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核事件分级表

国际核事件分级表

国际核事件分级表(INES)国际核事故分级标准(International Nuclear Event Scale, INES)制定于1990年,作为核电站事故对安全影响的分类,旨在设定通用的标准以及方便国际核事故交流通信。

INES由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 OECD)的核能机构(nuclear energy agency, NEA)设计,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监察。

核事故分级类似于用于描述地震的相对大小的矩震级。

每增加一级代表事故比前一级的事故更严重约10倍。

相比于事件强度可以定量评估如地震,而人为灾难的严重程度如核事故,更多的是受制于解释。

因为解释的难度在于事件发生很久之后,事故的INES等级才被评定。

核事故分为7级,灾难影响最低的级别位于最下方,影响最大的级别位于最上方。

最低级别为1级核事故,最高级别为7级核事故, 但是相比于地震级别来看,核事故等级评定往往缺少精密数据评定,往往是在发生之后通过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来评估等级。

7个核事故等级又被划分为2个不同的阶段。

最低影响的3个等级被称为核事件,最高的4个等级才被称为核事故。

中文名国际核事故分级外文名InternationalNuclear Event Scale设定时间1990年设定机构国际原子能机构级数7级目的方便国际核事故交流通信级别排序类似于地震级别简称INES目录1.▪起源与基本意义2.▪国际核事故分级表3.▪国际核事故分级表的主要内容4.▪国际核事故案例起源与基本意义为了保证核与辐射安全,取得公众的信赖,世界各国在核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中,在核设施设计、建造、运行和退役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及管理措施,制定了一整套理论和原则,以法律和法规的形式颁布并严格实施。

但是,核设施不可避免会发生事故,一旦发生事故,为了避免误传、误导、谣言、夸大、缩小、隐瞒等现象的发生,使公众和媒体及时而准确地了解真相,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1986年主持制定了《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我国于1986年9月26日签署了该公约。

核事件是十分复杂的,如果使用专业性的术语进行通报,缺少专业知识的公众和媒体很难理解其所达到的程度,这就需要有一种易于理解的统一的术语向公众媒体通报核设施所发生事故的严重程度,使核工业界、新闻界和公众取得对事故的共同理解。

为此目的,1990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和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核能机构(OECD/NEA)共同组织国际核能专家编制了国际核事件分级表,并于1991年4月使用。

目前,国际核事件分级表在全世界有60多个国家使用。

国际核事故分级表国际核事故分级表把核事故共分7级,其中将对安全没有影响的事故划分为0级,影响最大的事故评定为7级。

根据是否有辐射对公众产生影响,核事故又被划分为2个不同的阶段,其中1级到3级被称为核事件,而4级到7级才被称为核事故,0级在事故评定范围中,称为偏差[1]。

级别说明准则实例偏差0级偏差安全上无重要意义2008年斯洛文尼亚科斯克核电站事件事件 1级异常超出规定运行范围的异常情况,可能由于设备故障,人为差错或规程有问题引起。

2009年法国诺尔省葛雷夫兰核电站事件2010年中国大亚湾核电站事件)2级事件安全措施明显失效,但仍具有足够纵深防御,仍能处理进一步发生的问题。

导致工作人员所受剂量超过规定年剂量限值的事件和/或导致在核设施设计未预计的区域内存在明显放射性,并要求纠正行动的事件。

卡达哈希核电站事件3级重大事件放射性向外释放超过规定限值,使用照射最多的厂外人员受到十分之几毫西弗量级剂量的照射。

无需厂外保护性措施。

1989年西班牙范德略斯核电厂事件1955-1979年英国导致工作人员受到足以产生急性健康影响剂量的厂内事件和/或导致污染扩散的事件。

安全系统再发生一点问题就会变成事故状态的事件,或者如果出现某些始发事件,安全系统已不能阻止事故发生的状况。

塞拉菲尔德核电站事件2011年日本福岛第二核电站事件(其中1、2和4号机组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核事件)事故 4级没有明显厂外风险的事故放射性向外释放,使受照射最多的厂外个人受到几毫西弗量级剂量的照射。

由于这种释放,除当地可能需要采取食品管制行动外,一般不需要厂外保护性行动。

核装置明显损坏。

这类事故可能包括造成重大厂内修复困难的核装置损坏。

例如动力堆的局部堆芯熔化和非反应堆设施的可比拟的事件。

一个或多个工作人员受到很可能发生早期死亡的过量照射。

1973年英国温茨凯尔后处理装置事故1980年法国圣洛朗核电厂事故1983年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临界装置事故1993年俄罗斯托木斯克核事故1999年日本东海村JCO临界事故2006年比利时弗勒吕核事故5级具有厂外风险的事故放射性物质向外释放(数量上,等效放射性超过1014-1015Bq I-131)。

这种释放可能导致需要部分执行应急计划的防护措施,以降低健康影响的可能性。

核装置严重损坏,这可能涉及动力堆的堆芯大部分严重损坏,重大临界事故或者引起在核设施内大量放射性释放的重大火灾或爆炸事件。

1952年加拿大恰克河核事故1957年英国温思乔火灾(温茨凯尔反应堆事故)1979年美国三哩岛核电站事故1987巴西戈亚尼亚医疗辐射事故6级重大事故放射性物质向外释放(数量上,等效放射性超过1015-1016Bq I-131)。

