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通晓对联平仄韵:马蹄韵、渔竿韵、全平韵》一联韵首先讲起对联的平仄规则,就是对联的平仄韵,简称联韵。
现在从对联的声韵发展,对联是脱胎于律诗(至于过程简略),本作为训练律诗而作,后来又因广泛流通于民间,就与律诗各自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家知户晓的事物了。
联韵的发展,由唐朝开始时,是“A两两平仄交替偶有三连平三连仄”,到了明朝就有“B全平全仄”。
1联韵发展路程(1)从A到B之间的发展,就与唐诗到宋词那样差不多,唐朝的律诗已经被大多数诗人作完了,自然到了唐末就有好多人想作出优美的诗句,字词已经被前人所用光了,这时就真是“巧妇难成无米之炊”,但是规则是死,人是活,他们就将唐诗发展到“诗余”,就是宋词。
(2)然而对联也是同样道理,限制平仄规则为“两两交替偶有三连平三连仄”,汉字已经被限制了很多,尽管汉字之多,但是历经唐宋元三个朝代,总会将这些汉字都用完,所以这期间联韵已经作出了放宽,纵观唐律的诗格发展成形后,已经出现了“三连平,三连仄”(暂不论三平尾三仄尾)B全平全仄开始只是一种对联游戏,但不常见,所以只能作为一种特例来讨论,至于为什么全平全仄的也可以称之为联韵一种,这样的对联也遵守对联的基本平仄(仄起平收),同时这类全平全仄多数出现于巧对或者讽刺联,所以只作为偶一为之,所以往往有较大趣味而被人所接受,因为联韵并不是对联最重要,但是基本联韵(仄起平收)是一定要遵守,至于有些联并不是仄起平收,一般出现于名人联与机关联,名人联多数是因为他本人对对联并不了解(我们学诗词的都知道一件事,古来那些伟人,如政治家等非专业诗词名人的诗词,诗词入门者都是比较少看)。
如后孙中山先生名联上联:革命尚未成功下联:同志仍须努力(平起仄收)机关联:上联:幸早里,且从容;下联:奈这事,须当归。
——苏轼答刘贡父送行,谐音联(这是平起平收,这副全是谐音药名,在后面内容会再介绍这副联)对联最重要是什么?(在下面的“对联分类”再讨论)(3)在A到B之间,可以说是从“三连平三连仄”到“全连平全连仄”,在这期间还有一种“四连平”例如:李白五言排律《怨歌行》(当中的平仄有拗)的一句沉忧能伤人,绿鬓成霜蓬。
(古: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前句全平)谢灵运诗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古: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2联韵分类联韵可以分为马蹄韵、诗律韵、鱼竿韵、全平韵。
(1)马蹄韵在古人的诗词当中,他们经过了诗词格律平仄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完美的平仄韵,就是“两两平仄交替”的韵美是最优美,因其平仄严格,而马蹄韵的平仄规则是“两两平仄交替”,所以这样的句式就是马蹄韵,马蹄韵不仅应用于句脚(仄起平收),还应用于句中。
马蹄韵句式四言联上联:平平仄仄下联:仄仄平平五言联上联: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下联: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六言联上联:仄仄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七言联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分句联上联: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前后分句句脚是一平一仄交替,不能一仄一仄)下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上联:仄,平,仄下联:平,仄,平由此可见,马蹄韵的平仄规则极其严格,A上下联两两平仄相对B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句式,无论上联下联都要按照这样的句式。
C分句时,上联分句句脚平仄交替,同一联不能用同平同仄来结尾所以难怪被称为最完美的对联平仄韵。
(2)诗律韵诗律韵,则是按照律诗的平仄规则,有“D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以及“两两平仄交替偶有三连平三连仄”。
四言联上联:x平平仄仄-y平平平仄-z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下联:X仄仄平平-Y仄仄仄平-Z平仄仄平-平平仄平(根据D,XYZ可以对x或者y或者z)这样相对于马蹄韵来讲,平仄放宽了许多。
五言联上联:仄仄平平仄下联:1平平仄仄平或者2仄平平仄平或者3仄平仄仄平(根据D,1.2.3都可以对,但是平仄韵最佳当属1。
)上联:平平平仄仄下联:()仄仄平平[()为可平可仄]上联:仄平平平仄下联:()仄()仄平[()可平可仄,但不能四连仄]其他不一一列举。
(3)鱼竿韵诗律韵“两两平仄交替偶有三平三仄”(相对放宽接近完美),发展到“两两平仄交替,偶有三平三仄或者四连平四边仄”(过于放宽),这种“两两平仄交替,偶有四连平四边仄”的平仄韵就称之为“鱼竿韵”这种鱼竿韵在对联中并不常见,初现于古风诗体,律诗根本不可能出现(律诗最多是三连平三连仄)。
鱼竿韵的特性就是“四连平四连仄”,但不是“全平全仄”,所以鱼竿韵只见于五言诗、七言诗(六言诗体较少,更不易见),所以在对联中五言联六言联七言联也比较少见,七言联以上就更难见到了。
但是少见却也存在,所以也拿来研究。
例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古: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谢灵运《登池上楼》悠然云间月,复此照池塘。
(古: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姚系《野居池上看月》口咏独酌谣,目送归飞翮。
(古: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白居易《北亭》鱼竿韵的格式就只有五言联六言联七言联,但是鱼竿韵在对联史上比全平韵还要少见,所以出句时最好作个说明,因为并不是所有联友都熟悉鱼竿韵。
五言联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因“三平尾”“三仄尾”已经备受禁止,所以“四平尾四仄尾”就不能存在,“三平三仄”的问题在后面会解疑。
)六言联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
(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两种格式可以混对)七言联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
…………只要非“三平尾三仄尾,四平尾四仄尾”,联中为“四连平四连仄”。
这两个特征就可以了。
(4)全平全仄韵这个比较简单,从诗律韵到鱼竿韵,所以现在就是“五连平五连仄”,也就是五言联全平全仄,但是记得一点这只是允许全平全仄,并不是支持在六言联以上支持“五连平五连仄”。
全平全仄韵的格式就是上联全仄,下联全平。
日出众鸟绕屋语;山深幽花当门开。
