉的《古兰经》里,认为安拉是唯一的神等。
8.基督教所依据的经典是《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
前者是从犹太教继承来的,用古希伯来文写成,约成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内容主要是犹太人关于世界和人类起源的神话以及犹太教的法典和教义;后者是基督教自身的经典,用希腊文写成,约成于公元1世纪至2世纪,内容是基督教早期的活动和教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