这种释放可能导致需要全面执行地方应急计划的防护措施,以限制严重的健康影响。

1957年苏联基斯迪姆后处理装置(现属俄罗斯)事故(克什特姆核事故)7级特大事故大型核装置(如动力堆堆芯)的大部分放射性物质向外释放,典型的应包括长寿命和短寿命的放射性裂变产物的混合物(数量上,等效放射性超过1016Bq I-131)。

这种释放可能有急性健康影响;在大范围地区(可能涉及一个以上国家)有慢性健康影响;有长期的环境后果。

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现属乌克兰)事故2011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国际核事故分级表的主要内容使用范围核电厂以及与民用核工业相关的所有设施,放射性材料运输以及与放射性材料(或辐射)有关的任何事件。

它不对工业事故或其他与核(或放射性)作业无关的事件进行分级,这些与核无关的事件被定为“分级表以外”的事件。

例如:汽轮机主轴振动,发电机定子绕组短路等只影响汽机和发电机可用性的故障,尽管是可能引起停机的事故,但因为不涉及核安全,仍被归类为“分级表以外事件”。

同样,核设施发生的火灾事故,只要不涉及核安全,也被归类为“分级表以外的事件”。

分级的总说明分级表将核事件分为7级:较高的级别(4~7级)被定为“事故”;较低的级别(1~3级)为“事件”。

不具有安全意义的事件被归类为零级,定为“偏离”。

与安全无关的事件被定为“分级表以外”。

分级表示意图分级的具体说明0级——偏离(或一般事件),不会对核电站的核安全造成影响。

1级——异常,核动力厂运行偏离规定的功能范围。

这一级别对外部没有任何影响,仅为内部操作违反安全准则,或出现可能涉及安全运行的微小问题。

2010年10月23日大亚湾核电站在大修检查时发现辅助冷却系统管道裂纹(11月16日管道更换完毕),最终评估为这一级事件。

2级——事件,核动力厂运行中发生具有潜在安全后果的事件。

对外部没有影响,但是内部可能有核物质污染扩散,或者直接过量辐射了员工或者操作严重违反安全规则。

世界上大部分内部轻微核泄漏事件都被归入这一级。

3级——重大事件,核动力厂的纵深防御措施受到伤害。

厂内严重污染,工作人员受到过度的辐射。

向厂外环境释放极少量放射性物质,公众受到的照射远低于规定限值。

很小的内部事件,外部放射剂量在允许的范围之内,或者严重的内部核污染影响至少1个工作人员。

这一级别事件包括1989年西班牙Vandellos 核事件,当时核电站发生大火造成控制失灵,但最终反应堆被成功控制并停机。

4级——没有明显厂外风险的事故(主要在核设施内的事故),核动力厂反应堆堆芯部分损坏,对工作人员具有严重的健康影响。

向厂外环境释放少量放射性物质,但明显高于正常标准的核物质被散发到工厂外,公众受到规定限值量级的照射。

5级——具有厂外风险的事故,核动力厂反应堆堆芯严重损坏。

向厂外环境有限度地释放放射性物质,需要部分地实施当地应急计划。

目前共计有4起核事故被评为此级别,其中包括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事故。

其余三起分别发生在加拿大,英国和巴西。

6级——重大事故(或严重事故),核动力厂向厂外明显的释放放射性物质,需要全面地实施当地应急计划。

一部分核污染泄漏到工厂外,需要立即采取措施来挽救各种损失7级——特大事故(或极严重事故),核动力厂向厂外大量释放放射性物质,产生广泛的健康和环境影响,这一级别历史上仅有两例,为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2011年日本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分级表使用中的若干问题评定程序第一步:检查事件是否是与放射性材料或辐射有关的事件,以及放射性材料运输中发生的事件。

如果是工业事故或其他与核或放射作业无关的事件,则被定为“分级表以外”的事件。

第二步:对于与放射性材料或辐射有关的事件,以及放射性材料运输中发生的事件,需要分别考虑厂外影响、厂内影响和纵深防御三方面对事件加以定级。

第三步:选取三者中定级最高者。

参与评定程序的人员都是核工业界的资深专家。

分级表使用时机国际原子能机构要求各成员国在发生2级及以上的核事件以及引起新闻媒介和公众关注的核事件时,迅速定级并在24小时内通知国际原子能机构。

分级表为事件发生后即刻使用而设计,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需要较长的时间对事件后果进行了解和定级。

在这些少见的情况下,可先临时定级,待日后确认。

事件还可能因为得到进一步的信息而需要重新定级。

其他尽管分级表适用于所有装置,但实际上不可能适用于某些类型的设施发生的涉及有相当数量的放射性物质向环境释放的事件。

对于这些设施,分级表的最高级别将不适用。

这些设施包括研究堆、未辐照核燃料处理设施和废物储存场所。

分级表并不替代国家和国际上为事件技术分析和向安全主管部门报告所采用的准则。

它也不构成每个国家现有的处理放射学事故的正式应急安排的一部分。

鉴于经常能从重要性相对较小的事件中获得重要的经验,分级表不宜作为选择运行经验反馈事件的基础。

最后,分级表也不宜用来比较各国之间实际的安全状况。

每个国家在向公众报告较小事件方面都有不同的安排,而且很难保证在国际上对0级和1级之间界限上事件分级有一致的精确性。

分级表上2级及以上的事件的信息一般是可以得到的,但从统计学上看这些事件的数目很小,并且每年都有变化,很难提供有意义的国际比较[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