(古声:上联全仄,下联全平)但这全平全仄对联是极其少见,只是作为游戏所用,所以一般不建议初学者按全平全仄韵来学习对联,因为只要对联有一段日子的联友来说,全平全仄韵的限制汉字数量,表面看起来是大大放宽限制,实是无形之中多加了一重限制。
注:全平全仄韵,可用马蹄韵或者诗律联应对。
二联韵的应用对联按形式可分成:意境联、机关联、无情对。
(在此只是作为讲述本教程为首要而分类,对联还可以有其它分类方法)1意境联以意境为先,讲求对联整体美与意境美而对联有结构与声韵美,所以应用马蹄韵与诗律韵,不能用鱼竿韵与全平韵,严格遵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1)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李白古:仄平仄仄平仄平平(2)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苏洵古: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3)雨醒诗梦来蕉叶风载书声出藕花---徐渭古: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4)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憾月常圆--石延年古: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2无情对以上下联分毫无相关为前提,所以对仗平仄结构都是严格,所以应用马蹄韵与诗律韵,不能用鱼竿韵与全平韵,同样严格遵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1)太极两仪生四象春宵一刻值千金----纪晓岚古: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2)木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古: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3)杨三已死无京丑李二先生是汉奸古: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4)五月黄梅天三星白兰地古: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3机关联,是以机关为主,所以对句是以破机关为第一,声韵第二,所以可依机关难度来选用马蹄韵、诗律韵、鱼竿韵和全平韵,可不遵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马蹄韵在机关联中比较少见。
(1)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古: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解析:三光为日月星,所以下联必定要用三样专有名词的事物,但这样又会与“三”合掌,而四诗分风颂,小雅,大雅,所以为四诗。
声韵解疑,这里并没有按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因为此联差点就成为了绝对,所以机关以破机关为主,至今没有出现合律的对句,则以破机关为先,对声韵降低了要求,这里并不是说明机关联是不论平仄。
(2)五行金木水火土四位公侯伯子男古: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句也差点成绝联了,不过出句凑合来说算是鱼竿韵,但“四仄尾”是被禁止。
这出句可能是出句者不太懂平仄而造的机关,所以对句的优美平仄韵弥补了出句的平仄。
(3)人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古: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经存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古: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出句基本上是绝联了,“七情”又是有硬性联系,可用“七星”但又与“七”合掌,最后只能找到六经,恰好“春秋”有二字,假如出句后面没有停顿。
人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古: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经存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古: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样是对上了,但是出句就会犯四连平,所以古人出句都比较小心,无奈对句难求,所以将此对句放宽了“平仄”的要求。
再次强调,机关联虽然是以机关为先,但是出句都须非常之小心,有机关有意思之余还要符合平仄规则,可用马蹄韵、诗律韵、鱼竿韵和全平韵。
对句要求并不是没有要求,而是一步一步放宽要求:1须以破机关为先2有句意3仄起平收4遵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5出句用马蹄韵须用马蹄韵或者诗律韵应对6出句用鱼竿韵须用马蹄韵、诗律韵或者鱼竿韵应对7出句用全仄韵须用马蹄韵、诗律韵或全平韵者应对8出句若是难对则以“1、2与3”为先,可放弃“4”的要求。
9遵守“8”后仍没有对句,则可放弃“5、6及7”。
10遵守“9”后仍没有对句,则可放弃“3”。
根据这十条守则,前文的苏轼对句上联:幸早里,且从容;(仄仄仄,仄平平下联:奈这事,须当归。
(仄仄仄,平平平)——苏轼答刘贡父送行,谐音联解析:幸(杏)、里(枣)、里(李)皆为果名,从容为药名奈(柚)、这(芰)、事(柿)皆为果名,当归为药名这是难对,也是差点成为了绝对。
三、联韵百疑1“三平尾与三仄尾”在对联中是否能用?“三平尾”与“三仄尾”在律诗中已经存在,因为律诗有“拗”之说法,也就是上句诗句平仄失调,可在后面诗句中补过来。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古: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李白《独坐敬亭山》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古: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杜甫《八阵图》清光莫独占,亦对白云司。
(古: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白居易《和刘郎中望终南山秋雪》鳞鳞远峰见,淡淡平湖春。
(古: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李颀《寄镜湖朱处士》一山分四顶,三面瞰平湖。
(古: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三在这里作仄声)-罗隐《四顶山》因为“三仄尾”与“三平尾”多见于律绝、古体诗中,在律诗中也存在但相对而言少见。
在诗律中“三仄尾”与“三平尾”可以用下句,或者上句来拗救,但是不能同时出现,并且对句只能是按照诗律韵或者马蹄韵来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