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气管插管
气管插管的护理措施
1、保持病房的清洁安静、空气流通、紫外线 消毒2次/日,“含氯消毒液”拖地,以防感染 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 以保证血氧分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监测患儿的生命 体征、神经系统表现、体温、皮肤黏膜及周围 循环状况、出入液量、气道分泌物及腹部的情 况。
气管插管的护理措施
7、妥善固定,注意观察:新生儿对气管插管大多无 法耐受,常摇动头部或不由自主地拔出导管,故妥善 固定气管插管显得尤为重要. 8、加强新生儿护理及口腔、皮肤、颜面部、脐部、 眼部的护理。 9、加强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减轻顾虑,消除紧张、 恐惧情绪。 10、积极预防并发症。
气管插管并发症
原因
插管操作时间过长 缺氧、喉镜刺激自主神经、镜片、导管或吸痰管刺激 导管进入一侧主支气管所导致的过渡通气 操作粗暴 导管金属芯超过导管尖端 病原体通过器械或手进入
并发症
缺氧 心跳减慢、呼吸暂停 气胸 舌、牙龈、声门、声带或食管损伤 食管气道穿孔 感染
注: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应做到轻柔、迅速,避免机械损伤,操作过程中严密观察患儿的
不同体重气管导管型号和插入深度的选择
体重
≤1000 ~2000
导管内径(ID)mm
2.5 3.0
唇-端距离cm
6 7
~3000 >3000
3.5 ~4.0
8 9
为上唇至气管导管管端的距离
气管插管的护理诊断/问题
1、有黏膜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气管插管及留臵气管插管有关) 2、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有关) 3、知识缺乏 (与不了解气管插管的相关注意事项有关) 4、有脱管及堵管的危险 (与气管插管意外拔管、妥善固定及人为的因素有关) 5、潜在的并发症 (与感染有关)
新生儿气管插管
护理查房
气管内插管
1、病程介绍 2、指征 3、新生儿呼吸系统的解剖特点 4、器械准备及导管型号和深度的选择 5、气管插管的护理诊断/问题 6、气管插管的护理措施 7、气管插管并发症及预防
病程介绍
姓名:江蔚之女大 床号:监护7床 科室:新生儿科 住院号:214959
2011-10-27 13:10 姓名:江蔚之女大 年龄:45分钟,患儿为第1胎,第1产,母孕 31周早产儿,双胎之大,于2011年10月27日10:25时在本院产科因羊水 早破3天自然分娩出生,出生体重1.0公斤,羊水粪便污染,皮肤颜色青 紫,哭声弱,肌张力低,1分钟Apgar评分6分,产科医师给予清理呼吸 道、拍打刺激后,保温、吸氧后皮肤颜色转红,哭声较前响亮,5分钟 Apgar评分8分,但患儿出现口吐泡沫。随即出现口周青紫,故以“新生 儿窒息、吸入综合征、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极低体重儿、” 为诊断收住我科。
病情变化。
新生儿气管插管的指征
1、重度窒息需较长时间加压给氧人工呼吸者。 2、羊水胎粪污染,新生儿出生后无活力者。 3、气囊、面罩通气效果不佳或者心率<60次/分,经 胸外按压心脏后心率不增快者。 4、需要气管内给药。 5、<1500g极低出生体重儿重度窒息时。 6、早产儿,注入表面活性物质,拟诊膈疝时。
器械准备
病情介绍
2011-10-28 0:00 患儿仍病情危重,低流量吸氧下口周发绀明显,呼吸 急促,考虑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生成缺乏致新生儿呼 吸窘迫综合征,想家长交代病情后,在柴广平主任医 师指导下热依汗古丽主治医生给予气管插管,患儿呈 仰卧位,术者右手固定头部,左手持喉镜,沿右口角 插入口腔,进入会厌软骨并暴露声门,右手持2.5mm 气管插管,从喉镜右侧经声门插入气管7cm,抽出喉 镜,固定插管,从插管出滴入自备固尔苏120mg,复 苏气囊正压通气,2分钟纯氧,过程顺利,监测患儿 心率、血压、呼吸及脉率无异常,患儿呼吸转平,病 情较前好转。
病情介绍
2011-10-29 患儿入院第三天,在低流量吸氧下出现口周 发绀故改为面罩吸氧。 2011-10-29 20:00 患儿在面罩下吸氧口周发绀明显在柴 广平主任医师指导下张瑞红医师给予气管插管,插管过 程同前,过程顺利,生命体征监测无异常。 2011-11-2 11:00患儿在面罩吸氧下血氧饱和度为95%98%,呼吸平稳无异常。 2011-11-3 11:00改为低流量鼻导管吸氧 2011-11-5 11:00停氧观察,患儿在停氧下无口周发绀。 20绍
体温36.5°c脉率:135分/次 呼吸:50分/次 体 重1000g 神志清,早产儿貌明显皮肤弹性差,皮下 脂肪无,反应钝,弹打足底哭声低,呼吸促,口周发 绀明显,面色苍灰,鼻扇及三凹征阳性,四肢肌张力 低下。治疗上给予:新生儿科常规护理、重症监护、 吸氧、放臵辐射台保温:防止呼吸暂停氨茶碱静脉泵 入、抗炎、消除脑干症状盐酸纳洛铜静脉泵入、促肺 泡表面性物质生成用氨溴索1日/2次、预防维生素k缺 乏、维持血糖及水电解质平衡,抽取急查血。
气管插管的护理措施
4、变化体位、翻身与拍背:每隔1-2小时翻身一次,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四肢及受压部位的按 摩或抚触,以促进血液循环。(体重小于1kg,心力 衰竭、颅内出血、肺出血及肺透明膜病早期末并发感 染者不应进行拍背) 5、保温:使用暖箱或者放臵辐射台下保温,使体表 温度保持在36~36.5°C,每半小时或1小时测体温1 次,至体温稳定后改为每4小时一次。 6、气道湿化:加强气道湿化可防止呼吸道黏膜干燥、 分泌物干结、及排痰不畅,从而预防并发症及感染。