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突发事件分级标准讲解

突发事件分级标准讲解

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化学品道路运输事件。
(5)环境突发事件
Ⅰ级环境突发事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Ⅰ级事件
场外发生10人及以上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及以上;
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
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
1、2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根据国家《危险化学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6年10月),按照事故灾难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将危险化学品泄露分为3级,Ⅰ级事件为集团公司级,Ⅱ级事件为企业级,Ⅲ级事件为企业下属单位级。
Ⅰ级危险化学品严重泄露失控和中毒突发事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Ⅰ级事件
造成或可能造成10—29人死亡
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Ⅱ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Ⅱ级事件
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市)。
事件可能造成死亡10人及以上,或重伤和死亡共20人及以上,或急性中毒50人及以上。
直接经济损失可能在1000万元以上的化学品道路运输事件。
Ⅱ级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突发事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Ⅱ级事件
事件发生地距离江河、湖泊、水源或风景名胜、自然保护等环境敏感区域边缘,对周边环境造成或可能造成较大影响。
Ⅱ级交通事故突发事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Ⅱ级事件
交通事故没有造成人员死亡(含失踪),或一次重伤3人以下;
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
视情况需要作为Ⅱ级处理的突发事件。
(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设计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事件。
Ⅰ级自然灾害事件:凡符合或高于下列情形之一的,为Ⅰ级自然灾害事件
因灾害一次发生10人级以上伤亡或失踪。
因灾需疏散、转移、安置群众1000人以上。
因灾造成大量员工及家属难以保证基本生活条件。
因灾一次倒塌房屋100间及以上。
因灾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运行,导致受灾企业生产装置或设施50%以上生产线停产、停输或停运。
可能对社会安全、环境造成重大影响,需要紧急疏散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
火势较大且长时间(≥1小时)未能有效控制,需要消防增援,并可能造成周边生产设施大面积停产。
Ⅲ级火灾爆炸突发事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Ⅲ级事件
可能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重伤,或500万元以下的直接经济损失。
可能对社会安全、环境造成较大影响,需要紧急疏散500人以下。
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体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
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因灾省级以上公路交通中断12小时以上。
Ⅱ级自然灾害事件
低于Ⅰ级自然灾害分级标准的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为Ⅱ级事件。
(二)事故灾难突发事件
(1)火灾爆炸突发事件
Ⅰ级火灾爆炸事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Ⅰ级事件
可能造成10人以上死亡,或5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1000万元以上的直接经济损失。
附件1公司突发事件分级标准
公司对各类突发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成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对涉及的突发事件分为四级:Ⅰ级事件(集团公司级)、Ⅱ级事件(企事业级)、Ⅲ(企事业下属厂矿、公司级)、Ⅳ级事件(企事业下属基层站队级)。
(一)自然灾害突发事件
各类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按其性质、严重程度和影响大小等因素分为两级。其中Ⅰ级为集团公司响应级别,Ⅱ级为所属企业响应级别。
Ⅲ级恐怖袭击突发事件
地、市、州人民政府(公安局)负责应对集团公司所属企事业单位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
Ⅳ级恐怖袭击突发事件
县、区(含县级市)人民政府(公安分局)负责应对集团公司所属企事业单位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
(2)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群体性事件等级的确认,主要根据群众性上访涉及人员的规模以及行为的激烈程度、对企业和社会稳定的危害程度划分。
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库及沿海水域大面积污染,或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
Ⅱ级环境突发事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Ⅱ级事件
场外发生3~9人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下;
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地级行政区域纠纷,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
3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Ⅲ级环境突发事件: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Ⅲ级事件:
30人以下中毒
产生一定社会影响
(4)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突发事件
Ⅰ级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突发事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Ⅰ级事件
事件发生在城镇居民区、人口密集区等社会关注区域,或城镇主干道,高速公路等重要区域。
事件发生地靠近江河、湖泊、饮水源等地,或在风景名胜、自然保护、生态功能保护等环境敏感区,对周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
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生10-29例,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或市(地)级以上城市的市区首次发生。
一周内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一次性食物中毒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
火势1小时内未能有效控制,并可能上升为Ⅱ级事件。
Ⅳ级火灾爆炸突发事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Ⅳ级事件
10人以下轻伤。
火势1小时内未能有效控制,并可能上升为Ⅲ级事件。
(2)施工现场突发事件
Ⅰ级施工现场突发事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Ⅰ级事件
场内发生3人以上死亡;
场内发生10人以上重伤;
造成1000万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
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
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地区。
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一次性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
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我境内人员感染或者死亡的。
造成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Ⅳ级施工现场突发事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Ⅳ级事件
造成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危险化学品严重泄露失控和中毒突发事件:
指在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废弃危险化学品处置等过程发生的火灾事故、爆炸事故、易燃、易爆或有毒物质泄露事故,已经危及周边社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Ⅲ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Ⅲ级事件
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5例,流行范围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以内。
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1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
视情况需要作为Ⅰ级对待的其他事件。
Ⅱ级群体性事件(重大):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Ⅱ级事件
在企业当地一次参与人数1000人以上2000人以下的;
到上海市政府机关区域重点地区聚集,上访人数100人以上,200人以下的;
到中央国家机关、省(市)自治区党委、政府机关、集团公司总部机关聚集的上访人数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的;
场外发生3人以下死亡;
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引起一般群体性影响;
4、5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6)交通事故突发事件
Ⅰ级交通事故突发事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Ⅰ级事件
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一次死亡(含失踪)1人及以上,或一次重伤3人及以上;
直接经济损失在3万元及以上;
视情况需要作为Ⅰ级处理的突发事件。
(1)恐怖袭击突发事件:
按照负责应对恐怖袭击事件的人民政府级别,将应急处置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Ⅰ级恐怖袭击突发事件
国家(公安部)直接领导部署应对集团公司所属企事业单位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
Ⅱ级恐怖袭击突发事件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安厅、局)负责应对集团公司所属企事业单位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
肺鼠疫在一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域内发生,1周内发生9例以下。
一次性食物中毒人数3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
一次性发生急性职业中毒9人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社会安全突发事件
Ⅱ级施工现场突发事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Ⅱ级事件
场内发生3人以下死亡;
场内发生3人以上10人以下重伤;
场内发生10人以上轻伤;
造成1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Ⅲ级施工现场突发事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Ⅲ级事件
场内发生重大危险险情时;
场内发生3人以下重伤;
场内发生3人以上10人以下轻伤;
Ⅰ级群体性事件(特别重大):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Ⅰ级事件
在企业当地一次参与人数2000人以上的;
到上海市政府机关区域重点地区聚集,上访人数200人以上的;
到中央国家机关、省(市)自治区党委、政府机关、集团公司总部机关聚集的上访人数1000人以上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